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生产流程管理..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166587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猪场生产流程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猪场生产流程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猪场生产流程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猪场生产流程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猪场生产流程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猪场生产流程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猪场生产流程管理..(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猪场生产流程管理,养殖事业部杨龙圣博士,2,目的:在了解现代养猪生产及其模式的基础上,掌握养猪生产工艺流程设计方法,同时熟悉猪场的现场组织和管理方法。,3,现代化养猪 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设施装备养猪产业,按照工业生产方式组织养猪生产,进行集约化经营的生产方式。 把实现了工业生产方式的猪场称为工厂化猪场,工厂化养猪是现代化养猪的高级形式 衡量现代化养猪生产的标准 生产水平和饲料转化率高 适度规模, 发挥最佳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经济效益好,一、现代化养猪生产,4,按繁殖过程安排工艺流程 养猪生产的环节包括母猪配种、妊娠、分娩、仔猪哺乳与保育和生长育肥等 按照这一过程将猪群分为公猪群、繁殖

2、母猪群、仔猪保育群和生长育肥群 繁殖母猪群又可分为后备母猪群、待配母猪群、妊娠母猪群和分娩哺乳母猪群,现代化养猪生产的主要特点,5,按繁殖过程安排工艺流程 整个生产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生产有计划、有节奏地进行,现代化养猪生产的主要特点,6,实行全进全出制工艺、按繁殖节律全年均衡生产 所谓全进全出制是指同一批猪群同时转入、同时转出的流水式生产过程,按繁殖节律进行生产,全年不分季节均衡生产 使用优良的品种、优质的饲料、执行严格的防疫制度、采用必要的设施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猪场的生产水平 具有现代科技知识水平的高素质的人才,对猪场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经营,现代化养猪生产的主要特点,7,在国内外养

3、猪生产中,养猪生产的模式是多样的,一般按照哺乳母猪活动的空间可分三类: 集约化饲养 半集约化饲养 散放饲养,二、养猪生产模式,8,集约化饲养即完全圈养制,也称定位饲养,哺乳母猪的活动面积小于2m2 早期的形式是用皮带或锁链把母猪固定在指定地点、也有用板条箱限制母猪的活动空间 现在采用母猪产床也叫母猪产仔栏或防压栏,一般设有仔猪保温设备 主要特点是“集中、密集、约制、节约”,猪场占地面积少、栏位利用率高,采用的技术和设施先进,节约人力, 提高劳动生产率, 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典型的工厂化养猪, 在世界养猪生产中普遍采用,养猪生产模式 集约化饲养,9,半集约化饲养即不完全圈养制,哺乳母猪的活动面积大

4、约5m2,可以母仔同栏、也可有栏位限制母猪,设有仔猪保温设备,或用垫草冬季取暖 特点是圈舍占用面积大、设备一次性投资比完全圈养制低,母猪有一定的活动空间,有利于繁殖。在我国有很多养猪企业采用这种模式,养猪生产模式 半集约化饲养,10,散放饲养哺乳母猪的活动面积大于5m2 特点是建场投资少,母猪活动增加,有利于母猪繁殖机能的提高,减少母猪的繁殖障碍;仔猪可随着母猪运动,提高抵抗力 缺点是效率低,曾经被养猪企业冷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加上动物福利事业的发展,使散放饲养模式生产的猪肉受到欢迎,价格比较高,所以散放饲养模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养猪生产模式 散放饲养,11,户外饲

5、养是典型的散放饲养,在欧洲流行,主要是因为 可以满足猪的行为习性要求,投资少、节水节能,对环境污染少 动物福利事业促进了户外养猪的发展 但这种模式受气候影响较大,占地面积大,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南方山地草山草坡多,气温较高,可以采用这种模式,养猪生产模式 散放饲养,12,养猪生产模式,养猪生产采用什么样的模式, 必须根据当地的经济、气候、能源等综合条件来决定,最终要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饲养模式不可照抄照搬,看起来很先进,但不适用、经济效益低,13,现代养猪生产的工艺流程 生产工艺的组织方法,三、养猪生产工艺,14,现代养猪生产的工艺流程 采用分段饲养、全进全出饲养工艺,猪场的

