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思修教材修订-黄丽珊

今***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12.50KB
约26页
文档ID:107169209
思修教材修订-黄丽珊_第1页
1/2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13版教材修订情况,报告人:四川大学 黄丽珊 2013年9月17日,内容,一、教育部新教材培训的有关情况 二、2013版新教材修订的情况,一、教育部新教材培训的有关情况,时间:2013年8月29日下午 主持人:杨瑞森(原教育部社科司司长) 主讲人:吴潜涛 (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教材修订组负责人,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二、2013版新教材修订的情况,(一)教材修订的概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自2006年出版后,经过了6次几次修订: 07年版 08年版 09年版 2010年版 2012年版(未付印) 2013年版,几次修订的依据及程序:,1、理论依据: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的相关文件,主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文化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用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贯穿教材 07版: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道德建设的4个领域;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等 08年版: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十七届中纪委三次会议上胡锦涛讲话、公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读本》等 09年版: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关于台湾问题的讲话等10年版: 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庆祝建国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关于两岸关系的新的阐述。

12年版(未付印):中共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等 13年版:十八大精神和中央一系列文件精神2、任课教师、学生对教材的意见建议; 3、中央有关领导、中宣部理论局、马工程领导小组的指示、意见 本次五门课及研究生教材都做了全面修订,修订涉及:章节结构、主要内容、思想观点、文字表述各方面; 完稿后,经马工程办公室报中央审定本次修订遵循的原则,保持教材的稳定性 维护教材的权威性 充分吸纳合理意见,参与13版修订工作的人员,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领导;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审议、指导; 首席专家唐凯麟主持;首席专家陈秉公、吴潜涛,编写组成员王小锡、王易、李培超、陈大文、陈勇、武东生、黄文艺参加修改 修订稿还征询了部分专家、学者、教师的意见二)教材修订的内容及说明,教材瘦身:2010年版共23万字,2013年版共19万字,压缩4万字; 解决与其它三门课以及中小学教材重复的问题; 对教材框架结构进行了调整 原教材:绪论+八章+结束语 调整为:绪论+七章+结束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版 绪 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结束语 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2013年版 绪 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结束语 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 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四、培养优良学风 第二节 肩负历史新使命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第三节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三、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四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二、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 三、确立成才目标,塑造崭新形象 第二节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一、思想道德与法律 二、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一、认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 二、掌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方法,2010版,2013版,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第三节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二、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第三节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一、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二、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三、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四、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二、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二、促进民族团结 三、维护祖国统一 四、增强国防观念 五、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二、促进民族团结 三、维护祖国统一 四、增强国防观念 五、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人生观的科学内涵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五、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二、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三、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三、努力锤炼个人品德,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第三节 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五~第七章(第八章)结构的调整,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社会秩序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第五~第七章修改的思路,改变原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部分内容上的不协调; 删去知识性内容,突出法律意识、法律素质和法律人格的培育。

遵循与教材前四章(思想道德)相同的逻辑:理论—实践;思想—行为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第一节 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一、法律的词源 二、法律的一般含义 三、法律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第三节 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一、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原第七章 第一节第一目,原第七章第一节; 第五章第三节第一目,原第八章第一节; 删去第四目,原 第七章第一节第二目; 第八章第二、三节,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三、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二节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一、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二、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三、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 第三节 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一、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二、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三、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原第七章 第一节、第二节,原第七章 第二节、第四节,原第七章 第四节第二目,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第一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三、公共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第二节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二、职业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三、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第三节 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第四节 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二、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 三、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三)教材中的其它问题,1、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还存在问题,如: “理想”,是中性的,还是褒义的? 怎样理解“个人品格”与“思想品德”的关系? 2、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构上不协调,实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深刻领会、把握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掌握学科前沿理论,突出问题意识、实践意识; 领会教材的理论逻辑,用理论的魅力征服学生,教学中既不能照本宣科,使教学枯燥无味,也不能只是讲故事、放电影和视频资料,回避重点、难点问题。

谢谢聆听 敬请指正,。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