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醛、酮、醌讲义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052323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7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醛、酮、醌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第七章醛、酮、醌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第七章醛、酮、醌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第七章醛、酮、醌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第七章醛、酮、醌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醛、酮、醌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醛、酮、醌讲义(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醛、酮、醌 本章重点: 1、醛、酮的结构与命名 2、醛、酮的化学性质与应用 本章难点:醛、酮的结构与性质 本章内容: 第一节 醛和酮 第二节 醌,7.1 醛和酮 醛和酮的分子里都含有( C O),统称为羰基化合物。 羰基所连接的两个基团都是烃基的叫酮,eg: RCR ArCR ArCAr O O O 其中至少有一个是氢原子的叫做醛 RCH ArCH O O 饱和醛、酮 脂肪醛、酮 醛、酮 不饱和醛、酮 芳香醛、酮 分子中羰基的数目可以是一个、两个或多个。,羰基很活泼,可以发生多种多样的有机反应,所以羰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是极为重要的物质 ,同时也是动植物代谢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中间体。 羰

2、基是由碳与氧以双键结合成的基团,其中的碳是SP2杂化的,它以一个SP2杂化轨道与氧结合成一个 键,余下的一个P轨道与氧的一个P轨道以键结合,最简单的羰基化合物是甲醛,其分子呈平面型。,7.1.1 醛、酮的分类和命名,一分类 醛和酮可以按照它们分子中所含醛基或酮基的数目,分为一元及多元醛或酮;也可按烃基的类型分为脂肪、脂环及芳香醛或酮;还可以根据分子中是否含有不饱和键而分为饱和及不饱和醛、酮。此外,根据酮分子中两个烃基是否相同,可将酮分为简单酮和混合酮。,二命名 (一)、醛 1、脂肪醛: (1)、系统命名法:选择含有醛基的最长碳链作主链,编号由醛基的碳原子开始。eg: HCHO CH3CHO C

3、H3CH2CHO 甲醛 乙醛 丙醛 CH3CH2CHCH3CH2CH2CHO CH3 5-甲基庚醛,(2)、普通命名法:与醛基相连的碳叫做a-碳,然后依次以、等标记。 CH3CH2CH2CHO CH3CHCHO 正丁醛 CH3 异丁醛 CH3(CH2)10CHO 正十二(烷)醛(月桂醛) CH3HOCH2aCH2CHO -羟基丁醛,(3)、俗名:上述括号中的名称。多数俗名是按其氧化后所得相应羧酸的俗名命名的(见第九章羧酸的命名)。 2、芳香醛: 含有芳香环的醛,将芳香环当作取代基, eg: CHO CH CHCHO CHO OH 苯甲醛 -苯基丙烯醛 邻羟基苯甲醛 (肉桂醛) (水杨醛),(二

4、)、酮 1、脂肪酮或脂环酮 (1)、系统命名法: 、原则与相应醇的命名相同: 1CH32C3CH24CH25CH2 6CH3 O 2-己酮 1CH32CH23C4CH25CH2 6CH3 O 3-己酮,位置异构体,1CH32C3CH24CH25CH 6CH3 O CH3 5-甲基-2-已酮 O O 环已酮 环戊酮,、不饱和醛、酮需标出不饱和键和羰基的位置:* CH3CH CHCHO 2-丁烯醛(巴豆醛) CH3(CH2)8 C CH2 CH2 CH CH O (CH2)5 二十碳-13-烯-10-酮(或13-二十碳烯-10-酮) CH3,(2)、普通命名法 与醚的命名法相似,即指明两个与羰基相

