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化背景下的城乡居民收入问题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067808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2.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城市化背景下的城乡居民收入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浅析城市化背景下的城乡居民收入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浅析城市化背景下的城乡居民收入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浅析城市化背景下的城乡居民收入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浅析城市化背景下的城乡居民收入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城市化背景下的城乡居民收入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城市化背景下的城乡居民收入问题(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城市化背景下我国城乡的收入差距问题,经济1301:李博 王海滨 王真 肖鹏飞 徐柳许松迪 闫家源 杨娇 张倩 张瑞 赵楠,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无论是城镇居民抑或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都得到了很大提高,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却也在不断的拉大。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成为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且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城乡二元结构、分配制度的不合理、税收制度不完善、行业垄断、地区间资源案赋差异等均可能是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本文重点揭示了城市化滞后是导致

2、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 , 通过分析城市城市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及经验总结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加速城市化进程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战略性措施。,定义,城乡的界定:历史上在讨论城乡人口界限时,通常有几种不同的定义。如户籍人口统计中按人口就业性质,划分为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户籍统计数据来源于公安系统给的户口登记,其数据相对可靠,且具有连续性,但由于城市中大量农村户籍人口和农村地区大量非农业人口的存在,实际上非农业人口不能直接代替城镇人口,只能作为城镇人口的参考数据。我国是I机统计中较多地按地域标准即行政区域来划分。,收入的定义:由于划分的角度不同,收入具有不同的含义。按收入主体划分

3、,有宏观上的国民收入、部门收入、行业收入,中观上的企业收入和微观上的个人收入;按收入的形式划分,有货币收入、实物收入;按地域划分,有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 按收入来源划分,有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在对居民收入中,最重要的无非是居民的个人收入。(1)西方经济学中对个人收入的解释通常是指个人通过各种来源所获得的收入总和,包括了薪资、租金收入、股利股息、社会福利收入、失业救济金、保险等等。1993SNA对个人收入的定义是:个人收入包括个人所有形式的收入来源中得到的收入。(2)在我国,个人收入的内容随着分配改革大大拓宽。过去由于劳动几乎是收入的唯一来源,所有传统的个人收入是指劳动

4、者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的货币形式收入。但改革开放后,有关部门对个人应纳税收入解释为以下11项“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动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用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移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收入差距的定义:(1)马克思曾在一百多年前对资本主义积累过程做出过这样的论断: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中,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无产阶级状况趋于恶化,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悬殊。(2)张小平(2009)在转型期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一文中认为“收入差距是指以高低收入水平差别或占有收入比重的不同而表示的差距,它是

5、与收入均等相对应的概念。收入差距可以分为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相对差距是以收入比重或收入相对额表示的收入差距,如将总人口按人均收人高低分为若干几组,高、低组的收入额在总收人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差距,称之为相对差距。绝对差距是指以货币或实物指标表示的居民高低收人水平差距。”(3)喻国良(2008)在经济研究参考中把收入差距定义为居民个人收入差距是历史上任何国家都存在的、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一个国家只要不是在全国范围内按照统一的标准实行单一的平均分配方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就必然存在差距,只不过不同的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制度(特别是收入分配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特别是收人分配政策

6、)等因素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大小程度、形成原因以及解决办法等不尽相同而已。,城乡收入差距的定义:城乡收入差距是城乡差距的主要内容。是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至今的比率。 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一)城乡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社会整体经济水

7、平显著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19322.0亿元,增长了约14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大幅提升,1978年为381元,2012年为3.84 万元,增长了约100倍。 经济整体水平提高的同时,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自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攀升,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到1985年为739.1元,1994年为3 496.2元,到2012年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24565元,相比较1978年增长了约72倍,这是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201

8、2年的37.1%;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也由1978的133.6元增加到2012年的7917元,增长了约59倍。恩格尔系数也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8年的40.8%。这表明城乡居民的总体收入增加,家庭消费总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整体来看,城镇和农村的居民收入都是在不断增加的,但也伴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在传统体制初步建立的1957年,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为农村居民收入的3.48倍。到文革前的1964年,前者是后者的2.38倍左右。这一差距一直持续到1979年。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大

