2019年戏曲常识介绍范文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107204963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3.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戏曲常识介绍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年戏曲常识介绍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年戏曲常识介绍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年戏曲常识介绍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年戏曲常识介绍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戏曲常识介绍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戏曲常识介绍范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戏曲常识介绍范文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戏曲常识哦欢迎各位阅读 戏曲常识介绍:武乡琴书 武乡琴书是山西曲种起源于武乡农村流行于武乡、襄垣、榆社、左权、太谷、榆次等县 武乡琴书是河南的古老曲种鹦哥柳流传到太行山腹地以后演变形成的 它借鉴鹦哥柳的音乐用当地曲调加以丰富改革称为柳调 由艺人将鼓儿腔和柳调揉合及吸收了当地小曲而成 艺人们称之为“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 最初演唱以两人一挡以八角鼓击节用木胡伴奏唱一段吉利词赋借以乞食 清代嘉庆年间多有盲艺人游门串户演唱两人一档一人敲八角鼓演唱一人操木胡伴奏,又称为鼓儿腔 同治年间盲艺人开始坐场说大书每档增至六、七人 武乡琴书可以单人演唱也可集体坐唱 唱腔风趣幽

2、默粗犷流利属于板腔体结构 板式除柳调外另有垛板、哭板、散板、簧板等可以穿插间用 其中以起板(又名哼腔)最有特色它是由方言语汇与柳调旋律构成的衬腔、乐句组成最能表现乡土气息 戏曲常识介绍:粤剧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汉族戏曲之一 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 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粤剧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随着粤语华人的移民及其对粤剧的喜爱和传唱被传播到美国、加拿大、英国、东南亚等广府华侨聚集地 如新加坡素有粤剧第二故乡之称 关于粤剧的产生和形成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普遍认为粤剧于明朝中叶开始萌芽孕育

3、于本地班 据史载早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在佛山、广州本地班已建立了琼花会馆这一行业组织 经过不断发展并弋阳腔和昆腔与广东本地流行的南音、龙舟、木鱼、粤讴、咸水歌等民间曲调以及广东器乐乐曲结合而成 直至清末民初逐渐演变为融集南北、中外唱腔音乐以广州话演唱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地方戏剧粤剧 粤剧有别于外省戏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属于中国写意派戏剧范畴又具有轻快流畅、新款善变的个性享有“南国红豆”的美誉 戏剧内的角色在粤剧及中国戏曲中被称为行当 粤剧的行当原为一末(老生)、二净(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青衣)、五正丑(男女导角)、六元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八贴(二帮花旦)、

4、九夫(老旦)、十杂(手下、龙套之类)合称十大行当 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 这都是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性格、外型等特征来分类的 “末”代表年老角色 “生”代表男性角色 “旦”代表女性角色 “净”就是性格刚强暴躁的男性角色 “丑”就是滑稽角色 粤剧早期服华丽的戏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 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 传统京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帔、衣 然而传统粤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子、开氅、官衣、帔、衣 早期的传统剧目江湖十八本全为早期演员的“

5、开山戏” 19世纪60年代末(清朝同治中期)有所谓“大排场十八本”即:寒宫取笑、三娘教子、三下南唐(刘金定斩四门)、沙陀借兵(石鬼仔出世)、五郎救弟、六郎罪子(辕门斩子)、四郎探母、酒楼戏凤、打洞结拜、打雁寻父、平贵别窑、仁贵回窑、李忠卖武、高平关取级、高望进表、斩二王(即陈桥兵变)、辨才释妖(即东坡访友)及金莲戏叔 19世纪90年代初(清朝光绪中期)则出现着重唱功的“粤剧文静戏”如仕林祭塔、黛玉葬花、苏武牧羊等又称为“大排场十八本” 戏曲常识介绍:沪剧 起源 沪剧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 清代道光年间浦江一带的滩簧发展为二人自

6、奏自唱的“对子戏”和三人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伴奏的“同场戏” 1898年已有艺人流入上海并固定在茶楼坐唱称作本滩 1914年本滩易名为申曲 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 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 特点 沪剧音乐委婉柔和曲调优美动听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情调 其唱腔音乐来源于田头山歌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曲调和独特的风格 沪剧唱腔既善于叙事又长于抒情其曲调主要分为板腔体和曲牌体两大类 板腔体唱腔包括以长腔长板为主的一些板式变化体唱腔它代表了沪剧的风格应用广泛一般称为“基本调” 在其演变形成的过程中已实现男女分腔 曲牌体唱腔多数是明清俗曲、民间说唱的曲牌和江

7、浙俚曲也有从其他剧种吸收的曲牌及山歌、杂曲等但在多数情况下只应景应时作插曲性质的运用 沪剧的伴奏乐器以竹筒二胡为主辅以琵琶、扬琴、三弦、笛、箫等 后吸收了少数广东乐器将一些江南丝竹乐及广东乐曲的音调融入唱腔过门 角色与曲目 不同时期沪剧的脚色行当各有不同 对子戏时期一生一旦居多同场戏时期有了生行、丑行的分别 生行包括小生、老生小生又分正场小生、风流小生 旦行又名包头分正场包头、娘娘包头、花包头、老包头、邋遢包头等 当时由于班社人手少演员往往需要串扮 随着沪剧表演向文明戏、话剧靠拢其脚色行当的分类日渐淡化动作、念白均未形成行当程式演唱也都使用真声 沪剧演出剧目丰富既有庵堂相会、杨乃武和小白菜、珍珠塔、孟丽君、双珠凤等传统剧目又有秋海棠、家、雷雨、罗汉钱等新编的现代题材剧目 ont-family:宋体;line-height:150%;color:rgb(0,0,0);font-size:14.0000pt;mso-font-kerning:0.0000p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