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茶产业调研考察报告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7185230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阳茶产业调研考察报告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信阳茶产业调研考察报告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信阳茶产业调研考察报告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信阳茶产业调研考察报告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信阳茶产业调研考察报告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阳茶产业调研考察报告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阳茶产业调研考察报告资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阳茶产业调研考察报告信阳茶产业考察报告(二一一年十月七日) 为了加快落实办理区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二号议案,由区委办、区政府办组织,议案办理各街乡镇林业分管领导参加的信阳茶产业考察团,于9月25日对信阳地区茶产业进行了全面考察调研,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信阳位于河南省南部,地处淮河上游、大别山南麓,东邻安徽,南接湖北,承东启西,连贯南北,素有三省通衢之称。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辖八县两区,总人口820万人。信阳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全市年均降雨量为1200毫米左右,年均气温15.1,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山水相依、泉明林翠,是“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

2、自然生态条件使信阳成为我国北方边缘茶区,是全国最大名优绿茶生产大市之一。一、信阳茶产业发展成效茶产业是信阳市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也是竞争力强、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生态产业。目前,全市茶园面积达180万亩,开采面积100万亩。无性系面积40万亩,2011年,全市茶叶产量将达到5万吨,总产值达60亿元,综合产值70亿元。全市现有各类茶场1230余家,百万资产茶农460余户,省级龙头企业10家,中国茶叶百强企业7家,中国驰名商标4个,省级著名商标9个。有9家茶企业通过有机茶认证,已经建立茶叶协会10个,茶叶专业合作社480家。现有茶农95万人。2010年茶农人均收入30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5

3、5%。茶叶已成为信阳山区农民脱贫的重要收入来源,是信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二、主要做法1、抓规划实施2006年,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意见,制定了信阳市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规划到2010年,全市茶园面积由65万亩发展到150万亩,茶叶综合产值达到50亿元。近年来,该市坚定不移抓规划实施,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每年召开一次高规格的会议,安排部署工作;整合相关职能部门成立正处级事业单位茶产业办公室,专门负责抓规划的发展落实和协调服务,出台设立茶叶发展专项资金等13条优惠政策。每年用于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目前,全市新发展茶园85万亩,亩产值3600元

4、。2、抓土地流转在新茶园建设过程中,该市加强土地流转力度,由政府主导,将耕地、荒山荒坡及杂灌林地集中流转给企业和大户,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整地,高标准建园,实现规模化发展。通过抓土地流转,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对接,让农民成为企业的股东或员工。土地流转后,确保了失地农民的利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通过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经营,及大地提高了标准化种植水平。3、抓龙头带动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方式着力培育壮大一批省市级龙头企业和茶叶专业合作社。一方面通过龙头企业开展无公害生态茶园建设,改良老茶园;另一方面通过龙头带动,扩大市场需求,引导茶农从事标准化、规范化茶叶生产,给

5、他们提供优质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被分散的个体茶农组成贸、公、农一体化的联合组织,实现产、供、销专业化生产经营。五云、卢氏、文新、云龙包装等大公司在羊山茶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工园和国际茶城,五云茶叶集团被河南省列为后备上市公司。4、抓机制创新该市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路子,实现县、乡、村、户四级联动,进一步激活民间资本,创新茶产业发展机制。一是龙头企业带头投资建设生产基地,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二是种茶大户、个体老板采取租赁开发、合作社经营、土地置换、返租倒包等形式集中连片开辟或承包经营茶园;三是引入“回归工程”,积极创造条件,让外出务工成功人士投资发展茶产业。四是鼓励

6、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技术人员走出来创业,自愿承包荒山或茶园,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五是将扶贫开发、土地整理、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捆绑,每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6000多万元,利用项目资金高标准发展新茶园,做到山、水、园、林、路、渠配套,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生态观光旅游业一体化发展;六是招商引资,引导工商民营企业参与茶产业开发,支持龙头企业扩大茶叶种植、加工规模,做强品牌。5、抓产品研发省委书记卢展工到信阳调研,要求信阳上下联动,百日公关,2010年4月“信阳红”红茶横空出世,一名天下。在信阳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介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信阳红风暴”活动,使“信阳红”一时间迅速红

