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宋代茶文化的繁荣与特色_续_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089464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12.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宋代茶文化的繁荣与特色_续_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宋代茶文化的繁荣与特色_续_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宋代茶文化的繁荣与特色_续_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宋代茶文化的繁荣与特色_续_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宋代茶文化的繁荣与特色_续_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宋代茶文化的繁荣与特色_续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宋代茶文化的繁荣与特色_续_(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宋代茶文化的繁荣与特色(续) 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 余 悦 南昌大学 周春兰 宋朝虽以贡茶名世,但真正领导茶文化潮流,保持其精神的仍是文化人。 我们还是先看几则宋代文人饮茶趣事: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人与其夫赵明诚饮茶作押,猜典述故以较胜负的故事,素来被传为美谈。据李清 照 金石录后序 回忆: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以饮茶 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

2、中,反不得饮而起。 我们每次吃完饭后就回到书房坐下,泡上茶,比谁的记忆力好。面对一堆堆史书,说出某一件事记载在某 本书某一卷某一页某一行,然后打开书验证,谁说对了谁就先喝茶,有时候一旦说中就会乐得大笑,以至把手 中的茶杯都弄翻了,反而喝不到茶了。这段记载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回青州老家闲居时生活趣事,给后人留 下了 “饭茶助学” 的佳话,也为茶事增添了一分风韵。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金石学家赵明诚后,志趣相投,平日品诗论画,还一起校勘古籍、 考订文字,编成 金石 录 书。这印书著录三代至隋唐五代的钟鼎彝器款识及碑碣文字共两千种,跋尾五百零二篇,成为后人研究金 石学的重要参考著作。当李清照写作这篇 金石

3、录后序 时,丈夫已在北宋末年的动荡中死去,她只能在悲痛 中作些美好回忆。晚景凄凉的词人,只能喝酒饮茶来打发寂寞难耐的岁月。她在 鹧鸪天 词中写道:“寒日萧 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病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宜怀远更凄凉。不如随 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 而当年不仅喜好饮茶,还经常玩赏文人雅士中流行的 “分茶” 游戏的李清照,却是 满心的欢欣:“当年,曾胜赏,生香薰袖,活火分茶。 ” 茶与一位旷世才女,结下的是一世情缘。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 ” 杰出的文学家、 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欧阳修一生爱茶,至老未衰。 欧阳修曾参与茶法改革,起草 通商茶法诏,写

4、有多首茶诗,还写了专门论述煎茶用水的 大明水记 专文。他 曾为蔡襄 茶录 作 后序;而他的 集古录后序 写好后,则请蔡襄书写刻石,“字尤精劲,为世所珍” 。为了酬 劳,他精心准备了鼠须栗毛笔、 铜绿笔格、 大小龙团茶、 瓶装惠山泉水作为润笔,“(蔡)君谟大笑,以为太清而不 俗” 。他在出任扬州知府期间,曾经负责督造贡茶,当时还亲自到茶山观察过春茶萌芽生长情况,晚年在 和原 父扬州六题 时会堂二首 诗中回忆道: 积雪犹封蒙顶树,惊雷未发建溪春。 中州地暖萌芽早,入贡宜先百物新。 忆昔尝修守臣职,先春自探两旗开。 谁知白首来辞禁,得与金銮赐一杯。 关于扬州产茶,陆羽在 茶经 中没有提及,五代蜀毛文

5、锡 茶谱 中才有记载。欧阳修这首诗可能是扬州 茶入贡的最初诗篇。 茶给欧阳修留下的,是情,是趣,是一生的欢乐。 “水品茶经常在手,前生疑是竟陵翁” 、“桑苎家风君勿笑,他年犹得作茶神。 ”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 怀抱杀敌报国壮志,却被朝廷作为吟风弄月的闲适诗人。他曾当过十年茶官,有机会品尝到各地名茶,常以写 12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草书、 玩分茶作为消遣。他茶道颇精,时时形诸诗词,先后写出茶诗300多首,在历代诗人中首屈一指。在那 些生动形象、

