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小讲课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177010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诊科小讲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急诊科小讲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急诊科小讲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急诊科小讲课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急诊科小讲课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急诊科小讲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诊科小讲课(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超高热危象,赵萌,绪论,超高热危象是指体温升高至体温调节中枢所能控制的调节点以上(41),同时伴有抽搐、昏迷、休克、出血等,属于发热疾病中的危重症状之一。超高热可使机体分解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可出现抽搐,引起呼吸、心跳增快,甚至呼吸、循环衰竭,如抢救不及时,患者常于数小时内死亡。,病因,一.感染性发热 由细菌、立克次林、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全身各系统器官感染。局部感染如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骨髓炎、膈下脓肿等。,病因,二.非感染性发热 凡是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引起的发热均属于非感染性发热。 1.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时形成抗原体复合物,激活白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源

2、而引起发热,如血清病、输液反应、药物热及某种恶性肿瘤等。 2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 体温调节中枢受到损伤,使体温调节点上移,造成发热。常见于:物理性因素,如中暑高热;化学性因素,如安眠药、农药等药物中毒;机械性因素,如颅脑外伤、脑出血。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奋危象等。,发病机制,外源性致热源如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内炎性致热源如白介素(IL-I)、肿瘤坏死因子(TNF)等。内源性制热元能通过血脑评比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节点,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从而使体温升高。,护

3、理评估,一.健康史 应向患者及其家属或相关的人员详细询问患者既往健康状况,有无其他原发疾病。发病前的环境情况,是否去过流行病疫区,居住环境有无传染病的存在,有无注射疫苗。,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 1.症状评估 (1)体温 41.0,应了解发热的特点,如起病急缓、热型、伴随症状等。热型可作为区分疾病类型的参考,伴随症状对病因的鉴别也有帮助。 (2)多脏器功能损害的表现 中欧神经系统:体温越高对中欧神经系统损害越重,症状出现越早。,护理评估,心血管系统:休克,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 血液系统:高热直接损害毛细血管使其通透性增加,加之肝功能受损使凝血因子减少,患者早期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

4、原及血小板减少,出,凝血时间延长;晚期常有广泛而严重的出血,DIC形成。 肾脏损害:可有管型,血尿,少尿,无尿,血肌酐升高等肾功能不全的表现。 肝损害:肝功能异常,甚至表现为急性肝功能衰竭。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其他表现:如横纹肌溶解可导致血清肌酸激酶(CK)升高。,护理评估,2.护理体检 应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的检查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病人的面容、皮肤粘摸有无皮疹、淤点;全身浅表淋巴结、肝脾有无肿大、有无压痛;检查神志、瞳孔情况;重视具有定位意义的局部体征,以便确定主要病变在哪个系统。 3.心理社会状况 病人由于过高热,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安,加之退热不佳、意识不清,可引起

5、病人、家属的焦虑、甚至恐惧,担心病情恶化、危及生命。,护理评估,4.辅助检查 (1)功能性检查 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根据情况做B超、CT检查等 (2)实验室检查 应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针对性的选择,如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脑脊液常规,病原体显微镜检查,细菌学检查,血清学检查,血沉、类风湿因子、自身抗体的检查,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护理问题/诊断,(一)体温过高 与感染、组织细胞新陈代谢旺盛、环境改变、脱水或出汗能力减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 (二)潜在并发症 抽搐、惊厥甚至休克 与高热有关 (三)焦虑 与体温过高有关,护理措施,(一)急救护理 1.降温 迅速而有效的将

6、体温降至38.5是治疗超高热危象的关键。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适当的降温措施,及时降低体温,防止体温过高导致病人机体严重损害,甚至死亡或遗留后遗症。 (1)物理降温 1)方法:1)冷敷、冰敷:当体温超过39,可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动脉处用冷毛巾或冰袋敷。2)酒精拭浴:当体温超过39.5,可用3050%、2737的酒精拭浴。3)温水擦浴:当体温超过39,病人有寒战、四肢厥冷可用3235温水擦浴。4)冰水擦浴:当体温超过39.5,病人烦躁、四肢末梢灼热可用冰水擦浴降温。 2)注意事项:酒精拭浴以拍拭的方式进行,不用摩擦方式,因摩擦方式易产热,在腋窝、腘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应适当延长时间,以利于

7、散热;禁拭后项、胸前区、腹部和足底。不宜在短时间内将体温降得过低,以防虚脱。 伴皮肤感染或有出血倾向者不宜皮肤擦浴。降温效果不佳者可适当配合通风或服药等措施。遵循热者冷降,冷者温降的原则。,护理措施,(2)药物降温:当物理降温效果不佳者,根据医嘱选择药物降温。药物降温后30分钟应复测体温并记录,一般体温应逐步下降,不宜骤降至37以下,以防虚脱。在应用药物降温时,应注意避免引起病人体温骤然下降出现大汗淋漓,加重病人血液浓缩,可再次使病人的体温升高。如病人用药后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厥冷,应注意保暖,可给予热水袋或热饮料以防体温继续下降。 (3)冬眠降温:使用以上措施体温仍高,尤其是烦躁、惊厥的病人,可在物理降温的基础上静滴冬眠药物,达到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扩张血管、加速散热、松弛肌肉、减少震颤、降低组织器官的代谢和耗氧量,防止产热过多。,护理目标,1. 病人的体温下降或恢复正常。 2.病人无并发症发生。 3.病人情绪稳定。,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