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7193173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资料(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一、简介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小康标准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二是城镇居民人均

2、可支配收入1.8万元。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八是大学入学率20%。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三、五项指标 中共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经济建设(1)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

3、新性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政治建设(2)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文化建设(3)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

4、品更加丰富。社会建设(4)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生态文明建设(5)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

5、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四、正确理解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报告从以下五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六点要求主要是六点要求: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第二,在发展平衡性、

6、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两个“倍增”,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第三,通过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第四,通过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着;第五,通过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第六,通过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完善民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建设

7、,总的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增强文化主要是四点要求: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使之深入人心;第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第三,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

8、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实现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第四,文化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元素,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要使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提高生活水平要做到:第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这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普遍提高的重要标志;第二,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育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第三,就业更加充分,这是民生之本得到保障的具体体现;第四,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这是发展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体现;第

9、五,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这是实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的必然要求;第六,社会和谐稳定,这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必要前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要在以下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使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二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初步建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三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着减少;四是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现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报告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新要求的同时,还明确了深化各领域改革的目标

10、。由“建设”到“建成”,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我们成功地迈上了三个大的台阶,即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遥遥在望,只要我们奋勇攀登,奋力跨越,就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由“建设”到“建成”,是形成解决现实经济社会矛盾的倒逼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要求我们在全

11、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不断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新的目标,更加注重推动科学发展,更加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 8年的时间,我们面前还有很多难题没有解决,需要我们抓住本世纪难得的发展机遇,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体制基础。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法须慎重。近一段时间,有一些地区在媒体上宣称该地区要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种提法是值得商榷的。经济发展目标不等同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建设目标。在这个目标体系下,具体提出了实现两个“倍增”的数量指标

12、,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一些地区是根据实现两个“倍增”的数量指标,再考虑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大体测算出经过5年或6年可以实现两个“倍增”的数量指标,所以宣称该地区要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由五个目标体系组成的,除了经济建设目标之外,还包括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政治建设目标、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文化建设目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社会建设目标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即使提前完成了经济建设这一重要目标,但也未必能够提前完成其他目标。滥提“提前实现”是一种“大跃进式”的虚夸。个别领导干部在一种不科

13、学的政绩考核制度下,经常能提出一些吸引大众眼球的口号,如“早日实现”、“率先实现”、“提前实现”、“国内国际领先”等等,这些口号并没有经过严谨的可行性研究。“提前实现”这种口号或许对激发人们的干劲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更多的是一种“大跃进式”的虚夸。误导大多数人们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件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否则,怎么可能“提前实现”?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虚夸会使人们忘记了或淡忘了加快改革攻坚的紧迫感,丧失了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极其不利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需要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一是实现经济建设目标任重道

14、远。在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短期内很难实现根本性好转,高度依赖外需带动增长的发展方式必然难以为继。过去三十多年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环境红利”、“资源红利”等的风光不再无限。在未来8年内,如何统筹兼顾好投资、消费与出口的关系,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二是实现政治建设目标任重道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需要进一步建立决策、执行与监督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选举、决策与监督制度体系,这必然遭遇一些权贵阶层的反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涉及权力的再分配问题,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三是实现文化建设目标任重道远

15、。中华民族要真正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有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硬实力”,而且需要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软实力”。四是实现社会建设目标任重道远。社会建设比经济建设难度更大,更需要有决心、有恒心、有耐心、有信心,需要大量的财力投入与保障,必须长期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五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更加任重道远。面对资源约束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进而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面临许多难题。由于劳动力

16、总体素质仍然不高和自主创新能力低下而导致的粗放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加上转变发展方式还需要支付巨大的成本,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并非轻而易举。过去三十多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归功于改革开放,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只有一种选项,那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管理体制的协同改革。但深化改革必然触及到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会遭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与强烈反对。“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五、四个全面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4年11月,习近平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