6、 优美流畅的诗句中,诗人嗜茶爱茶的情趣跃然纸上:“谁遣春风入牙颊,诗成忽带小山香” 、 “忽喜 云腴来建苑,坐令肺渴生华滋” 、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 。由于他壮志未酬,仕途不顺,所以想在茶中寻找 情怀:“归来何事添幽致,小灶灯前自煮茶;“眼明身健残年是,饭软杀甘万事忘” 。前人曾戏称他是陆羽的第 九代孙,陆游自己也非常崇拜这位同姓的茶圣,还想续写茶经:“遥遥桑苎家风在,重补茶经又一遍” 、“评青未 绝茶绝笔” 。虽然他的愿望未能实现,而那些茶诗却足以当茶经续篇。茶所展示的,是 位志士的另一个侧 面。 在北宋文坛上,与茶结缘的人不可胜数,但是没有 位能像苏轼那样精于品茶、 煮茶、 种茶,对茶

7、史、 茶的 功用颇有研究,又创作出众多脍炙人口的咏茶诗词。苏轼十分嗜茶,茶助诗思,茗战睡魔,饮茶是他生活中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路上渴了喝茶:“酒困路上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浣溪沙 ) ; 晚上 办事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次韵僧潜见赠 ) ; 写诗作文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 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 ) , 睡觉起床也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 茶香(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 ) , “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 ”(越州张中舍寿乐堂)。所以,苏 轼写 次韵曹辅壑源试焙新茶 诗把佳茗比作佳人: 仙山灵草湿行

8、云,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凳,从来佳茗似佳人。 这首诗广为传诵,后人把 “从来佳茗似佳人” 与苏轼的另一名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 集在一起,组成绝妙而 工整的茶联。 苏轼是大文豪,是一位茶仙,又是性情中人。他除将佳茗比成佳人,还写有 记梦回文二首,叙说梦中有 人以雪水烹小龙团请他吃,有美人歌以助兴: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唾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红。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诗中描绘出一幅美好的景致:红颜美人的纤纤玉手捧着玉碗,她穿着绿裙子,一边唱歌一边点茶。

9、突然松 树上的积雪坠落下来掉到悬崖下面,我一惊,原来是一场梦。再看窗外天已转晴日头东升,把满山积雪都照红 了。火上培着的茶叶已成龙团状了。据苏轼自叙,这两首回文诗为梦中所作,醒来把所记残句 “乱点余花唾碧 衫” 续写而成。这两首回文诗顺读、 倒读都能读通,立意不同凡响,体裁别致有趣,此中意境,饶有余味。 “风流文物属苏仙”,这是黄庭坚赞美苏轼的诗句。苏轼风流儒雅,惊世骇俗,有 “文物” 之古雅,如神仙之 飘逸脱俗。他在品茗时,也是 “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黄庭坚 跋东坡乐府)他第一次任杭州 知府时,就与西湖之滨的南屏山净慈寺的谦师结下深厚友谊,谈古论今,品茗赏诗。元 四年(10

10、89年 ) , 苏轼 第二次任职杭州,一次游西湖寿星寺,谦师闻讯后特意赶去为他点茶。苏东坡再次目睹了谦师炉火纯青的点 茶技艺,品味了回味无穷的茶汤,写下了 送南屏谦师 诗: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 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诗中写道:谦师大清早从南屏山赶来为我点茶。到了中午,我惊奇地发现兔毫盏里已沏好的茶确实不同 凡响,茶叶像天台的乳花,茶水像玉液。玉川子的风范如今哪里去寻找呢?先生得茶三昧,可以续写 茶经 而 22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

