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7155408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资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 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有很多,除了药材的品种、产地和栽培技术外,还有药材的生长年龄、药用部位、采收时间、产地加工和炮制方法等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可以引起中药内在成分和外观性状发生较大的变化。本章将重点讨论中药材的采收和产地加工与质量的关系。第1节中药材的采收 中药材的采收是否适宜合理,直接影响着药材的产量和质量,也是中药生产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中药材采收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采收的时间性和技术性。时间性是指采收期和生长年限;技术性是指采收方法和药用部位的成熟程度等。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绝不可弧立地看待。因为它们决定了药材的产量、有效组分和毒性成分的含量,以及药材商品的品质等级等。因此

2、,为了获取药材的优质丰产,应当根据药用植(动)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和药效成分在体内消长的变化规律,以及自然条件等因素,确定适宜的采收期和采收方法。一、中药材的传统采收方法 传统采收方法的确定通常要考虑诸多自然因素,如中药基原的生物学特性、药用部位的生长特点、成熟程度、采收的难易和产量等,以决定每种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和采收方法。 (一)植物药类 1根及根茎类根及根茎类药材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以及春初发芽前采收。此时为植物生长停止或休眠期,根或根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如大黄等。部分中药由于植株生长周期较短,植株枯萎时间较早,则可在夏季采收,如半夏、太子参等。

3、 2茎、木类茎类药材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落叶后或春初萌芽前采收,如大血藤等;若与叶同用的药材,则宜在植物的花前期或盛花期采收,如忍冬藤等。木类药材全年均可采收,如降香等。 3皮类皮类药材一般在清明至夏至之间采收。因为此时皮内养料丰富,浆汁充足,皮部和木部容易剥离,剥离后的伤口较易愈合,有利于药材的再生长,如杜仲等。根皮则以秋末冬初采收为宜,并趁鲜抽去木心,如牡丹皮等。 4叶类叶类药材通常在花前盛叶期或花盛期时采收。此时,植物枝叶生长茂盛,养料丰富,分批采叶对植株影响不大,且可增加产量,如荷叶等。个别经冬不凋的耐寒植物或药用部位特殊者,则必须在秋、冬二季采收,如桑叶等。有的还可与其他药用部位同时

4、采收,如人参叶等。部分应采集落叶,如银杏叶等。 5花类花类药材一般在花蕾期或花初开时采收,这时花中水分少、香气足。通常应选择在晴天、上午露水初干时采摘,如辛夷等;也有部分药材在花开放时采收,如洋金花等;花朵陆续开放的植物,应分批采摘,以保证质量,如红花等。有些药材不宜迟收,过期则花粉会自然脱落,影响产量,如蒲黄等。 6.果实类果实类药材一般多在充分生长近成熟或完全成熟后采收,如瓜蒌等。少数药材如青皮、枳实,则须在近成熟或幼果时采收。 7.种子类种子类药材必须在完全成熟后方可采收。此时种子内物质积累已停止,达到一定硬度,并且呈现固有的色泽。 8.全草类全草类药材多在植物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收,

5、有的在花开时采收。一般割取地上部分,如薄荷等;有的则以全株入药,如细辛等;亦有在初春采其嫩苗的,如茵陈。 9.藻、菌、地衣及孢子类藻类、菌类、地衣类及孢子类药材的采收情况不一,如茯苓在立秋后采收质量较好;马勃宜在子实体刚成熟期采收;冬虫夏草在夏初子实体出土孢子未发散时采挖;海藻在夏、秋二季采捞;松萝全年均可采收。孢子必须在成熟期及时采收,过迟则孢子飞落。 10树脂或以植物液汁入药的其他类此类药材一般是根据植物的不同采收时间和不同药用部位决定采收期和采收方式,如安息香采香多在410月,于树干上割成“”形切口,其汁顺切口流出凝固成香后采收。(二)动物药类 动物类药除了要根据其种类的不同,选择适宜的

6、采收期外,还需要根据各种药用动物的生长习性和活动规律而采取不同的采收方法。如诱捕、网捕、活体收取药用部分等。1哺乳类由于品种不同,采收的季节也不同。采收时既要注意季节,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如鹿茸每年须在清明后采收,过时则骨化。2两栖类应根据季节的变化,在药材质量最好时采收。如蟾酥,是采集蟾蜍耳后腺的腺液经干燥而成,宜在春、秋二季捕捉,因为此时蟾蜍易集结,容易捕获,而且腺液充足,药材品质好,得率高。另如哈蟆油,是雌性林蛙的输卵管,应在白露前后捕捉,这时林蛙体壮肉肥,雌性输卵管油足,质佳。3 4 贝壳类一般是以该动物的贝壳入药。采捕大多在夏、秋二季,因为这时是动物发育最旺盛的时节,贝壳钙质足,如石

7、决明等。4蜕化皮壳类一般在春末夏初之际拾取,该类动物在每年此季节反复蜕化皮壳,以利其更新生长发育。该药材必须及时拾取,过期则遭风袭雨淋,药材受损,如蛇蜕等。5昆虫类必须随季节变化采收,因为虫的孵化发育皆有定时。以卵鞘或窠巢入药的,多在秋季虫卵形成或窠巢造成后摘取。采后必须立即采取加热、水烫、蒸等方法杀死虫卵,以避免虫卵孵化成虫,如桑螵蛸等。以成虫入药的,均应在活动期捕捉,如土鳖虫等;有翅昆虫,在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因此时不易起飞,如红娘子、斑蝥等。6生理产物和病理产物在捕捉后或在屠宰场采收,如牛黄、马宝等。部分动物的产物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内进行人工采集和精制加工,如虫白蜡、蜂蜜等。(三)矿物药类