7、遍郑州、北京、上海、武汉、福州、广州。今年,信阳市40余家企业生产红茶,预计产量可达1万吨,产值25亿元。目前,信阳已经形成绿茶、红茶比翼齐飞、并肩发展的可喜局面。在茶饮料、茶食品、茶日用化工品、茶叶机械等方面的研发也取得重要进展。信阳毛尖茶饮料、茶糕点、环宇绿茶天然纤维内衣、茶多酚胶囊已投放市场。已由过去的单一加工生产炒青、烘青、蒸青等绿茶,发展到可加工生产绿茶、红茶、黑茶、青茶。茶产业链条的延伸拉长,推动了夏秋茶的充分利用,茶产业结构正趋向合理,茶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正逐步显现。6、抓品牌建设一是大力实施品牌推进战略。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以及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茶认

8、证的企业给予一定奖励;二是鼓励龙头企业使用证明商标。把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与使用证明商标结合起来。三是加强对外部市场的维权打假力度。通过产区与销售区工商、质检部门联合行动,打击非法使用信阳毛尖证明商标和原产地标志以及以此充好、假冒伪劣等欺诈行为。四是加大茶叶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建立企业标准的执行力度。五是推行无公害、绿色、有机茶的生产和ISO90001:2000、QS、HACCP质量体系认证工作。7、抓宣传推介一是通过高规格举办茶文化节,大力宣传信阳毛尖,扩大信阳毛尖在全国乃至海外市场的知名度。1992年以来,信阳以中国十大名茶信阳毛尖为载体,连续成功举办了19届信阳文化节。二是采取“高端策略、

9、媒体造势、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创新载体、多地联动”的方式,连续两年集中一个时段,在全国主要茶叶消费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郑州等开展“信阳红风暴”系列宣传营销推介活动,广邀名人推介、名媒造势、名企参与、名家指点。三是广泛利用各级媒体进行宣传,鼓励支持龙头企业、知名品牌到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四是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注重网络宣传在新华网河南频道建立了“中国茶都信阳”网页。五是组织参加郑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茶博会、展销会,在日本世界绿茶大会和澳门国际茶农会上举行招商推介会,宣传信阳毛尖和信阳红,提升信阳名优茶的知名度,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三、黄陂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黄陂

10、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在1000-1200毫米之间。平均气温在15.7-16.4,属国家区划的茶叶优势产业带。黄陂与武汉中心城区一水相依、五桥相连,毗邻阳逻万吨深水港、亚州最大的铁路编组站、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坐落区内,“水陆空”交通便捷。汉口有三大茶市,茶叶销售、交易、储运十分方便。近年来,在市政府2007159号文件相关政策的扶持和区委、区政府确立大力发展茶产业战略的指导下,我区充分利用山林资源,大力发展茶产业,发展态势强劲。茶叶规模从2006年以前的1.5万亩,扩大到2010年的6万亩,平均每年以1万亩的规模增长,种植面积已居武汉首位。茶叶产业从

11、业人员约3万人,已有投产茶园3.2万元,年产茶叶300万斤,基本价格每斤150元,最高价格900元左右,产值近2亿元以上。茶叶是我区传统优势经济作物,茶叶的发展对我区经济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北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坚定信心,坚持“改造、发展、提高、增效”的发展方针,按照生态化、良种化、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的要求,加快黄陂茶产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一是中低产老茶园需要改造。据统计,全区有2万亩上世纪60-70年代种植的老茶园,建园基础差,管理粗放,单产低,亩效益差。今年,我区对老茶园改造掀起了试点。今后,要将中低产老茶园改造任务纳入茶产业发

