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107077470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7.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5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第25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第25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第25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第25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5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5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见病毒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教研室 姚佳,第25章、呼吸道病毒,呼吸道病毒是指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感染或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引起呼吸道外其它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 拒统计,90%以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由该类病毒引起。,主要包括: 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 副粘病毒科: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腮腺炎病毒。 其他呼吸道病毒:腺病毒、鼻病毒、风疹病毒、冠状病毒、呼肠病毒。,正粘病毒是指对人或某些动物红细胞表面的粘蛋白有亲和性的病毒 正、副粘病毒的分别以其核酸是否分节段为标准,分节段者为正粘病毒,不分节段者为副粘病毒 正粘病毒只有流行性感冒病毒一个种,流行性感冒病毒,截至2013.05.1

2、1,全国内地共报告H7N9感染130例,其中死亡33例,康复45例。,1918年,西班牙流感(H1N1),全球范围内造成2000-4000万人死亡,其中西班牙800万。美国堪萨斯周福斯顿营地的临时医院。,1957年,亚洲爆发大规模流感(H2N2),并迅速蔓延至全球,造成全球约200万人丧命。图为丹麦哥本哈根的临时救助站。,1968年,香港爆发流感(H3N2),据统计,这场流感至少波及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造成150万-200万人死亡。,2009年,起始于墨西哥的甲型H1N1流感,共计造成全球18449人死亡,其中我国病例128033例,死亡805人。,一、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结构:球形或丝

3、状体,直径80120nm,有包膜,RNA病毒,NA,HA,分节段的-SSRNA,M-proteins,脂质双层,分节段的ssRNA+核蛋白,HA,NA,蘑菇状,分布不均 参与病毒释放 促进病毒扩散 弱中和抗原 易变异,柱状、三聚体 凝聚红细胞 吸附宿主细胞 强中和抗原 易变异,流感病毒,H1N1 H2N2 H3N2 新H1N1 H9N2 H5N1 H7N9,HA(1-16) NA(1-9),分亚型,甲型 乙型 丙型,核蛋白/基质蛋白,1.分型,1918 1957 1968 1977 1994 1997 2013,(二)分型与变异,2、变异 流感病毒自1934年培养成功以来,经历数次变异,发生多

4、次世界大流行。流感病毒的变易有两种: (1)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 指HA和NA发生基因点突变、变异幅度小(1%左右),属量变,仅形成变种,引起中、小流行。,(2)抗原转换(antigenic shift) 基因重组,变异幅度大(25-50%左右),属质变,导致新亚型的出现,由于人群对其完全无免疫力,常引起世界性流感的爆发大流行。,甲型流感病毒在不同年代的表现抗原变化,(三)培养特性,(1)鸡胚接种:初次接种羊膜腔 再次接种尿囊腔 (2)细胞培养:猴肾原代、狗肾传代 (3)最易感动物为雪貂、小鼠,3、抵抗力,自然条件下抵抗力弱、不耐热、56 30min杀灭,耐低温,0-4

5、可存活数周。 长期保存:-70 对干燥、紫外线、乙醚、甲醛、乳酸敏感,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 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其次为隐性感染者,被感染的动物也可能是一种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是带有流感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体内。,流感病毒,在粘膜上皮细胞内增殖,与呼吸道粘膜柱状纤毛上皮细胞膜结合,粘膜上皮细胞破坏、变性、脱落,粘膜充血、水肿;,早期症状:鼻塞、咳嗽、流涕、咽痛; 2-3天传染性最强;,后期症状:毒性代谢产物入血,引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飞沫,1-2天,潜伏期,致病特点: 致病率高,致死率低 死亡个体:90%死亡个体为年老体弱者 死亡原因:多由于继发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或

6、者其他呼吸道疾病,(二)免疫性 甲乙丙型流感病毒在抗原上没有联系,因此不能产生交叉保护。 但感染后可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抗HA: 中和抗体(IgG、IgM、sIgA)抵抗感染。 抗NA:阻止病毒出芽,防止病毒扩散 SIgA:防止感染的最重要因素。,三、微生物学检查: (一)病毒分离(病原检测): 1.标本:患者急性期含漱液、鼻咽拭子,加抗生素处理。 2.方法:鸡胚接种血凝试验确定病毒滴度血凝抑制试验鉴定病毒及型别,(二)血清学诊断(抗体检测) (三)快速鉴定:核酸杂交、PCR,【原理】: 病毒表面血凝素与鸡红细胞表面糖蛋白受体发生结合而凝集 检测病毒的存在,滴定病毒的血凝效价,1、

