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固定句式(2016届最新)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044206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固定句式(2016届最新)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文言文固定句式(2016届最新)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文言文固定句式(2016届最新)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文言文固定句式(2016届最新)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文言文固定句式(2016届最新)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固定句式(2016届最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固定句式(2016届最新)(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知识梳理 之,固定句式,考题引路,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所以”表示原因或凭借,译为“什么的原因”“的方法”或“用来的”。 像“所以”这种结构比较固定的习惯句式,我们把它叫作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二、“有所”、“无所”,表陈述或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有什么”、“没有什么”的意思。如: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项羽本纪)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有时,“所”词组用在“何”字后边,组成“何所”形式,这也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

2、 如: 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史记淮阴侯列传),三、“有以” “无以”,可译作“有什么可拿来”、“没有什么可拿来”。如: 1.项王未有以应。(项羽本纪) 2.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羽本纪) 3.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本纪),四、“如何”、“奈何”、“若何”,古汉语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而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如: 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

3、”(廉颇蔺相如列传)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来对译。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2.若先生与百姓何?(国语周语) 对先生与百姓怎么样?,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作“怎么样”。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何为”译作“还用做什么”,“要干什么”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 项王笑

4、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五、“何为”、“何以为”表反问,“何以为”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用现代汉语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如:1、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苏武传 2.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何以为”中的“何”字,有时换作“奚”、“恶”;“以”字有时换为“用”字,这样便形成“奚以为”、“何用为”等形式,意义不变。如: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六、“何之有”,“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

5、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如: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七、“不亦乎”,“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乎”字与前面的“不亦”呼应,构成反问句式“不亦乎”,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对译。如: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八、“得无乎”,“得无乎”是一种

6、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如: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得无”则为“该不会(是)”的意思,“得无乎”可用现代汉语的“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对译。 2.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九、“孰”、“孰与”,“孰”字,作疑问代词为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问。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用“哪”或“哪个”对译。如: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2、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

7、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如: 3.吾与城北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4.哀公曰:“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古人用另一种形式“孰与”两词连用,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羽本纪)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注:“孰与”这个凝固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遇到,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拆开理解,二是要译出它的“比较”意义。,十、与其孰若;与其岂若,表示从比较中取舍,舍弃前者,选取后者,译为“与其不如”“与其怎么赶

8、得上”。单独用孰若可译为“哪如” 如:1、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2、与其坐而等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十一、与(其)无宁,宁不(无),译为“与其宁可(不如),宁可不 1、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妻书) 2、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元景安传),十二、岂哉(欤,乎、乎哉),语气副词与语所助词配合,以反问的语气表示肯定,译为“难道吗”“怎么呢” 1、秦兵日暮渡过易水,则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刺秦王) 2、日夜盼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十三、庸乎;其庸乎,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吗”“哪里呢”如: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2、晋其庸可冀乎?(左传僖公十五年),小结,课堂演练,对下列固定句式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1、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2、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3、孰与,译为“与在一起” 4、奚以为,译为“凭什么呢” 5、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6、不亦乎,译为“不亦吗” A、1234 B、2345 C、1256 D、2356,翻译下面的句子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