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传染病(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7035901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9.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吸道传染病(1)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呼吸道传染病(1)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呼吸道传染病(1)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呼吸道传染病(1)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呼吸道传染病(1)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呼吸道传染病(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吸道传染病(1)(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呼吸道传染病,麻疹 肺结核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猩红热,(一),2,一、麻疹,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典型麻疹的临床过程可概括为“烧三天,出疹三天,退热三天”。本病传染性极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麻疹病毒,3,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患者从接触麻疹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流行病学,4,潜伏期 前驱期 出疹期 恢复期,临床表现,典型麻疹可分为四期,一般为10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 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 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 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5

2、,典型症状,2.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1.发热,多为中度以上发热;,6,3.Koplik斑,在发 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于对着下臼齿的颊粘膜上.,典型症状,7,4.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 5.部分病例可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典型症状,8,并发症,喉、气管、支气管炎 肺炎 心肌炎 神经系统 结核病情恶化 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症,麻疹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9,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房内

3、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有畏光症状时房内光线要柔和;给予容易消化的富有营养的食物,补充足量水分;保持皮肤、粘膜清洁。,防治措施,治疗,10,对症治疗 高热时可用小量退热剂;烦躁可适当给予苯巴比妥等镇静剂;剧咳时用镇咳祛疾剂;继发细菌感染可给抗生素。麻疹患儿对维生素A需要量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维生素A缺乏区的麻疹患儿应补充维生素A。,治疗,11,在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给与免疫血清球蛋白0.25ml/kg,可预防麻疹发病;被动免疫只能维持8周,以后应采取主动免疫措施。,预防,被动免疫,主动免疫,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预防效果可达90。,12,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早期隔离

4、。一般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0天。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检疫观察3周。,13,病人衣物应在阳光下曝晒;病人曾住房间宜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流行季节中做好宣传工作,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切断传播途径,14,二、肺结核,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受累形成肺结核最为常见。,电镜下结核分枝杆菌,15,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将结核病列为乙类传染病,必须归口治疗。因为专业医院具有先进的检测手段,只有结核病能够系统管理系统治疗,才是结核病得以根治、得以控制的最佳手段。,16,17,流行病学,传染源主要是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排菌病人。,传染源,18,结核杆菌主

5、要以空气为传染媒介,也就是所谓的飞沫传染,当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咳嗽或打喷嚏时,含有结核菌的痰液变成飞沫散布到空气中,正常人吸入后,结核菌便有机会在肺部繁殖,使肺部受到感染。常常和具有传染性的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最容易受到传染。,传播途径,19,典型肺结核症状,临床表现,起病缓渐 有低热 常在午后体温升高 入睡后出汗(盗汗) 疲倦乏力 体重减轻 咳嗽和少量咯血,20,检查,X线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病变,辨别病变的性质、范围和部位,对诊断、治疗效果的判定都有帮助。,21,原发性肺结核(I型)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II型) 浸润型肺结核(III型) 慢纤维空洞型肺结核(IV型) 结核性胸膜炎(V型),分型,

6、肺结核分为:,22,原发性肺结核(I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II型),浸润型肺结核(III型),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IV型),结核性胸膜炎(V型),分型,23,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对结核的控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合理的化疗可使病灶全部菌,痊愈。传统的休息和营养起着辅助作用。,防治措施,治疗原则,24,肺结核是一个流行较广的慢性传染病,处理必须以预防为主。预防结核病的传播必须抓好三个环节。,预防方法,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染途径 接种卡介苗,25,要定期进行胸部X线检查,早期发现一些无症状病人,发现有低热、盗汗、咳嗽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控制传染源,26,确诊结核病以后,要立即进行治疗,注意锻炼身体

7、、增加营养,以增强体质,控制传染源,27,要加强卫生教育,使大学生懂得结核病的危害和传染方式.,切断传染途径,28,养成不随地吐痰的良好卫生习惯,对菌培养阳性病人的痰、日用品,以及周围的东西要加以消毒和适当处理,切断传染途径,29,接种于人体后可使未受结核菌感染者获得对结核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保护率约为80%。可维持5-10年。接种对象是未被结核菌感染,结素试验阴性者。接种方法有皮内注射和皮上划痕两种,以皮内注射为佳。,结素试验,接种卡介苗,接种卡介苗,30,一般来说,结核病不会通过吃饭经口传染,但吃饭时对方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也可以发生飞沫感染。,结核病防治常识,31,结核病人除伴有严重的

8、并发症外,一般不需要住院。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在家中接受治疗。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饮食保证营养;按时服药;不要随地吐痰,不要对人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以减少传播的可能性。,结核病防治常识,32,患过结核病的人有可能再次感染,也可能复发。经正规治疗而治愈的病人复发率不到5%。,结核病防治常识,33,得了结核病,应到结核病防治机构进行正规的治疗,在医务人员或经过培训的家人、志愿者等督导人员的督导下,吞服每剂药品,避免漏服和减量,严格按医嘱服药,以保证治疗效果。疗程一般为6-8个月。,结核病防治常识,34,抗结核药物治疗必须保证足够的疗程,坚持正规服药,95%以上的病人可获得治愈;如

9、果自行停药或间断用药,可能产生耐药性,结核病就很难治愈,而且容易复发。,结核病防治常识,35,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为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脑膜炎奈瑟菌,36,流脑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冬春季发病率高,一般从每年1月份开始发病,三四月份是高峰期。据统计,每年的2到4月,“流脑”的发病率占全年的60%左右,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多、传播快、流行广,来势凶猛,病死率高,危害性大。,流行病学,37,带菌者和病人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病原菌存在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借飞沫传播,病人从潜伏期末开始至发病10天内