6、饲养规模不同、技术水平不一样,不同猪群的生理要求也不同,为了使生产和管理方便、系统化,提高生产效率,可以采用不同的饲养阶段,实施全进全出工艺 常见的工艺流程: 三阶段、四阶段、五阶段、六阶段饲养工艺,养猪生产工艺,15,1.三段饲养工艺流程 空怀及妊娠期 哺乳期 生长育肥期 三段饲养二次转群 是比较简单的生产工艺流程,它实用于规模较小的养猪企业,其特点是:简单、转群次数少,猪舍类型少节约维修费用,还可以重点采取措施,例如分娩哺乳期可以采用好的环境控制措施,满足仔猪生长的条件,提高成活率,提高生产水平,现代养猪生产的工艺流程,16,2.四段饲养工艺流程 空怀及妊娠期 哺乳期 仔猪保育期 生长育肥

7、期 在(1)中,将仔猪保育阶段独立出来就是四段饲养三次转群工艺流程,保育期一般持续到第10周,猪的体重达25kg,转入生长育肥舍。断奶仔猪比生长育肥猪对环境条件要求高,这样便于采取措施提高成活率。在生长肥育舍饲养1516周,体重达90110kg出栏,现代养猪生产的工艺流程,17,3.五段饲养工艺流程 空怀配种期 妊娠期 哺乳期 仔猪保育期 生长育肥期 五段饲养四次转群与(2)相比,是把空怀待配母猪和妊娠母猪分开,单独组群,有利于配种,提高繁殖率。空怀母猪配种后观察21天,确妊后转入妊娠舍饲养至产前7天转入分娩哺乳舍 这种工艺的优点是断奶母猪复膘快、发情集中、便于发情鉴定,容易把握适时配种,现代

8、养猪生产的工艺流程,18,4.六段饲养工艺流程 空怀配种期 妊娠期 哺乳期 仔猪保育期 生长期 育肥期 六段饲养五次转群与(3)相比,是将生长肥育期分成育成期和肥育期,各饲养78周。仔猪从出生到出栏经过哺乳、保育、生长、育肥四段。该工艺流程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饲养营养,环境管理的不同需求,充分发挥其生长潜力,提高养猪效率,现代养猪生产的工艺流程,19,以上几种工艺流程的全进全出方式可以采用以猪舍局部若干栏位为单位转群,转群后进行清洗消毒,这种方式因其舍内空气和排水共用,难以切断传染源,严格防疫比较困难 将猪舍按照转群的数量分隔成单元(如下图),以单元全进全出,虽然有利于防疫,但

9、是使夏季通风防暑困难,需要经过进一步完善 如果猪场规模在35万头,可以按每个生产节拍的猪群设计猪舍,全场以舍为单位全进全出;或者部分以舍为单位实行全进全出,是比较理想的,现代养猪生产的工艺流程,20,现代养猪生产的工艺流程,单元式饲养哺乳母猪舍平面布置图,21,5.以场全进全出的饲养工艺流程 猪场规模为10万头左右,可以考虑以场为单位实行全进全出,其工艺流程为: 繁殖母猪场 仔猪保育场 育成猪场 育肥猪场 公猪群 断奶仔猪群 生长猪群 育肥猪群 待配母猪群 5周 8周 8周 妊娠母猪群 分娩哺乳母猪群 后备猪群,现代养猪生产的工艺流程,22,以场为单位实行全进全出,有利于防疫、有利于管理,可以

10、避免猪场过于集中给环境控制和废弃物处理带来负担 饲养阶段的划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有的猪场将妊娠母猪群分为妊娠前期和妊娠后期,加强对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提高母猪的分娩率 工艺流程中饲养阶段的划分必须根据猪场的性质和规模,以提高生产力水平为前提来确定,现代养猪生产的工艺流程,23,确定生产工艺是设计猪场时考虑的内容,生产工艺合理与否决定着生产效率的高低,确定生产工艺需要考虑以下内容: 确定饲养模式 确定生产节拍(繁殖节律) 确定工艺参数 猪群的结构 猪栏配备,生产工艺的组织方法,24,确定饲养模式 根据经济、气候、能源交通等综合条件, 以及猪场的性质、规模、养猪技术水平来确定 规模太小,采用定位

11、饲养,投资高、栏位利用率低、每头出栏猪成本高,难以取得经济效益 集约化饲养,有的采用公猪与待配母猪同舍饲养,有的分舍饲养;母猪有定位饲养,也有小群饲养 配种方式:自然交配、AI 各类猪群的饲养方式、饲喂方式、饮水方式、清粪方式等都需要饲养模式来确定,生产工艺的组织方法,25,确定饲养模式,母猪定位饲养,母猪小群饲养,饲养模式一定要符合当地的条件,不能照抄照搬 在选择与其相配套的设施设备的原则是: 凡能够提高生产水平的技术和设施应尽量采用 可用人工代替的设施可以暂缓采用,以降低成本,26,确定生产节拍 生产节拍也称为繁殖节律,是指相临两群哺乳母猪转群的时间间隔(天数) 在一定时间内对一群母猪进行

