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1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099772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课时2教学目的 与要 求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掌握实践、认识、真理、价值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教学重点 与难 点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教学过程主 要 内 容 及 步 骤备注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新课讲授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

2、的回答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重复和无限发展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授课效果分析总结潍坊科技学院教案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授课人: (一)复习提问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二)新课引入:(三)新课内容: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科学的实践观1.实践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额客观过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的概念: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

3、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时间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分析:(1)实践主体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其中,知识性因素是首要的能力,既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非知识性因素主要指情感和意志因素。(2)实践主体的类别: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实践客体的概念: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分析:(1)强调只有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时,客观事物才成为实践客体。(2)实践客体分类:因不同标准分为天然客体与人工客体、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物质性客

4、体和精神性客体。实践中介时间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分为物质性工具系统和语言符号工具信号系统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主体与客体的这种反映与被反映、改造与被改造的过程即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

5、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2、实践:概 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形式:从内容上看,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为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因此,改造世界必须首先认识世界。如,一个想过河的人有必要认识河宽河深及桥或船的状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一是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二是实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6、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冬夜书示自律“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毛泽东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马克思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

7、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如:孟子主张“不学而知”“不虑而能”(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二者的共同点:坚持反映论。二者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而旧唯物主义则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陷之一);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而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不能科学地揭示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缺陷之二)。旧

8、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个阶段是感性知识,第二个阶段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的高级发展阶段。”-毛泽东“知,接也。”“虑,求也。”“循所闻而得其意。”-墨子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

9、的认识。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感性认识的基本特点:直接性、具体性。(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借助于抽象的思维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和事物的全体的认识。理性认识的基本特点:间接性、抽象性。理性认识有三种基本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坚持这一点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二者相互渗透、包含。“悟性不能直观,感觉不能思维。唯有二者联系,始能发生知识。”-康德“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总偏爱有准备的

10、头脑。”-巴斯德(法)-毛泽东“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4)意义:理论上,有利于反对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实践上有利于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有利于注重调查研究。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二是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将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二)从认识到实践1、重要性: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 造世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

11、有革 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只有在正确的 思想理论指导下,才能自觉地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理论对实践的依赖,除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理论之外,还在于两个 方面: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二是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 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只有这样, 理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即理论具体化和实 验

12、或试点的环节(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实验-推广;社会科学理论-纲领 -路线方针政策-计划方案、方法、步骤、行动口号等-试点)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方法是理论的具体化。如,调查研 究等方法。好的理论和政策需要干群理解掌握才能化为实践中的力量。为此,要 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对群众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 教育工作,不能急于求成,不能采取生硬粗暴的强迫命令手段强制执行政策。如 在城市改造拆迁和土地征用方面。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

13、发展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 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反应了两个认 识过程的两个性质:反复性和无限性。其道路和方向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 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 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 多次反复,

14、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 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 发展是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 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 “永恒真理”、“终极真理”。,毛泽东:“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要贪便宜。”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表明,这个统一应当是 具体的、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 实践相符合; 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 观实践是具

15、体的。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 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这就 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思想落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 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开,向另 一个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把将来可能做的事 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这同样是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 特点,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所以,“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 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 想。”(四)归纳总结 (五)作业布置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中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