7、血凝试验,【原理】: 血凝阳性的病毒和相应抗体结合后,失去了使红细胞凝集的能力,称为血凝抑制。 用于鉴定病毒的种属和型别,2、血凝抑制试验,1、防:,四、防治原则,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流行季节用乳酸或食醋加热熏蒸,消毒空气 灭活或减毒(流行株)活疫苗皮下注射或鼻腔喷雾,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盐酸金刚烷胺,在预防和治疗上有一定效果。 主要是对症治疗及预防继发细菌感染。 中药:金银花、板兰根、大青叶等在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方面有一定效果。,2、治:,第二节 副粘病毒 一、麻疹病毒,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引起麻疹的病原体。 麻疹为儿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易感年龄为6月-5岁的婴幼儿,疫苗推广前发病率达1

8、00%,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斑丘疹为主要特征。 因广泛应用减毒活疫苗,发病率大大降低,但成人麻疹较以往增多,症状不典型。,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球形,直径约150nm 具有包膜 抗原性稳定,仅一个血清型,病毒可在多种细胞(如人胚肾、Vero、HeLa等细胞)中增殖,产生CPE。在胞浆及胞核内均可见有嗜酸性包涵体。,2.培养特性,3.抗原性及抵抗力,麻疹病毒抗原性较稳定,虽然世界上有8个不同的基因组共15个基因型的麻疹野毒株在流行,但只有一个血清型,抵抗力较弱,加热56 30min和一般消毒剂都能使其灭活。对日光及紫外线敏感。,(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

9、所致疾病:麻疹和SSPE,麻疹(measles):传染性很强,以皮丘疹,发热及呼吸道症状为特征。若无并发症,预后良好。,SSPE:一种慢发持续性病毒感染,表现大脑机能渐进性衰退,1-2年内死亡。,麻疹,传染源:急性期患者(出疹前6d至出疹后3d)。,传播途径:呼吸道(通过飞沫传播,也可经用具、玩具或密切接触传播),病毒入血 (1st病毒血症),病毒,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呼吸道黏膜 淋巴结增殖,全身淋巴组织大量增殖,再次入血 (2nd病毒血症),发热 呼吸道症状,结膜充血 Koplik斑,特征性皮疹,飞沫,密切接触,24h,症状消退,皮疹变暗,色素沉着,全身皮肤黏膜 毛细血管末梢,扩散,损伤血

10、 管内皮,麻疹病后人体可获得终生牢固免疫力。 细胞免疫:主要作用。 体液免疫:两种抗体均有中和病毒作用,而且HL抗体还能阻止病毒在细胞间扩散。 自然免疫:6月前有母胎免疫,2、免疫性,典型麻疹病例无需实验室检查,根据临床症状即可诊断。 对轻症和不典型病例则需做微生物学检查以求确诊。 由于病毒分离鉴定方法复杂而且费时,因此多用血清学诊断。,三、微生物学检查,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是隔离患者,进行人工自动免疫,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主动免疫:可接种减毒活疫苗,免疫力维持3-5年 紧急预防:可在接触后的5d内肌注健康成人丙种球蛋白,四、防治原则,副流感病毒,球形,-ssRNA,有包膜,分5型,I,II,I

11、II型常见 通过飞沫传播,仅在呼吸道粘膜细胞内增殖,不入血,无病毒血症 I型是儿童喉气管支气管炎的主要原因,II型次之 III型经常导致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呼吸道合胞病毒,球形,-ssRNA,有包膜,包膜上有F,G2种刺突,仅一个血清型 是5岁内儿童病毒性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病原体 飞沫传播,好发于冬春 儿童感染症状较为严重,成人多为感冒症状,感染后抗体和致敏细胞对防再感染无效,RSV感染引起的细胞融合,RSV的致病机制 侵入呼吸道后在上皮细胞内增殖 病毒不入血 病理免疫造成细胞损伤 支气管坏死物与粘液、纤维蛋白粘连在一起,易导致气道阻塞,生物学性状 球形,-ssRNA 衣壳螺旋对称 包