12、AI或组织自然交配,使其受胎后及时组成一定规模的生产群,以保证分娩后形成确定规模的哺乳母猪群,并获得规定数量的仔猪 合理的生产节拍是全进全出工艺的前提,是有计划利用猪舍和合理组织劳动管理、均衡生产商品肉猪的基础,生产工艺的组织方法,27,生产节拍 根据猪场规模而订, 一般采用1、2、3、4、7或10天制 年产510万头商品肉猪的大型企业多实行1或2天制,即每天有一批母猪配种、产仔、断奶、仔猪保育和肉猪出栏 年产13万头商品肉猪的企业多实行7天制 规模较小的养猪场一般采用10或12天制,生产工艺的组织方法,28,采用7天制生产节拍的优点: 减少待配母猪和后备母猪的头数,因为猪的发情期是21天,是

13、7的倍数 将繁重的技术工作和劳动任务安排在一周5天内完成,避开周末 有利于按周、按月和按年制订工作计划,建立有序的工作和休假制度,减少工作的混乱性和盲目性,生产工艺的组织方法,29,确定工艺参数 为了准确计算猪群结构即各类猪群的存栏数、猪舍及各猪舍所需栏位数、饲料用量和产品数量,必须根据养猪的品种、生产力水平、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环境设施等,实事求是地确定生产工艺参数。 几个重要的生产工艺参数 繁殖周期 母猪年产窝数.,生产工艺的组织方法,30,繁殖周期 =妊娠期+哺乳期+断奶至受胎时间 断奶至受胎时间 断奶至发情时间7-10天 配种至受胎时间,决定于情期受胎率和分娩率的高低21(1-情期

14、受胎率)天 繁殖周期=114 + 28 + 10 + 21(1-情期受胎率) =152 + 21(1-情期受胎率) 情期受胎率每增加5%,繁殖周期减少1天 情期受胎率为90%、95%和100%时,繁殖周期为154、153和152天,确定工艺参数,31,母猪年产窝数=(365/繁殖周期)分娩率 母猪年产窝数与情期受胎率、仔猪哺乳期的关系,确定工艺参数,32,某万头商品猪场工艺参数,33,猪群的结构 根据猪场规模、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条件,将生产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不同阶段组成不同类型的猪群,计算出每一类群猪的存栏数量就形成了猪群的结构 饲养阶段划分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猪群、猪舍和设备,提高生产

15、效率 下面以年产万头商品肉猪的猪场为例,介绍一种简便的猪群结构计算方法,生产工艺的组织方法,34,1. 年产总窝数 2.每个节拍转群头数(繁殖节律=7): 产仔窝数 = 119352 = 23窝, 每周分娩哺乳母猪数为23头 妊娠母猪数 = 230.95 = 24头, 分娩率95% 配种母猪数 = 240.80 = 30头,情期受胎率80% 哺乳仔猪数 = 23100.9 = 207头,成活率90% 保育仔猪数 = 2070.95 = 196头,成活率95% 生长肥育猪数 = 1960.98 = 192头,成活率98%,猪群的结构,35,3.各类猪群组数 生产以7为节拍,故猪群组数等于饲养的周

16、数 4.猪群的结构 各猪群存栏数 = 每组猪群头数猪群组数 生产母猪的头数为576头,公猪、后备猪群的计算方法为: 公猪数:57625 = 23头,公母比例1:25 后备公猪数:233 = 8头, 年更新率=33.3% 后备母猪数:5763520.5 = 8头/周,年更新率=33.3%, 留种率50%,猪群的结构,36,某万头猪场猪群结构,37,5.不同规模猪场猪群结构(参考),38,猪栏配备 养猪生产能否按照工艺流程进行,关键是猪舍和栏位配置是否合理。猪舍的类型一般是根据猪场规模按猪群种类划分的,而栏位数量需要准确计算,计算栏位需要量方法如下: 各饲养群猪栏分组数 = 猪群组数 + 消毒空舍时间(天)/生产节拍(7天) 每组栏位数 = 每组猪群头数/每栏饲养量 + 机动栏位数 各饲养群猪栏总数 = 每组栏位数猪栏组数 如果采用空怀待配母猪和妊娠母猪小群饲养、哺乳母猪网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