9、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这种速度差距决定了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整个趋势。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率在1984年以前是农村超过城镇。1985以后,除个别年份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增速相比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都要小。 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来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为2.571,到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245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7917元,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为3.11。 这个比值不能准确地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如果

10、再加上城镇居民享有社会保障、各种福利和补贴,城乡收入差距将更大,实际的城乡收入比应为5倍左右。来自世界银行的有关资料显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之比为1.51,我国的这一比例大大超过了世界各国的水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一)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在中国,农村落后于城市是一个久远的历史现象,在建国后强调工业化发展和改革开放前的农村的制度束缚使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形成城乡收入巨大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很低,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城市和农村形成了两个独立的社会单元,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的二元经济社会”,到现在2013年,我国还一直以通过农民收入的提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11、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为最终目标。,(二)城乡经济因素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已经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人力资本是对劳动力投资的结果,即教育的结果。在现实社会中,受过高等教育人员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未受过教育 或受过很少教育的成员。目前教育软硬件投资明显不足,特别是农村地区、西部地区。据测算,受教育程度可以解释城乡收入差距的40%。在我国,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在农村表现为从事固有的农业经济,而在城市主要表现为从事建筑业、服务业等工作,此类工作简单,被替代的可能性极高 我国城乡固有的二元经济体制,从根本上阻碍了农业与工业的直接通流,农产品价

12、格过低和“剪刀差”严重削弱了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从而加发达地区本已经相当严重的城乡贫富差距,城市偏倚型的资源配置造成了经济发展中的不公平。城乡之间的固有财产一直就存在很大的差异,和城市相比,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由于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扶持力度不够,导致了农业生产的资金来源困难。农村居民很难从金融机构那里得到支持,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比较缓慢。目前,我国不少农村,农业生产力低、生产方式落后、农业技术含量低,很难推动城镇化进程,同时在建的城镇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经济发展滞后,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直接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三)城乡教

13、育因素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已经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人力资本是对劳动力投资的结果,即教育的结果。在现实社会中,受过高等教育人员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未受过教育 或受过很少教育的成员。目前教育软硬件投资明显不足,特别是农村地区、西部地区。据测算,受教育程度可以解释城乡收入差距的40%。在我国,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在农村表现为从事固有的农业经济,而在城市主要表现为从事建筑业、服务业等工作,此类工作简单,被替代的可能性极高,(四)国家相关政策以及社会保障体系 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城乡居民、城乡劳动者的享有

14、权利不平等,是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随着经济建设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农业户口人员占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已经高达46.5%,其中建筑行业占38%。但进城的农村户口居民和城镇居民由于户籍不同,就业、社会保障、享受公共服务等权利是不平等的,这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和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收入难以增长。如义务教育体制是按户籍关系安排儿童入学的,对于农民工的子女在城里就享受不到义务教育的待遇,至使儿童失学。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有流动儿童失学近2000万,而据中国儿童中心的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

15、童失学率高达9.3%。再如进城的农民工不但收入低,居住环境恶劣,而且没有享受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对策建议,一、完善城市发展布局和形态,在城市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农村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心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以及城市化水平存在差异性,可采取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加强不同地区城镇发展的分类指导。“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要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中部地区要提高各级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

16、贫困地区和边关城镇发展。”通过积极构建“多元、多极、网络化”的国家城镇空间格局,坚持以共促农、以城带乡,最大程度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由于城市偏向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的发展逐渐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城乡差距不仅表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上,更反映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仅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的生产环境,更是农民福利水平的提高,利于城乡差距的缩小。应加强农田水利、农村公路等设施建设来促进生产环境的改善,改善农村新型医疗制度,努力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统筹社会救济、社会福利,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推进城市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三、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切实保障你们的合法权益,合理有效的土地征用制度对于城市化的推进有重要的作用。日本的第二次町村合作是对城市周围的土地进行区域整顿,在城市向外扩张的同时一方面合理布局用地,同时减少了耕地的占用。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