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彦云:统计学院学科建设介绍(1)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173190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赵彦云:统计学院学科建设介绍(1)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赵彦云:统计学院学科建设介绍(1)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赵彦云:统计学院学科建设介绍(1)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赵彦云:统计学院学科建设介绍(1)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赵彦云:统计学院学科建设介绍(1)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赵彦云:统计学院学科建设介绍(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赵彦云:统计学院学科建设介绍(1)(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计学院学科建设发展目标,2012年4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 赵彦云 教授,创世界一流应用统计 为中国之崛起服务,统计学院现状、国内地位、国际发展,学科现状,学科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科历史悠久。本学科点设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最早设立的统计学科。1979年招收我国经济类首批统计学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首批统计学博士学位点,1988年培养出我国首批统计学专业博士,1996年招收统计学博士后。80年代以来,在保持社会经济统计传统优势的同时,大力加强数理统计基础及其应用,与国际接轨。1992年设立“风险管理与精算”方向,1998年增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硕士点,2004年设立“风

2、险管理与精算学”硕士点和博士点,2005年增设“流行病与卫生统计”硕士点;2011年首批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在国内高校率先建立先进的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实验室、统计数据库研究实验室;教育部普通高校统计学科唯一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设立于本学科点;2011年与国家统计局共建中国政府统计研究院。,学科现状,师资队伍状况 本学科点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专任教师共32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5人,拥有博士学位26人,博士学位比例81.3%;1人国家,1人海外名师,1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入选“教

3、育部跨世纪人才”,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讲座教授2人,中国人民大学讲座教授2人。在41-50岁年龄段中有教授4人,他们在国内的理论界和应用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影响,51以上年龄段教师有10人,其中9人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在国内有相当的影响,是当前学科梯队的带头人。专任教师中有5人获得海外博士学位,19人具有半年以上海外访学经历,聘请海外客座教授10人。,学科现状,人才培养能力 本学科点是我国培养统计学专门人才的重镇。50余年来,为我国培养了高层次的统计人才5000多人;2010年统计学院在校学生总人数为553人,其中本科生318人,硕士生共162人,博士生共73人。1998年-2009年共

4、培养17名企业博士后。2009-2010年14门课程27个课堂推出双语教学。2007年9月以来有17名研究生到美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瑞典、日本访问学习和研究1年或半年,其中由对方国际合作项目资助2人。2005年以来到台湾、香港交流访问学生68人。研究生直接到国外参加国际会议13人次,其中11次都得到会议的资助。2006年以来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达拉那大学、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荷兰联合国大学建立合作关系,输送本科毕业生到国外读研究生,实现了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能力,一大批学生在国外获得了非常好的发展。,学科现状,科研水平状况 本学科点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2004-2009年间,专任

5、教师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17篇,其中发表SCI收录的论文31篇,SSCI的论文5篇,CSSCI的论文210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43部;主持国家级重大项目5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7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20次。2008年和2009年分别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本学科点注重加强国际性。2004-2008年,平均每年主办两个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主持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2项,参与重大国际合作项目3项。 创世界级学术刊物。Journal of Data Science1993年创刊,目前已经进入SCI索引的观察阶段,该学术期刊对于统计学院的学科建设国际化是非常关键的突破口之一

6、。,学科现状,科研水平状况 2004至2009年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1次,在教育部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获得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或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以上29项。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7项,其中一等奖2项。 统计研究2005-2009发表论文总计1273篇,各校情况如下:中国人民大学72篇,其中署名统计学院38篇;北京大学23篇,其中署名光华管理学院14篇;厦门大学43篇,其中署名计划统计系8篇;上海财经大学发文21篇,其中署名统计学3篇。,统计学院国内地位,2007年公布的全国重点学科评估结果:人民大学统计学科405.52分,名列第一,遥遥领先。2

7、007年人民大学的全国重点学科32个全国第一,其中有四个评估结果超过400分,民商法学439.8分;政治经济学431.95分;金融学415.68分,统计学科405.52分。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之一。,最新科研情况,在科学研究上,以现代统计科学方法和技术为方向,以经济社会发展为轴心,社会科学发展为依托,占领统计科学研究的制高点。近四年来,本学科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两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各类科研经费达到近3000万元,在2011年更是达到年科研经费1232万元,排全校科研经费人均第一。这期间发表文章319篇,出版著作74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2项。无论是从

8、量的方面看还是从质的方面看,本学科点均走在全国统计学科点的最前列。2011年在SCI、SSCI发文数量上首次突破21篇,加上EI文章,总数达到了28篇。,全国统计学术组织中的作用,在统计领域的全国一级学会组织中,统计学院是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中国统计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商业统计学会副会长、全国工业统计教学研究学会会长所在单位,还是中国概率数理统计学会和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单位,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多元统计分析分会理事长、中国商业统计学会市场调查与分析研究会会长、北京市统计学会副会长、中国金融学会金融统计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单位,美国统计学会、国际调查统