8、矿物类药材一般没有季节性限制,可全年采挖,大多是与矿藏的采掘相结合进行收集和选取的,如石膏、滑石、雄黄、自然铜等。矿物类药材质量的优劣在于选矿,一般应选择杂质少的矿石作药用,质量最佳,如盐石类,多来自盐湖中,系天然自行结晶而成,不需要加工。有些矿物药系经人工冶炼或升华方法制得,如密陀僧、轻粉、红粉等。二、中药材的现代采收的基本原则中药所含的药效物质是多种化学成分的有机组合,我们称之为药效组分。从这个观点出发,一般认为,中药的疗效取决于其药效成组分,在药效组分存在的状态下采收,便可得到优质药材。一般而言,在自然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要确定适宜的采收期,必须把药效组分的含量、药材的产量以及毒性成分

9、的含量这3个指标结合起来考虑。每个指标的确定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分析研究,以找出适宜的采收期。第2节中药材的产地加工中药材采收后,除少数要求鲜用外,绝大多数需要进行产地加工。其主要目的在于: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保持其纯净;进行初步处理,如蒸、煮、熏、晒等,促使其干燥,以符合商品的要求;通过整形和分等,筛选出不同规格或等级,便于按质论价;包装成件,便于储存和运输。一、药材产地加工通则 (一)植物药类 植物类药材除少数如鲜生地、鲜石斛、鲜芦根等鲜用外,大多数药材在采收后需要根据不同药用部位进行适当加工。1.根及根茎类根及根茎类中药一般于采挖后去净地上茎叶、泥土和毛须等,迅速晒干、烘干或阴干;有的须

10、先刮去或撞去外皮使色泽洁白,如桔梗等;质地坚硬或较粗的药材,需趁鲜切片或剖开而后干燥,如天花粉等;富含黏液质或淀粉类药材,需用开水稍烫或蒸后再干燥,如白及等。2.皮类皮类中药一般在采收后须修切成一定大小而后晒干;或加工成单卷筒、双卷筒状,如厚朴等;或削去栓皮,如黄柏等。3.叶类及全草类这类中药含挥发油的较多,故采后宜置通风处阴干;有的则需先行捆扎,使成一定的重量或体积后干燥,如薄荷。4.花类花类中药在加工时要注意花朵的完整和保持色泽的鲜艳,一般是直接晒干或烘干,并应注意控制烘晒时间。5.果实类果实类中药一般采后直接干燥;有的需经烘烤、烟熏等加工过程,如乌梅等;或经切割加工使成一定形态,如枳实等

11、;有的为了加速干燥,可在沸水中微烫后,再捞出晒干,如木瓜等。6.种子类种子类中药通常在采收的果实干燥后取出种子,或直接采收种子干燥;也有将果实直接干燥储存,用时取种子入药,如砂仁。(二)动物药类药用动物捕捉后进行产地加工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要求加工处理必须及时得当,常用的方法有洗涤、净选、干燥、冷冻或加入适宜防腐剂等,特别是干燥处理法最为常用。如蜈蚣在捕收烫死后,应及时选用与虫体长宽相近的竹签,将虫体撑直,然后曝晒使干燥;若遇阴雨天,可用无烟炭火烘干,温度一般不宜超过80C。还可用硫黄熏蒸加工,不仅使蜈蚣虫体进一步干燥,增加其色泽,而且还可杀灭附着在虫体表面及内部的虫卵,提高其质量,并有利于贮

12、藏。(三)矿物药类矿物类药材的产地加工主要是清除泥土和非药用部位,以保持其纯净度。 二、常用的加工方法1.洗涤与挑选洗涤主要是洗除药材表面的泥沙与污垢,多用于根及根茎类药材,如人参等。但直接晒干或阴干的药材多不洗。挑选主要是清除药材中的杂质或非药用部分,同时初步分出等级,以便分别加工和干燥。如牛膝去芦头、须根,白芍刮去外皮等;具有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淘洗,如薄荷、细辛等。2修整与去皮修整是运用修剪、切削、整形等方法,去除非药用部位和不合规格的部分,或使药材整齐,利于捆扎、包装等。修整的工艺要根据药材的规格等级、质量要求来确定。有的应在干燥前完成,有的则在干燥后完成。较大的根及根茎类、茎木类

13、和肉质的果实类药材大多趁鲜切块片,以利干燥;而剪除残根、芽苞、切削或打磨表面使平滑等,则在干燥后完成。去皮、壳主要用于果实种子类、根及根茎或皮类药材,以使其表面光洁,符合药用的品质标准,又易于干燥和贮藏。3蒸、煮、烫含黏液质、淀粉或糖类成分多的药材,用一般方法不易干燥,须先经蒸、煮或烫的处理后干燥。加热时间的长短及采取的方法,视其性质而定,如明党参煮至透心、红参蒸透、太子参置沸水中略烫等。药材经加热处理后,不仅容易干燥,还有利于进行其他方面的加工,保证药效。4熏硫为了使药材色泽洁白,防止霉烂,常在干燥前后用硫黄熏制,如白芷等。5发汗发汗是将某些药材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蒸煮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外溢,质地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这种方法习称“发汗”。如厚朴、玄参等。6干燥干燥是除去药材中的大量水分,避免发霉、虫蛀以及有效成分的分解和破坏,利于贮藏。常用的干燥法有:晒干、烘干、阴干、焙干、远红外加热干燥、微波干燥等。各种干燥方法的采取,因药材的性质而异。7挑选分等挑选分等是指对以上加工后的药材,按商品中药区分规格等级的加工方法。这是产地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中药的规格等级是其品质的标志之一,也是商品“以质论价”的依据。中药采购人员必须熟知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把住中药进入流通领域的第一道质量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