12、膜刺突:F蛋白和HN蛋白。 只有一个血清型。,腮腺炎病毒,腮腺炎病毒是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 传染源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经飞沫传播 多流行于冬春季,儿童易感 出现症状前23天及症状消失后9天仍有传染性 病后可获牢固的免疫力,致病性与免疫性,病毒,呼吸道上皮细胞、面部淋巴结,增殖,血(病毒血症),唾液腺及其他器官,病毒增殖致组织炎症,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腮腺炎,腮腺炎病毒致病机制,飞沫,病毒先在呼吸道内增殖,随后通过引流的淋巴结入血,引起病毒血症,经血流侵犯其他器官,引起一侧或两侧腮腺发炎、肿胀,但约30%的感染无症状。一般经12周消肿而痊愈。 青春期容易并发睾丸炎、卵巢炎及病毒性脑炎,腮腺炎患儿

13、,腮腺炎患儿,对典型病例很容易做出诊断 。,预防腮腺炎应隔离患者,减少传播机会。国外用减毒活疫苗预防有一定效果,目前已将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和风疹病毒(MMR)组成三联疫苗,取得了较好效果。,诊断与防治,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风疹病毒(RV),又称为德国麻疹病毒,不规则球形,+ssRNA 抗原结构稳定,只有一种型 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咽痛 咳嗽,耳后和枕下淋巴结肿大 病后免疫力持久 MMR三联疫苗预防,易垂直传播 引起新生儿畸形(TORCH五项),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冠状病毒普通感冒 SARS冠状病毒SARS,SARS冠状病毒,一、冠状病毒 球形或多形性,+ssRNA,有包膜,刺突排列似

14、花冠状突起 抵抗力弱,对理化因素敏感 引起普通感冒和咽喉炎,某些株可致腹泻,SARS冠状病毒,截至2003年6月4日,全球累计SARS报告病例8456例,中国大陆和香港共7077例,加拿大216例,新加坡206例。,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 形态学特征类似普通冠状病毒 传染源主要是患者,以飞沫传播为主,也可通过粘膜传播,包膜,S蛋白(spike protein) E蛋白(small membrane protein) M蛋白 (Membrane protein),N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衣壳,基因组,(+)ssRNA Virus,与种属和组织特异性细胞受体结合,触发病毒

15、包膜与细胞膜或吞饮体膜融合,诱导形成合胞体,产生中和抗体,与病毒的budding有关,1 维持病毒的形态 2 参与病毒的装配,抵抗力 SARS CoV比普通CoV抵抗力强,室温下痰、粪便、尿中可稳定存活12天 对温度敏感,37oC存活4天,56oC存活90分钟,75oC30分钟 对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及UV均敏感, WHO推荐中效以上的消毒剂,如过氧乙酸,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所致疾病,传染源:SARS患者 人群普遍易感,家属和医护人员为高危人群 传播途径:飞沫呼吸道(不排除病人分泌物、粪便传播) 所致疾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潜伏期:2-10天,平均6.4天 发病

16、初期:发热,头痛,关节痛,干咳,气短,X片肺部阴影 初期有基础病者有一定病死率(10%) 临床病程:发病一周后有所好转,但随后突然加重,肺泡损伤严重,呼吸衰竭,病死率高(40%),免疫性 抗体有中和作用(血清疗法的基础) 以细胞免疫为主 免疫的同时造成免疫病理损伤,引起T、B死亡,造成免疫功能极度低下,诊断 主要依靠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 微生物检查(P3以上实验室,不做常规分离培养) 核酸检测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免疫荧光染色,严格隔离病人 增强机体免疫力 激素、抗病毒药物及抗生素治疗 恢复期血清治疗,防治原则,腺病毒,球形,60-90nm,dsDNA病毒,无包膜,衣壳由252个壳粒组成正20立面体,有100多个血清型,按理化性质分为A-F6个组 多途径传播:呼吸道,消化道,结膜 易感人群多为儿童,成人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