5、连的烃基,叫做某基某基甲酮。两个烃基不同时,按次序规则,较优基团在后;两个烃基相同时,叫二某基甲酮。与醚的命名不同之处是简单脂肪醚,如二乙醚的“二”字可以省略,而命名酮时, “二”字不可以省略。有时烃基名称的“基”字及甲酮的“甲”字可以省略,如甲乙酮、二乙酮等: CH3CCH3 CH3CH2CCH2CH3 O O 二甲酮(二甲基甲酮) 二乙酮(二乙基甲酮),CH3CCH2CH2CH3 O C 甲丙酮(甲基丙基甲酮) O 二苯酮(二苯基甲酮) CCH3 O 甲基苯基甲酮(苯乙酮) 思考题: CH3CH2CCH2CH2CH3 CH O O,7.1.2醛、酮的物理性质 醛、酮的物理常数见P128表8

6、-1 7.1.3 醛、酮的化学性质 一、羰基上的加成反应(亲核加成:离子历程) +C -O,OH C=O+HNu C Nu,羰基上的加成反应类型: 与氢氰酸的加成; 与格氏试剂的加成; 与亚硫酸氢钠的加成; 与H2O加成 与醇加成;与氨的衍生物的加成。,反应历程如下:,1、与氢氰酸的加成 H H RC O+H+CN- RCCN OH R R a-羟基腈 RC O+HCN RCCN OH,应用:该反应是接长碳链的方法之一,也是制备a-羟基酸 的方法。 反应的历程为: +C -O+-CN C O- H+ C OH CN CN 影响反应的因素: 、碱和酸 由于:HCN H+CN- 因此在反应体系中加

7、入碱,能大大加速反应,但如果加入酸,则抑制反应。 、羰基碳原子上的电子密度:密度越低,反应越容易进行。,亲核加成的活性顺序: H H H C O C O C O H R Ar CH3 CH3 C O C O CH3 R 、羰基在碳原子上连接的基团在空间所占的体积:体积越大,反应的可能性越小。所以,所有的醛都可以与氢氰酸加成。而至少含一个甲基的酮(甲基酮)才能与氢氰酸加成。,2、与格氏试剂的加成(也为亲核加成) (1)、反应通式: -R +MgX + C O R C OMgX OH H2O RC OH+Mg X (2)、产物: 、伯醇(比格氏试剂的烷基多一个碳原子): 反应物为甲醛时 、仲醇:反

8、应物为非甲醛的其它醛时 、叔醇:反应物为酮时,根据所要合成的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可以选用适当的格氏试剂及羰基化合物来制备各种伯、仲、叔醇。 H R RMgX + H C O H CH OMgX R OH H2O H CH OH + Mg X,H R RMgX + RC O R CH OMgX R OH H2O R CH OH + Mg X R R RMgX + R C O R C OMgX R OH R H2O R C OH + Mg R X,3、与亚硫酸氢钠的加成 H H R C O+NaHSO3 R C OH SO3Na 羟基磺酸钠 NaHSO3为过量的饱和 (40%)水溶液。反应范围:醛和

9、位阻较小的甲基酮。产物羟基磺酸钠不溶解于饱和的亚硫酸氢钠溶液,也不溶解于有机溶剂,而呈白色结晶析出,易分离。但可溶解于水,并且与稀酸或稀碱共热而析出原来的羰基化合物,所以这个反应可用来从其它有机物中分出醛及某些甲基酮。,RCHOH SO3Na RCHO+NaCI +SO2+H2O RCHOH SO3Na RCHO+Na2SO3 +CO2+H2O,-羟基磺酸钠与NaCN作用可生成-氰醇,可避免使用极毒的HCN来制备氰醇。此外药物分子中引入磺酸基,可增加药物的水溶性,例如合成鱼腥草CH3(CH2)8COCH2CH(OH)SO3Na的分子中就含有磺酸基,可制成注射剂作抗菌消炎剂。,4、 与H2O加成

