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中国古代山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106073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98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课中国古代山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二课中国古代山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二课中国古代山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二课中国古代山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二课中国古代山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课中国古代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课中国古代山(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课 中国古代山水画,江雪,洛神赋图,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作为人物画的陪衬出现,隋 展子虔游春图,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画,游春图 赏析,游春图以抒情而近似纪实的手法展示了中国的美丽河山,和贵族悠闲舒适的生活。该画以春游为主题,画幅不大,场面却十分开阔。画面采用俯视法取景,将远景、近景一同向中景聚拢,使各处景物完整和谐地统一在一幅画面中,层次分明,具有“咫尺千里”的艺术境界。 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古的一幅山水画,全图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山石树木的线条,轻重顿挫,充满变化。作者运用了浓重的青绿填色,作为全画的主调。浓重的青绿色调,也正是春天自然景色的特征。这种色彩的使用,被

2、称为“青绿法”,开创了中国山水画一种独具风格的画法。 相传,游春图是中国隋朝画家展子虔所画。展子虔,山东渤海人,历经北齐、北周和隋朝三个朝代,擅化画人物、车马、山水等,人物描法细致,以色晕染面部,生动传神,写山川远近,有咫尺千里之势;但传世作品很少,游春图是尤为珍贵的一 幅。,五代 董源 潇湘图,水墨代表作,作者:董源 中国五代南唐画家。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南昌)人,自称“江南人”。 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南唐中主(934960)时期。事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南唐亡后入宋,被看作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大师。画史上把董源、范宽、李成,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董源不仅

3、以画山水见长,也能画牛、虎、龙及人物。作为山水画家,董源也是不专一体的。宋人称许其大设色山水景物富丽,宛有李思训风格。但其最有独创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带的自然面貌,神妙地传写出峰峦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烟霏的江南景色。他用笔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创造性。他的名作夏景山口待渡图和潇湘图,将夏天江南的丘陵,江湖间草木畅茂、云气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笔墨技法是与他所表现的特定景色充分适 应的。董源和其弟子巨然表现江南的山水、植被丰茂,云雾迷蒙,多平远构图。后人将其二人并称“董巨”,是江南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 其特点是画江南

4、土质山,平淡天真,轻烟淡峦,气象温润。山石轮廓 线不突出,山骨隐显,杂树灌木丛生,多平沙浅渚,洲汀掩映,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代表作,千里江山图1 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

5、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 戴进 风雪归舟图,这幅画描绘暴雨降临的瞬间,风雨交加,江面上小舟颠簸摆荡,行人迎风而行的情景。 为了捕捉这大自然戏剧性的一刻,戴进运用宽阔的湿笔,快速斜扫过画面,表现大雨滂沱如泼、雨雾翻腾的撼人气势,同时他也画出翻折的树叶、芦苇,和逆风行走的小舟形成一种垂直逆向,加强整幅画的动势。 戴进这幅画以自然中的风雨云雾为创作主题,可以追溯到南宋夏珪的传统。不过,和宋代绘画相比,戴进的构图动势更强烈,笔墨也更加奔放纵恣,这件风雨归舟轴影响了后来的明代宫廷画家,成为他们描绘这类风雨山水图的典范。,清 石涛 淮扬洁秋图,在清四僧中,山水

6、、花鸟、人物全能者就属石涛了,他不仅在绘画上才能过人,而且在理论上也有着自己的真知灼见,并著有苦瓜和尚话语录。 石涛的山水画多师元人,以元人笔墨为根基,意境营造也未脱元人多远。石涛对北宋巨然和元代倪瓒用心颇多,沈周、蓝瑛的成分也不少。他画中的山石结构和山川的起伏都非常生动真实。虽然石涛临学古人,但他学画不是“死学”,而是以“自己”为主,通过自己的胸臆观察自然,将所学的东西变得了无痕迹。石涛对临习各家而不知变通的做法甚是不满,他在一方常用印上刻“搜尽奇峰打草稿”7 字,表明了他对真山真水的重视。 石涛山水画的风格样式较多,但总体是水墨变幻,清刚纵放,情调新奇。 其笔墨、技法变化多端,神奇莫测,有