9、计学家学会的单位会员,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统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还是国家统计局统计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杂志社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统计局中国国际统计培训中心联合国统计合作中心学社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意、市场和社会调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组专家单位、国家税务总局特邀监察员单位。在全国统计学科建设工作中,中国高校统计教育分会从1995年成立以来一直是会长和秘书长单位,在领导全国统计教育发展发挥了主导作用。,学术期刊编委,在国内外各种杂志担任编委、编辑。袁卫教授担任Journal of Data Science的管理编

10、辑(Managing Editor),张波教授担任Journal of Data Science, Communications in Statistics-Theory and Methods(SCI), Communications in Statistics-Simulation and Computation(SCI)的编委(Associate Editor)。赵彦云是The IEB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的Editorial Board成员,也是亚太经济论坛APEF2004和2010的执行主席和常务理事。统计研究编委最多的单位,中国经济景气月

11、报杂志社专家委员会委员。,学科建设的组织作用,在学科建设上,以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为倡导者和发起者,组织全国统计学一级学科的科学论证,并最终获得通过。这是我国统计学界的一件大事,从学科规范角度提升了统计学科地位,也为统计学科国际间的交流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同时,由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出面组织,进行了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的科学论证工作,组建全国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在学科建设上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与国家统计局共同组建“政府统计研究院”,为围绕国家发展的重要统计问题的研究奠定了组织保障。,国际发展,本学科积极开展国际交流项目,主要的国际合作项目有:与澳

12、大利亚安保集团支持的多项合作项目;由荷兰保险国际集团支持的合作项目;与瑞士再保险合作项目;与中欧高等教育的合作项目,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CIDA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合作的澳洲政府资助项目;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合作的澳洲政府项目;澳门特区政府仅仅项目;与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合作项目;与日本一桥大学合作项目;与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联合承担的日本文部科学省重大国际合作项目(CEO项目);与日本文部科学省统计数理研究所合作项目,与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合作项目;与瑞典达拉那大学合作项目;与日本文部科学省综合地球环境研究所合作项目,与美国加州大学国际合作项目;与联合国大学合作的项目,与

13、联合国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国大学创新与技术研究中心、德国欧洲经济研究中心、法国图卢兹一大合作的中欧合作基金项目等。,统计学院的科研平台,研究平台建设 统计学院和教育部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一直追求应用统计学科基地发展的战略定位,制定了应用统计研究的科学规划,密切联系实际选准科研攻关方向,注重研究工作的长期积累,加强重点研究平台建设等工作。目前,中心已经建设了应用统计研究的9个研究平台。,1. 统计理论与建模方法和应用研究 该研究着重促进统计理论研究与国际接轨,提高统计应用水平。在基础理论和课程建设方面,积极引进欧美生物统计和统计建模理论与方法,在回归诊断、贝叶斯统计、模型选择、偏最小二乘等

14、方法的研究和医学统计方面具有国内前沿水平。,2. 满意度统计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 以满意度测度理论、统计调查设计、结构方程模型等在中国的应用为研究重点,包括理论方法研究、国外满意度应用进展研究、我国建立满意度指数的模型要素分析、模型中不同估计方法的比较、满意度调查样本量的研究等等。,3. 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在理论上,建立了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的三位一体描述国际竞争力的球体理论。在描述方法上,提出了对称性设计与非对称性设计,以及相应的等权综合与非等权综合的思想,并联系实际开发了应用模型。从应用模型上,把多元统计的各种方法,Panel Data方法,结构模型,多水平模型

15、,偏最小估计方法等运用于国际竞争力,特别是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分析研究之中,奠定了统计分析的基础。已经形成了国家、区域、城市、产业、企业、金融等竞争力的一些专门研究成果。,4. 数据挖掘技术中的统计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 该项研究紧跟国际前沿,联系中国实际,加强统计学、数据库及软件、神经网络等学科与技术的交叉性应用研究,建立了研究生教学与培养体系,为实际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了贡献。,5. 改进我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及其抽样调查制度的理论方法研究 主要是把数理统计模型方法运用于解决我国现存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问题,建立了方法的基础,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统计技术水平。并且就中国政府统计抽样调查整体框架、中国

16、农产量抽样调查问题、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制度、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抽样调查方法、小区域估计方法在我国政府统计中的应用等问题作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系统性研究。,6. 统计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研究:法律、政治、新闻、教育、文献计量、伦理学 这是一个全新的基础性研究,目前对于国外的研究已经形成比较系统化的理论和广泛应用的案例。并联系中国实际转化为现代应用统计的教学知识体系和推动我国社会进步的现代应用统计技术。,7. 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应用研究 完善了我国金融保险业风险评价和风险监管的理论,重点发挥了应用统计技术的基础作用。在寿险非寿险精算模型、金融保险评价、养老金与社会保障制度、汽车保险风险评价等方面开展研究。我们在社会保障精算管理理论这一领域开展了开创性的研究,通过“中国养老金制度研究精算和财务管理模型及其应用”,“广东省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等课题项目,对我国实际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建立起我国社会保障精算与财务管理的系统理论与方法。,8. 六西格玛管理应用研究 我们积极推进数理统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技术即6西格玛现代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