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及表现汇编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048138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及表现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及表现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及表现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及表现汇编(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及表现1心理问题的基本类型及表现 处于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问题症状。一般而言,低龄段较多表现为行为问题,如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问题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智力问题。 智力是人们在获得知识(学习)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智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面。 学生的智力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智力异常、注意力涣散、厌学、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等。其中,多动症为影响学生智力障碍的首位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注意力不能集中,总是忙碌不停,静不下来;注意力分散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能集中

2、与持久,这一点在小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大中小学校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不愿学、不好学,学业成绩差,学习适应困难而产生“恐书症”、“恐校症”,因而出现厌学与逃学现象,不得不转学、退学或肄业。此外,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要求太严,或任意责备,或受嘲笑、歧视而引起他们紧张心理,最终表现为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考试焦虑等症状。 (2)情绪问题。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有情绪不稳定问题的学生比例仅次于学习压力感。 理想的心理状态应该是情感表现乐观而稳定,既不为琐事耿耿于怀,也不冲动莽撞。情绪出现问题就会喜怒无常,易

3、冲动,自我失控,过度焦虑紧张、急噪、爱与人争执,幻想等。学生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症、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与攻击性行为等。另一常见的情绪问题是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不能控制,其表现是心情时好时坏,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对父母、老师一会儿亲近一会儿疏远;老师和家长们发现,不知从何时起,学生变得不听话了,你要他向东,他却偏要向西,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逆反心理”。 (3)意志问题。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品质良好的人,能够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出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自制力,既不刚愎自用,也不盲从寡断;在实践中注意培养自己的果断与毅力,经得起挫折与磨难

4、的考验。学生的意志问题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时无法控制自己、经不住外界诱惑、特别是经不住强烈诱因的引诱,容易上当受骗。还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优柔寡断、胆小怕事、易受暗示和容易动摇。许多学生不愿意承担责任,难以承受挫折,感情脆弱,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就悲观泄气、打退堂鼓,在学习中碰到困难就退缩或逃避。有的学生在学校或家庭中与人发生冲突后,因一点点小事,动辄就离家出走,甚至寻短见。 对他人或某种事物依赖性过强甚至依赖成瘾也是意志方面的问题,现在很多孩子事事依赖老师、家长“权威”,还有的对电子游戏、网络等有严重依赖,其生活的大部分乐趣来自现实之外的虚幻世界而不能自拔。 (4)人格问题。 人格是构成一个

5、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它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系统等。 学生的人格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控力差、怯懦、自我中心、自卑、自闭、不合群、不善于合作等。自我为中心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样的学生的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片面看问题,把错误归于别人,容易嫉妒他人;有些学生非常任性,喜欢独来独往,很少想到别人,也不愿与人分享任何东西,缺乏同情心,缺乏宽容精神,不愿帮助别人;有些学生平时在与同学相处时,常常为一点小事而闹意气、泄私愤;不合群的学生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类则表现为爱哭闹、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踏着铃声进

6、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诉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交际现状。这样的学生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当别人看他或议论他时总感觉不痛快,以后很难与人合作,因而也很难适应社会。 2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及其表现 ( 1)学习焦虑 据调查,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中,70%以上的中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给中小学生心理造成沉重压力引起的。 (2)人际交往焦虑 人际交往焦虑,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 人际交往焦虑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中小学生的家庭交往环境不利所致。另一方面,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的结果。 (3)自责倾向 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 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关爱与认可的不安。当学生感受到父母、教师、朋友不认可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 (4)挫折感 中小学生的挫折感是来自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