7、时大笔泼墨,有时干笔细皴,笔法的肥瘦、方圆、尖秃、软硬、横斜、顺逆,配合着墨、水、色的全面运用,使得各种物象跃于笔端。石涛善于用点,曾在大涤子题画诗跋中称:“点有雨雪风晴、四晴得宜点;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璎珞连牵点。” 石涛绘画对传统的最大突破在于章法,在他的作品中,布局变化多端,新疑奇妙,能给人一种强烈、新鲜的视觉冲击感。且石涛作画无固定章法,纯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皴法方面,石涛也是不拘一格的,此外,他还喜用各种夹叶、圆圈、三角形等来疏通画面,使画面蓬勃灵动,生机盎然,以增加变化。 一直以来,文人画都十分注重利用题跋来补充画面的不足或升华画面的意境,

8、所以题跋大多位置固定,字体统一,内容也大多是就画论画。而石涛在作品中的题跋,有时在画面的上方,有时在下方,有时在中间,有时在边角。写题跋所用的字体有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甚至有时还会出现篆字,有时长篇大论,有时则仅署“穷款”。其跋文的内容也丰富多样,如阐发画意,论述画理,慨叹身世,针砭人生等。此外,石涛也擅画花果兰竹,笔意自由畅快,与朱耷同以水墨豪放著称。这幅淮扬洁秋图描绘的是淮扬秋景。画面上秋水茫茫,芦苇丛生,近处有掩映在树丛中的数间屋舍。几点红枫增加了秋天的气息,江面上一叶孤舟,一渔翁泛舟水上,使画面平添了许多超然之感。画中河岸呈月牙形,占据了画面的二分之一左右,河滩上的芦苇与之相向,

9、构成呼应之势。 这幅画运用了石涛特有的“拖泥带水皴”,连皴带擦,浓淡、干湿并用,描绘出湿润沃疏的质感。画中的房屋用粗笔,芦苇用细笔,形成生动的对比。此图满幅洒落的浓墨苔点,吸收采用了董源一派的皴法点土石,配合着尖笔剔出草丛,使整个画面萧森郁茂,苍莽幽邃,体现了一种豪情奔放的壮美。,中国山水画发展脉络,1魏晋时期萌芽 2隋代时期独立 3唐宋时期高峰 4元明清时期主流,元 倪瓒六君子图,南宋 马远 寒江独钓图,宋范宽溪山行旅图,比较欣赏:,重点欣赏: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重点欣赏: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是元朝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

10、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在中国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先生的决定下,富春山居图2011年6月在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搜尽奇峰草稿 清 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 清代 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纵42.8厘米,横285.5厘米,纸本,墨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作于康熙三十年(1691),正是他北游京城期间,应当

11、说是其画中精品。图前以其独特的隶书题写了“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九个字作引首。再看画卷:一小溪分隔两岸,石壁耸峙,群山巍峨。山间云雾飘渺,下有一水蜿蜒流淌。水上架小桥,两小艇载人垂钓其中。渐入深山,路道盘桓,峰峦起伏。山间林木茂密,村舍瓦屋掩映其间,有两人晤谈屋中。后渐开阔,水流潆洄,汇成大湖。湖畔孤岛,小桥连岸,坡岸有高士席地,水中有舟载客而来。显然这是人间的寻常生活,恬静平淡。作者以其难得的细笔,一层层勾、皴,再由淡而浓,反复擦、点,淡墨渲染。尤其是点,经由干、湿、浓、淡,反复叠加,至“密不透风”的程度。石涛善用点,是其一大特征。整幅画面显得苍莽凝重,深得元人意趣。尽管他在卷后自谓“不立一法,是吾宗也”,其实还是脱不开传统技法。,小结: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特点,笔墨写意、意境高雅、怡情自然、以画为寄、诗画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