10、: 多数醛、酮的反应平衡偏向左边。 特殊结构的醛、酮水合物:,O,5、与醇加成:,无水酸(干燥氯化氢),第一步:亲核加成 第二步:亲核取代:不断将水蒸出,有利于反应进行,缩醛在酸性条件下水解,重新得到醛、酮。 缩醛对氧化剂、还原剂、碱稳定。 官能团保护,保护羰基。,反应机理:,例4:合成题:,练习1:以乙烯为原料,合成下列化合物(无机试剂及常用有机溶剂任选): . CH3CH2CH2OH . CH3CH2CH2CH2OH . CH3CH2CHCH3 OH . CH3 H5C2 C OH C4H9,6. 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加成:,(1)、与伯胺反应:,R1、R2、R3中任一个为芳基时,亚胺为稳定晶

11、体,叫作西佛碱(Schiff base)。分离、提纯醛酮。,(2)、其他反应:,苯腙:低熔点固体甚至液体,鉴定醛酮。,二、 还原反应(reduction reaction): 1、催化氢化 产物为伯醇或仲醇: R R C O + H2 CHOH 伯醇 H H R R C O + H2 CHOH 仲醇 R R 此法也可还原分子中其它可被还原的基团。,2.LiAlH4(或NaBH4或AlOCH(CH3)23)还原: 提供氢负离子 ,进攻极性键的正电部分,如: C=O, C=N, S=O键等。 对C=C双键一般不发生作用。 *,NaBH4:缓和还原剂,但还原性比LIBH4强,它除了还原羰基外,还可还

12、原-COOH,-COOR,-CONH2,3.克莱门森(Clemmenson)还原醛酮: 适于对碱敏感的醛、酮,例:,亚甲基,4. Wolff-Kishner-黄鸣龙还原法:适于对酸敏感的醛、酮,高沸点溶剂: 二缩乙二醇(HOCH2CH2)2O 三缩乙二醇(HOCH2CH2OCH2)2,三、氧化反应:醛和酮的最主要的区别 1.弱氧化剂氧化:可用来鉴定醛和酮 酮不和土伦试剂作用,但-羟基酮可被土伦试剂氧化。 碳-碳双键也不被土伦试剂氧化。,银镜反应,2. KMnO4/H+或K2Cr2O7/H+强氧化: 一般酮的氧化无制备意义。 O CH3 C CH2CH3 CH3COOH +CH3CH2COOH

13、+ CO2,四、歧化反应: 浓碱作用下,两分子无- H的醛相互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康尼查罗反应),五、烃基上的反应 1、氢的活性 通常将碳连同它上面的氢原子一起,叫做活泼甲基( CH3 )或活泼亚甲基( CH2 )。 O OH CH3 C CH3 CH3 C CH2 酮式 烯醇式 、碱可以促进烯醇化 B: + H CH2 C CH3 BH + -CH2 C CH3 O O - - CH2 C CH3 CH2 C CH3 碳负离子 烯醇负离子,因此,常习惯说,碱可以促进烯醇化,而实际上是电荷分散于三个原子间,可用下式表示: O CH2 C CH3 羰基的许多反应是通过碳负离子进行的。 酸也可以促

14、进烯醇化 ? CH3 C CH2 H CH3 C CH2 H CH3 C CH2H 氢的活泼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卤代及卤仿反应:醛或酮的氢能被卤素取 代,生成卤代醛或酮。eg: COCH3 +Br2 COCH2Br+HBr,反应在历程: C CH3 C CH2 O O H C CH2Br +HBr O -酮有催泪作用。 酸催化:一卤代产物,用于合成:,Br Br,碱催化:多卤代产物,卤仿反应(C-C键断裂) CHI3:淡黄色沉淀 碘仿反应:检验、鉴别具有 或 结构的化合物。 某些特殊情况下,可通过碘仿反应来制备羧酸。,(2) :羟醛缩合作用在稀酸或稀碱催化下,两分子含-H的醛酮互相结合生成-羟基醛酮的反应。 碱催化机理:,反应是可逆的。,反应历程:,-羟基醛、酮加热易脱水: eg1: eg2: 无合成意义,在有机合成中,常使两种反应物中的一种不含-H: 二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