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货币政策剖析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040844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4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货币政策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8货币政策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8货币政策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8货币政策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8货币政策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8货币政策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货币政策剖析(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 广义上说,货币政策包括政府、中央银行等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所采取的影响货币数量的一切措施。 狭义上说,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总和。 货币政策与金融政策,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稳定物价 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的矛盾 上述四个目标除了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之间具有一致性以外,其它诸目标之间常常是矛盾的。 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A,B,0,8%,失业率,物价上涨率,菲利普斯曲线,5%,4%,10%,

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 YIMsP 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均衡 P本国进口、出口国际收支逆差 P外国进口、出口国际收支顺差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国内经济增长进口需求增大国际收支恶化 国际收支逆差压缩国内需求 Y,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主要观点,三、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 中间指标的含义 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是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用以反馈其初步影响及衡量其效果的中介性变量。中间指标选择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效果。 选择中间指标变量的标准: 相关性; 可控制性; 可度量性; 抗干扰性; 可行性。, 常用的货币政策中间指标 (1)长期利率(中期指标)和 短期利率(近期指标) (2)货币供应量(中期指标

3、)和准备金(近期指标) 四、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1.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基本思路:通过货币数量(M)的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的变化引起资本边际效益的变化,使投资(I)以乘数方式增减,进而影响到总支出(E)和总收入(Y)。用符号表示即:,2.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不 起主要作用,起主要作用的主要是货币供应量。货币供 应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总支出,进而通过资产结构的调 整影响投资,最终引起总收入的变化。 上述过程用符号表示即:,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政策工具 1.调整存款准备率, 即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比率

4、,来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即货币乘数),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内容,局限性, 调整存款准备率对货币供应量影响过于激 烈,有可能引起经济波动。 会对各银行产生轻重不一的影响。, 对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影响巨大; 既使商业银行拥有超额准备金,调整存款 准备率也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效果, 我国存款准备率的调整 1984年5月1日,存款准备金制度建立,规定了法定存款准备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财政及财政性存款全额划归央行。 1985年1月1日,将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到10%。 1987年9月,提高至12%。 1988年9月,提高至13%。

5、1998年3月,降低至8%,并将准备金账户与备付金账户合并,同时规定将财政性存款划归商业银行。 1999年11月,降低至6%。 2003年9月,提高至7%。 2004年4月,提高至7.5%。,2006年7月至2008年 6月18次提高存款准备率,从7.5%提高到17.5% 2008年9月至12月4次下调了存款准备率。9月15日,央行将除工、农、中、建、交通、邮政储蓄银行以外的其他存款类机构存款准备率下调1%,成为近3年来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过程的拐点。此后又于10月15日,12月5日、12月25日3次下调了存款准备率2-3个百分点,至12月底,大型和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率分别降到了1

6、5.5%和13.5%水平。,2.调整再贴现率,内容, 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向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入资金成本,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宏观经济。,例1,假设商业银行将面额为10万元的票据向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如果中央银行采取不同的再贴现率会对商业银行产生不同的影响。 市场利率 9%(假设其不变),商业银行贴现率 9% 9% 9% 商业银行借入利息 5000 7000 9000 商业银行贷出利息 9000 9000 9000 商业银行利润 4000 2000 0,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尽量多借款,尽量不借款,效果, 再贴现率的变动反映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向,起到期告示和导向的作

7、用。 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和超额准备金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融决策。 调整再贴现率比调整存款准备率简便易行。,局限性,其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资金依赖程度的大小。 再贴现率调整的幅度有限。,3.公开市场政策,内容, 中央银行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其它机构,在证券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一般为政府债券),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宏观经济。,优点, 货币政策效果较为直接、明显。 中央银行处于主动地位,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 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 操作规模和方向上比较灵活,容易逆转。,公开市场政策的局限性, 公开市场操作需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证券市场。 其政策效果常常会受到财政政

8、策的制约。 往往需要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二、选择性政策工具 1.消费者信用控制 (1)规定用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时第一次付款的最低金额。 (2)规定消费贷款的条件和最长期限等。 (3)规定可用消费信贷购买的耐用消费品种类。,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是指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限制过度投机。例如规定购买证券的保证金比率。 3.不动产信用控制 是指中央银行对房地产抵押贷款的限制措施,以限制过度投机。主要措施是规定房地产贷款最高限额、最长期限、首次付款比率及最低金额。,4.优惠利率 是指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所采取的鼓励性措施,通常以低于市场利率的利率发放

9、贷款。 5.预缴进口保证金 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存入银行相当于进口总值一定比率的存款。,三、直接信用控制 中央银行以直接干预方式,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活动进行调控,主要手段有: 规定利率最高限(如美国的Q项条款); 信贷配额; 流动性比率要求等。 四、间接信用指导(道义劝告) 中央银行利用其特殊地位和权力,以协商、说服和君子协定等方式,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情报和警告,要求各金融机构按照中央银行的意图行事,从而其将信贷活动纳入中央银行的管理轨道。,法定准备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其他工具,准备金,短期利率,货币供应量,长期利率,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 货币政策的

10、传导过程, 经济体制改革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第三节 货币政策有效性 一、多重性的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有冲突,货币政策常常顾此失彼。 二、货币政策中间指标不能明晰区分政策性效果和非政策性效果,常使货币政策不能贯彻到底。 三、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货币政策效力的发挥受到其它方面因素的影响。 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五、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六、货币政策效果受到时滞的不利影响,第四节 金融监管 一、金融监管目的 金融监管是政府主管部门依据国家

11、法律法规的授权,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约束和管理,使之稳健、高效运行。 金融监管的目的是: 维护金融秩序,防范与控制金融风险。 增强金融效率,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二、金融监管内容 从对金融活动的过程监管看: 准入监管 运作监管 退出监管 从金融监管对象看: 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对金融业务的监管,三、金融监管体制 单一监管体制 授权一个政府机构(中央银行或专门机构)对全国所有金融业实施高度集中监管的体制。 多头监管体制 根据金融机构主体及其业务范围的不同,由多个政府机构分工合作进行监管。,美国的银行业监管机构 货币监理署(OCC ) 联邦储备体系(FED)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 储蓄机构监管署(OTS) 国家信用合作社管理局(NCUA), 美国的证券业监管机构 财政部 市政债券决策委员会(MSRB) 证券交易委员会(SEC) 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 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我国的金融管理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外汇管理局 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