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行为医学绪论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144008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2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行为医学绪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第一章行为医学绪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一章行为医学绪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一章行为医学绪论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一章行为医学绪论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行为医学绪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行为医学绪论(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州医学院 护理学院,行为医学,第一章 行为医学绪论,概念:是行为科学与医学的结合,是研究行为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中所起作用及规律的一门学科。 行为医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功能、发展和进化,正常和异常行为的发生机制,以及预防和矫正异常行为从而调控人类行为的科学。 (1949年,美国芝家哥大学科学家提出),是行为科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是一门新兴学科。1949年美国会议提出 跨学科、综合性:涉及的学科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神经内分泌等多学科,行为医学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慢性病替代了传染病 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 原因: 1、个人生活方式和行为因为成为当今主要的健康影响

2、因素 另外有:2、生物学因素,如遗传 3、环境因素:自然与社会环境 4、医疗卫生保健因素,性质: 1)研究对象为人类和动物的行为; 2)研究行为的目的:即行为的功能是什么?行为的发展是什么?行为产生的机制是什么?行为是如何进化的? 3)行为科学相关理论及体系 4)行为医学或行为科学是一门跨学科、跨专业、边缘学科相互交融的科学,既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又属于实用性极强的学科。,纵观迄今为止的人类发展史,其实就是“物尽天择、优生劣汰、适者生存”的进程,将来尤其如此。我们唯与祖先不同的是,更依赖于大脑和智能求得生存与发展,而非强大的肢体和蛮力。 Shigishita(2002),困扰科学家多年的几大科学

3、命题: 1、宇宙是如何形成的? 2、人类是如何形成的? 3、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4、语言是如何发生的? 5、利手(利脚)形成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5、人如何站立起来行走的?,一、 行为(behavior):个体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时所作出的各种反应。它主要有本能行为和社会行为两大类。,人的本能及社会行为,心理活动,语言,行为B=f(P,E),外界环境,植物 有感应性,腔肠类生物(如水 螅、水母) 已形成网状 神经系统,环节类生物和节 肢类动物(如蚯 蚓、蜜蜂) 形成链状神经系统,脊椎类动物(如 鱼类、两栖类、 爬行类) 形成真正的脑,哺乳类动物(陆 生动物)

4、形成高级皮层 中枢,灵长类 (猿、 猩猩),人类,神经系统的形式及其反映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过来的,其发展形式大致是,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行为的目标性 另一方面:目标和行为的调整,二、行为医学的研究对象 1、有关健康和疾病的行为 2、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与健康的交互作用 3、医患行为及互动特点 4、社区、家庭和相关人群的保健行为,三、行为医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涉及多学科,受到学者关注 推动现代医学模式,任务:,四、行为医学的研究任务与方法 1、各种动物的行为进化过程; 2、行为的心理(脑)机制和发展规律; 3、动物和人类的各种行为功能、起源及发展; 4、行为可能带来的健康损害,医

5、疗卫生中行为 5、行为诊断的客观、定量方法 6、促进身心健康的行为,以达到治病、防病和养生的目的; 7、不良行为对各器官生理功能的影响,长期存在与各类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相互关系以及纠正办法; 8、异常行为的 发生、预防、矫正方法及药物治疗;,9、社会行为带来的公害、污染、家庭解体、性乱、吸毒、虐待、宗教信仰、人口问题、人际适应性紧张、生活节奏过快、失业、自杀、攻击行为、犯罪等等发生原因、预防措施以及各类社会生活。 10、人类行为管理; 11、不同种族(人种)体质、行为、智力、性格特性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12、药物应用及对行为影响的研究。,研究方法,观察法 实验法 调查法,第二节 行为医学发

6、展史 第三节 与其它学科关系,第二节 人类行为因素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 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二、旧的医疗技术向新的医疗技术转变 三、医学非人性化倾向向人性化转变 四、培养医疗型医生向预防型和保健型转换 第三节 心理社会行为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一、社会因素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二、个体心理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第四节 心理社会行为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1、通过“体内”机制:心理社会刺激-感知觉-大脑认知、判断-中枢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传出神经系统-体内各种生理过程、全身机能变化。 2、通过外在行为,如不良行为的形成与积累 3、通过暴露于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如环境污

7、染、粉尘、烟雾、噪声、微生物、有毒物质、人际关系紧张、社会压力等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人类的一切源于内在愿望、动机和需要的行为总是要受到各种外部环境的制约;而外部环境的变化所激发的行为反应也要受个体内在 愿望(受人格特性的影响)、动机和需要的修饰。作为生活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中的个体,要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就必须对来源于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 因此,人类的行为就具有以下特征: 1、遗传性 2、获得性 3、适应性 4、能动性 5、社会性,全国22个省市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发生率调查结果(%) 北京 合肥 南京 苏州 上海 宁波 11.61 16.00 13.84 11.61 12.