11、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名声不朽了。 在诗的引言中写道:“南屏谦师妙于茶事,自云: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 ” 虽云茶道,但同 样不亦含禅理吗?谦师得茶三昧传名当时,连史学家刘分 攵也有诗赞叹:“泻汤奇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 ” (宋代吴曾 能改斋漫录)后来历代诗人常将此典入诗,如明代朝奕就有句:“欲试点茶三昧手,上山亲汲云间 泉。 ”(白云泉煮茶)苏东坡受传统文化的全面濡染,对儒、 道、 释思想兼收并蓄,无论在一生中的哪个时期,都 不曾彻底抛弃或彻底皈依哪一种思想。但他在饮茶时感到最惬意的是超然物外,茶诗中弥漫的是超脱气氛

12、。 试院煎茶 诗中写道: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哀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为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相行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 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起。 深深理解他的弟弟苏辙,在 和子瞻煎茶 诗中也表现出类似的情调: 年来病懒百不堪,未废饮食求芳甘。 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 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 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又不见,北方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 我夸倦游思

13、故乡,不学南方与北方。 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光。 何时茅檐归去炙背读文字。 遣儿折取枯枝女煎汤。 李清照、 欧阳修、 苏东坡之于茶,都是和他们的人生际遇、 个人心态和人性追求联系在一起的。宋代文人 审美精神的主要特质是趋雅避俗,所谓 “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黄庭坚 书缯卷 后)宋代文人把博学、 深思、 疑古、 求新、 穷理、 淡泊,超脱视为高雅,而把追名逐利、 不学无术、 浅薄盲从,营营 苟苟视为庸俗,宋代文人把饮茶、 谈茶,也作为人格构成的一部分。 博学汇书 载: 司马温公与子瞻论茶墨云:“茶与墨二者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

14、 ” 苏曰: “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 ” 公叹以为然。 这段记载历来为人重视,是由茶而墨,由物及人的高论:司马温公与苏东坡谈论茶和墨的区别说:“茶和墨 两者正相反,茶要白的,墨要黑的;茶越重越好,墨越轻越好;茶贵在于新,而墨贵在于陈。 ” 苏东坡说:“好茶与 好墨都是香的,这是因为它们的德行相同;都是坚硬的,这是因为它们的操守相同。 ” 司马光叹服。古人说茶 “ 天与君子性”,这种 “君子性” 就是从同其他事物的比较中得来的。读后令人翩想,同样 “叹以为然” 。 借物喻人,是文人们的传统艺术手段,实际上是在表现自我的志趣。所以,古人把茶拟人化,赋予种种美 德,所谓 “苦

15、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之能得贤。 ” 而这种思想表现得最充分的,是传为苏轼 (又说陈之规著)的 叶嘉传 。把茶叫做叶嘉,是取譬为名,叶是茶叶,嘉者美也。他把茶拟人化,叙述了茶的 历史和茶的德行,既反映了宋人的饮茶方式和对茶的认识,又是苏轼个人终生郁郁不得志的写照。文章开头, 略述叶嘉出身何处,到了叶嘉这一代 “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叶嘉说:“吾当为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 哉!” 后遇陆羽,作经传世。有人向汉帝推荐叶嘉,说他 “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盛名,有济世之才。 ” 到了朝 32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

16、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廷,得到了天子的接见,天子对旁边的大臣说:“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捶提顿挫之乃可。 ” 又对 叶嘉说:“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 叶嘉则 “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 此,可以利主,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 “于是留在朝廷,天子 “引而宴之”,品尝过后,“鼓舌欣然”,说:“始吾见 嘉,未甚好也,久味之,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 ” 又引古书中 “启乃心,沃朕心” 的话来称赞叶嘉,赐 爵 “钜合侯”,官为 “尚书”,并说:“尚书,朕喉舌之任也。 ” 后来天子贪饮过度,叶嘉忠贞耿直,敢言直谏,终遭放 逐。子孙遍及海内,皆志甘淡泊,处于山野,“拯乡闾之困,人皆德之”,所以 “乡人以春伐鼓,大会山中,求之以 为常。 ” 子孙 “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