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轮复习..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201543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4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生活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经济生活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经济生活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轮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经济生活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轮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经济生活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轮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生活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轮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生活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轮复习..(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考点展示: 1、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一、分配制度 1、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1)按劳分配的含义 是指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

2、中占主体地位 。 存在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 分配尺度:劳动(数量和质量)。 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 特点: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实现形式: 工资、奖金、津贴(国家机关、公有事业单位、公有企业、公有控股企业中);联产计酬(农业集体经济中)。,(2)实行按劳分配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可能性)“按劳不按资” 物资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按劳不按需” 直接原因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按劳不平均”,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不是人生第一需要);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着明显差别(报酬体现劳动的差别),(3)重要性(意义): 实行按劳分配,个人收入与劳动数量和质量联系在一起,调动-,

3、激励-,提高-,从而促进-(体现了效率)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体现了公平)。,注意:现阶段按劳分配不等于每个劳动者的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因为企业、行业的效益不同,而劳动者的报酬同企业的效益直接联系。),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1)含义 :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 (2)具体形式: 劳动要素收入: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个体劳动者的收入主要是劳动要素收入。 资本要素收入:储蓄、股票、债

4、券所得、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 技术要素收入: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收入。 管理要素收入:企业管理人才按管理才能和管理贡献参与的分配,如承包制、年薪制等。 土地要素收入: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土地经营权流转所得)。 信息要素收入:信息工作者提供信息所得收入。,(3)意义 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 体现了国家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人民;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补充: 1、其他分配:公有制经济中的福利分配;社保收入。 2、提示: 分配性质:社会主义性质分配按劳分配;非社会主义性质分配按生产要素分

5、配。 按劳分配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 劳动收入按劳分配收入 非劳动所得非法收入 公有制经济中的收入按劳分配收入 工资、奖金、津贴按劳分配收入 3、工资的分配性质 :按劳分配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质量);劳动要素收入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区别 1、产权主体不同。按劳分配公有制;按生产要素分配公有制和非公有制。 2、地位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是分配制度的主体,对分配起主导作用。 3、原则不同。按劳分配更侧重公平;按生产要素分配更侧重效率。 4、分配对象不同。按劳分配的对象只是个人消费品;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对象则既有个人收入分配(如要素所有权属于公民个

6、人的), 又有国民收入分配(如要素所有权属于国家和集体的)。,(4)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A.是什么 B.为什么 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呈现多层次。) 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实践证明,坚持此制度,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二、效率与公平 1、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收入分配

7、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收入分配公平平均主义 (2)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为什么要实现社会公平)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或公平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3)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

8、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意义: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初次分配指国民收入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管理、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补充(知道即可):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

9、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 A.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制度,着力解决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 B.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扩展:实现公平的其他措施 、大力发展经济,为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根本)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 、发挥财政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建立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宏观调控,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整顿分配秩序,打破行业垄断,补充:关于财产

10、性收入(要理解,不必记) 十七大报告:“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体现了平等保护物权、鼓励多种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 “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股票、基金、债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拥有财产性收入,公民的理财意识进一步觉醒,国民的财富格局被改写。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为了增加中等收入者比重,使社会结构趋于“橄榄形”的合理分布,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2、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兼顾效率与公平) (1)效率

11、含义: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效率=产出/投入 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利润)/生产成本),注重效率的原因 A.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B.符合我国国情。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C.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注重效率,才能调动各种资源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 。 A.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追求公平只会导致

12、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B.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C.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矛盾 。 效率与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追求的两大目标 。,(3)为什么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既有一致,又存在矛盾。 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 (4)如何贯彻效率与公平原则 既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要合理控制收入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

13、殊; 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拓展】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通常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来测量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基尼系数=A/A+B。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国际上一般以0.4为警戒线。,(江苏2015)6. 据统计,2014年全国居民新增财产性收入40%来自房地产,17%来自银行理财,16%来自存款,12%来自股票,其他来自信托、基金、保险等。对该经济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体现按生产

14、要素分配 居民投资风险不断降低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居民财产配置趋向多元 A. B. C. D.,B,(江苏2015)8. 2015年5月10 日起,卷烟批发环节从价税税率由5%提高到11%,并按照每支0.005元加 征从量税。此举有利于 规范市场秩序,提高经济效率 调节个人收入,实现社会公平 减少香烟销售,倡导绿色消费 增加财政收入,优化资源配置 A. B. C. D.,D,(广东2014)26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平均工资保持较快增长,但工资水平的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岗位差距仍然较大。针对这一问题,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提高劳动报酬在再分配中的比重 创新扶贫方式,推进特殊困难地区的发

15、展 禁止非法垄断及非法竞争行为 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均化 A B C D,C,(海南2014)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下列举措中能够通过扩大财产权利而使农民增收的是 A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的抵押、担保和转让 B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C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生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 D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确权登记,A,(上海2015)16.财政部决定从2014年起,对中央企业税后利润的收取比例提高5%,增收部分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这部分税收利润及其用途是 A.国有资产收入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B.国有资产收入和国民收入再次分配 C.集体资产收入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D.集体资产收入和国民收入再次分配,B,26.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下列措施中有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是 A.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B.调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 C.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D.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D,(四川2014)2、M村在确认村民的土地经营权等权属后,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