8、25 15.00 哈尔滨 深圳 柳州 昆明 新乡 西安 14.67 14.74 11.73 12.60 12.74 15.71 重庆 成都 济南 长春 沈阳 延边 12.00 14.42 12.12 13.10 13.10 11.10 甘肃 乌鲁木齐 呼和浩特 武汉 天水 6.32 14.45 13.45 13.89 14.60 年龄范围:416岁 男童平均13.4%; 女童平均12.5% 符合DSM-诊断者占86.4%。 引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2,第五节 为什么学习行为医学 一、为理解病人的行为及其和疾病发生的关系 二、搞好医患关系 三、掌握行为诊断、治疗技术 四、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

9、,做到身心保健和预防疾病 五、通过科学的行为调节方式矫治(正)心理问题 六、 进行有关科学研究 七、为行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依据与素材 八、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变 九、迎接“脑科学“研究新纪元的到来,Table1 Levels of brain function(HBP1998) 脑功能层次 实验神经科学数据类型 1行为 表现的定量化、视频监视、药物实验 2分布式系统 区域间2D、3D轴突追踪、神经电生理、脑成像与脑3D 图 3特殊区域 片层与功能柱的2D、3D细胞结构、递质、受体定位、 解剖生理与代谢图 4神经细胞 3D细胞形态学、3D功能成像、动作电位放电模式与膜 电流的电生理记录 5神经元各分区

10、 轴突末梢、生长锥、树突与树突的3D成像、细胞器与突 触回路的3D定位 6微回路 突触模式3D精细结构与成像、突触药理学、动作电位放 电模式、突触电流与电位 7细胞器 突触、线粒体、微管等的2D、3D精细结构与分子组成、 突触电流与电位的记录 8分子 受体、通道、酶与结构蛋白质的3D分子模型、递质、调 质、激素、引导分子、生长因子与基因转录因子生理学 与药理学 9基因 DNA与蛋白质序列,存在的问题与局限: 神经心理学目前关心的是两侧半球的优势功能在现实 完整的认知活动中究竟在如何起作用? 大脑整体功能理论强调的是,机械界定或划分半球功 能区域,肯定存在局限甚至是缺陷。 原因是,神经细胞、回路

11、乃至系统水平上发生着大量 并行的、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些过程的总合才是行 为的某些片段。而且还有相当的代尝机制。因此,很难 直观地从各种实验观察推断出直截了当的结果,这正是 对儿童发育行为进行阐释的挑战。例如若没有右半球的 支持和辅助,左脑将难以完善地实现语言和言语活动。 这一点已在对右半球全摘除患者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行为科学有关学术观点 第一节 生物学观点 一、进化论 二、社会达尔文主义 三、社会生物学派 四、生物机械唯物论 第二节 心理学派 一、精神分析学派:S,Freud 认为人的行为受本能活动影响和支配,性力(libido)成为人类一切精神活动的内驱力。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主要由

12、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层次构成;并且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构成人格体系。 二、行为主义学派:Watson认为,行为主义只对环境刺激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客观实验研究,并认为本能是逐代积累下来的遗传特性活跃的反映。因此他反对用心理内省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其理论的著名公式为S R,后发展为SOR。,Freud认为人格动力体系犹如漂浮在水面的冰山,意识只占据了很少部分,主要组成部分还是潜意识层次的“本我”。,本我(id)指追求“享乐原则”,由生物本能和冲动行为支配的“我”,主要是本能欲望;其中性本能称为libido(性力),对人格起着动力作用。本我是无意识的,不为

13、个人和别人所察觉的,只有在梦境中“改头换脸”出现。 自我(ego)则遵循“现实原则”,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其动力仍来自本我,既要满足本能冲动,又要考虑现实环境,以保护个体的安全。即在外界许可情况下满足本我的欲望。 超我(super ego)遵循“至善原则”,是理想化的精神境界,包括道德良心感,是长期社会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格结构;它的大部分存在于意识层次。可理喻为本我是人格的生理部分,自我是人格的心理部分,超我是人格的社会成分。,防御机制:面对心理应激的一种心理自我保护现象,包括 (1)自爱防御机制: 否认:原始而简单的防御机制,把发生但又无法接受的不 愉快的事件加以否定,以避免心理痛苦;

14、外射:将个人遭受的心理挫折完全归咎于他人,以此来减 少个人心情上的不愉快、焦虑、内疚等; 曲解:对客观事实加以曲解,以符合个人心理需要; (2)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退行:以幼稚化行为和方式应对现实,以满足自己的需 求和欲望; 幻想:遇到困难而无法应对时便脱离现实,想入非非, 以个人愿望加以想象,即“白日梦”; 内射:将爱与恨对向自己,将不幸事件归咎于自己,是 自己“前世作孽”“上帝”惩罚自己等; (3)神经症样防御机制 转移:将不幸与愤懑转嫁与比较可靠的,能够接受的他 人或事物上,“迁怒与人”;,隔离:将容易引起个人不快的事件与意识有意隔离开来,不让 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心理痛苦; 合理化:受

15、到挫折时以各种理由为己辩解,原谅自己,自我安 慰,减少心理痛苦,如阿Q精神,吃酸葡萄精神; 反向机制:一种“矫枉过正”心理,个人某种欲望与现实道德与 法规不吻合时,无法表现而采取压抑和控制; (4)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升华:将个人不易实现的的欲望进行改变,指向较高尚的目标 与方向,如创作、艺术、事业成就等; 幽默:处于尴尬和不幸时,用幽默的方式为己解脱,或进行自 我解嘲,处理问题既无伤大雅,又解除难堪局面的方式; 压抑:将无法忍受的不幸与事件、痛苦感受等尽量压抑下去, 不主动去想,以保持心情的安静,即心理压抑机制。 大致把防御机制分为:自我逃避机制、自我防卫机制和攻击机制三类。,四、学习理论:包括联结主义、条件反射学说和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五、人本主义理论:Rogers和Maslow的自我论与自我实现论。 第三节 社会学观点 一、文化决定论 二、社会功能学派 行为医学研究方法与程序 一、 立题: 1、题目要有科学性 2、题目要有创新性 3、目的要明确 4、要有可行性 5、课题来源 6、如何选题,二、 论文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