10、具有传染性。在流行期间,人群中鼻咽部带菌率常显著增高,有时高达50%以上,所以带菌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大。,传染源,38,传染途径,脑膜炎球菌主要通过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因病原菌在体外生活力极弱,故通过日常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 流行因素与室内活动多,空气不流通,阳光缺少,居住拥挤,患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等有关。,39,各地区由于各年龄组的免疫力不同,而有发病率的差异。大城市发病分散,以2岁以下发病率最高;中小城市则以24岁或59岁的最高;在偏僻山区,一旦有传染源介入,常导致暴发流行,15岁以上发病者可占总发病率的一半以上。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人群易感性,40,41,潜伏

11、期17日,一般23日。,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人并不产生任何症状。部分病人有咽喉疼痛,鼻咽粘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上呼吸道感染期,普通型,42,突起畏寒、高热、头痛、呕吐、全身乏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及神志淡漠等毒血症症状。,流脑皮疹,瘀斑,败血症期,70%左右的病人皮肤粘膜可见瘀点或瘀斑等出血性皮疹。病情严重者瘀点、瘀斑可迅速扩大,且因血栓形成发生大片坏死。,43,大多数败血症患者于24小时左右出现脑膜刺激征,此期持续高热,头痛剧烈、呕吐频繁,皮肤感觉过敏、怕光、狂躁及惊厥、昏迷。血压可增高而脉搏减慢。,脑膜刺激征布氏征阳性,脑膜炎期,头痛剧烈,呕吐频繁,44,少数病人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不及时

12、抢救,常于24小时内甚至6小时之内危及生命,此型病死率达50%,婴幼儿可达80%。,暴发型,45,对流脑是有特效的治疗方法的,磺胺药、青霉素等抗菌素以及第三代的头孢霉素都可用来治疗流脑。只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流脑的预后是比较好的。因此,一旦怀疑患有流脑,要尽快到医院的急诊或感染科就医,并积极配合医生的诊治。,治疗原则,46,早期发现病人,就地隔离治疗。,47,流行期间做好卫生宣传,应尽量避免大型集会及集体活动,不要携带儿童到公共场所,不要携带儿童到公共场所,外出应戴口罩。,48,药物预防 国内仍采用磺胺药,在流脑流行时,凡具有:发热伴头痛;精神萎靡;急性咽炎;皮肤、口腔粘膜出血等四项

13、中二项者,可给予足量全程的磺胺药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防止流行。,49,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A和C两群荚膜多糖菌苗,可在人群中进行预防接种。,50,四、猩红热,猩红热是由A族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有发热、咽峡炎、草莓舌、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疹退后片状脱皮。少数患儿在病后23周发生风湿热或急性肾小球肾炎。,溶血性链球菌,51,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多见。,流行病学,52,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及带菌者,病人和带菌者的鼻咽部带菌的分泌物通过飞沫侵入易感者的呼吸道,感染后可引起炎症反应、毒素反应和变态反应。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时期的传染性最强,脱皮时

14、期的皮屑无传染性。,传染源,53,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破损的皮肤传播。此外,偶可见细菌污染玩具、食物、生活用具等经口传播。患病皆因吸入病人排出的飞沫,或与病人直接、密切地接触而感染,鼻腔带菌者更容易传播疾病。在人群聚集的场所,如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等场所,特别容易出现局部的流行。此外,家庭也是重要的传染场所。,传播途径,54,儿童尤其以3-7岁是主要的易感人群,感染后可获得较长久的抗菌和抗红疹毒素能力。由于红疹毒素有型特异性,型间无交叉免疫,故可见到再次罹患本病者。,易感人群,55,前驱期 出疹期 恢复期,临床表现,潜伏期1-7天,平均3天,普通型,典型病例可分为3期,56,起病较急

15、、发热、头痛、咽痛、全身不适。体温38-40之间。,咽部及扁桃体充血水肿明显,软腭处可见针尖大小出血点或红疹。,前驱期,57,病初舌被白苔,红肿的乳头突出于白苔之外,称为白草莓舌。,舌面光滑鲜红,舌乳头红肿突起,称为红草莓舌。,前驱期,58,皮疹,皮疹多在发热第二天出现,最先见于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等处,于24小时内布满全身。在全身皮肤弥漫性充血潮红的基础上,有均匀、密集的红色细小皮疹广泛分布,呈鸡皮样,触之似砂纸感,用手按压可消退,去压后红疹又出现。,出疹期,59,出疹期,皮疹在皮肤皱折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处密集并伴有出血点,形成明显的横纹线,称为帕氏线(pastialine)。,面部皮肤潮

16、红而口鼻周围皮肤发白,形成口周苍白圈。,帕氏线,60,一般情况好转,体温降至正常,皮疹按出疹时的顺序于34天内消退,疹退1周后开始脱皮;脱皮程度与出疹程度一致,轻者呈糠屑样,重者则大片状脱皮,个别患儿可持续长达6周,不遗留色素沉着。,恢复期,脱皮,61,做好呼吸道隔离,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供给充足水分和营养;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继发感染。应用抗菌治疗,首选青霉素,如有青霉示过敏,可选用红霉素、头孢霉素等药物。,治疗,62,在冬春流行季节要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提倡通风换气和湿式扫除。托幼机构及其他集居的儿童机构,在流行期间应加强晨间检查,发现病人应立即隔离治疗。,预防,63,病人所污染的物品应煮沸和洗烫消毒。在流行季节应尽量少去公共场所,避免引起感染,一旦与患者密切接触应观察 7-12天,每天仔细观察咽部有无炎症,全身有无皮疹,必要时可给复方新诺明等药物进行预防。,预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