12、展规划,在发展新茶园的同时,通过改土、改树、改肥、科学修剪、合理采摘等措施对老茶园进行改造。对一些种植密度特低、树龄严重老化的茶园要更新淘汰,换种改植。二是夏秋茶和中低档茶生产要大力推进。根据气候条件,黄陂区茶树一年可采摘期为150-180天。由于传统习惯仅采小、采嫩芽的影响,一般采摘期不足100天,有的甚至更短,大量的嫩叶、成熟叶片被弃采。今后,要大力推进分期分批采,分高、中、低档采,采取先采芽、再采叶的办法,先制高档茶、再制中低档茶。在夏秋季中低档茶生产中,大力推行机械化采摘、机械化加工,以降低成本。通过夏秋茶生产,不仅可以炒青、烘青、蒸青茶,还可以生产红茶、乌龙茶,不断增加黄陂茶叶的花色

13、品种,满足不同市场需求,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真正实现黄陂茶叶生产上的第二次革命。三是茶叶产品多元化亟待开发。一要努力开发新产品。以有机绿茶为“旗舰”,大力开发各具特色的名优茶,高、中、低档茶产品搭配,打造黄陂名优绿茶“舰队”。二要实施茶产品深加工。根据国内外市场茶叶需求多元化的特点,鼓励企业投资茶叶深加工领域,加快开发速溶茶、液态茶、保健茶、药用茶以及茶糕点、茶馒头、茶水饺、茶糖果等,三要从低档茶、茶末、茶片中提取茶多酚、咖啡碱、茶皂素、儿茶素等有效成分。通过多元化开发和深加工,提升茶产业的整体效益。四是要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坚持扶优扶强,积极扶持规模型、带动型、现代型、科技型茶叶龙头企业

14、,对拥有注册商标、获得公用品牌使用权、建有基地、获得国内、国际相关奖项或质量体系认证,以经营名优茶或大宗茶为主,达到一定销售额的龙头企业,优先给予扶持,培育一批上连市场、下连基地的核心龙头企业。五是要实施市场营销战略。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以茶文化节为载体,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在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窗口,发展总经销、总代理,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营造公平、安全、守信的市场环境,畅通黄陂茶叶销售渠道。加强包装营销。积极开发新产品,以不同档次的包装占领不同层次的消费市场。六是要实施品牌名牌战略。做大做强茶产业,必须抓品牌建设。目前,黄陂现有茶叶品牌20多个,真正占有一定市场的却很少。要由政府引导,统一品

15、牌,统一包装、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对外宣传,集中力量上批量、上档次、上规模,以品牌效益和规模效益占领市场,真正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加快黄陂茶叶产业化开发步伐。七是大力实施质量推进战略。一要茶树良种化。要充分利用我区茶树资源选育无性系新品种,确定适宜于推广的主栽品种,同时做好外来优良品种的引种试验和鉴定工作。二要基地规模化。在新茶园建设上,要避免点状、线状分布,统筹规划,规模种植。三要技术标准化。要建立一整套从茶树育苗、茶园管理、采摘、初制、精制、包装、储存至销售各环节与国际接轨的茶叶技术标准。四要种植生态化。要充分发挥我区茶园生态条件好的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茶、有机茶。五要加工生产机械化

16、。通过龙头企业示范带动,积极推进茶叶采摘加工生产机械化,确保茶叶质量稳定。六要完善质量检测体系和监管机制,增强质量意识,做到以质取胜。八是要实施黄陂茶文化发展战略。一要广泛开展茶文化教育活动。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茶文化知识竞赛、茶事、茶艺表演等活动,大力弘扬茶文化。二要继续办好茶文化节。转变观念,创新思维,一届突出一个主题,不断办出新水平。三要深入开展茶科技文化研究活动,解决黄陂茶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四要大力开发特色茶文化旅游。开发建设一批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茶韵庄园,开发集采茶、制茶、品茶和吃、住、游一条龙的“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开发茶旅游产品,满足旅游市场的需要。同时,结合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区,有条件的茶产区可开发建设一批茶文化旅游生态观光园区,实现旅游业和茶产业的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四、黄陂茶产业发展的建议一是设立茶产业发展基金。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设立区茶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