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及基本史料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030944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隋唐五代及基本史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隋唐五代及基本史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隋唐五代及基本史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隋唐五代及基本史料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隋唐五代及基本史料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隋唐五代及基本史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唐五代及基本史料(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隋唐五代概述及基本史料 一、历史概述 隋唐五代时期的世界与中国 隋唐五代时期历史发展大势 二、基本史料 正史、政典史书、类书等基本史料外,还有文集、笔记小说、杂史、佛道典籍、出土文献和墓志碑刻等其他史料。,第一节 隋唐五代概述 (时间跨度) 一、隋唐五代时期的世界与中国: 演进趋势、对外交往、文化政策 二、隋唐五代时期历史发展大势: 四阶段:隋朝、唐前期、唐后期,五代十国,隋唐五代时间跨度 一、隋朝:公元581618年,2帝38年。 二、唐朝:公元618年907年,20帝290年。 三、北方五个朝代:公元907960年,历时50年 后梁(公元907923)、后唐(公元923936)、后

2、晋(公元936946)、后汉(公元947950)、后周(公元951960年) 四、南方九国与北汉:公元907979年,历时70年 吴(公元902937)、南唐(公元937975)、吴越(公元907978)、楚(公元927951)、闽(公元909945)、南汉(917971)、前蜀(907925)、后蜀(公元934965)、南平(公元924963)、北汉(公元951979),一、隋唐五代时期世界与中国 (一)隋唐五代时期的世界演进趋势 1、西欧: 封建割据(511世纪) 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公元395476)灭亡,日耳曼民族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封建国家,这些国家处于封建割据和分

3、裂状态,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1世纪。 大国衰落(7世纪后)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公元3951453)幅员辽阔,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两河流域以及埃及等,首都君士坦丁堡扼黑海出海口,是欧亚交通枢纽,7世纪以来不断遭受阿拉伯国家从东部的侵扰,以及斯拉夫人从北方的进逼,亦很快衰落下去。,2、西亚: 统一分裂混战(710世纪) 7世纪,阿拉伯帝国建立(大食),它横跨亚、非、欧,东起帕米尔高原及印度河,西迄西班牙,是当时中国以西势力最强大、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国家。 9世纪中叶,大食帝国分裂为以中东巴格达为中心和以西班牙的科尔多瓦为中心的两个国家。 10世纪时,以巴格达为中

4、心的阿拉伯帝国境内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小王国,互相混战,帝国分崩离析。,3、南亚次大陆: 分列混战佛教衰落异族入侵(510世纪) 5世纪后游牧民族嚈ye哒人(白匈奴)入侵南亚次大陆,笈多王朝陷入分裂混战之中,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小国,其中北天竺在戒日王时期最强大,都城为曲女城,戒日王以后北印度长期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 610世纪,佛教在印度渐趋衰落,而由佛教和婆罗门教结合生成的印度教逐渐兴起。而由印度传入中国佛教却在隋唐时期达到发展高峰,中国代替印度成为佛教的中心。 10世纪以后,突厥人不断侵入印度,建立了伊斯兰教的封建国家。,4、东亚: (1)朝鲜:统一分裂,反复循进(610世纪) 6世纪朝鲜半岛处

5、于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并立时代,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朝鲜半岛,结束分裂局面,9世纪,半岛再次出现三国鼎立局面,10世纪高丽王朝重新统一。 (2)日本:唐化日本社会发展(7世纪后) 7世纪初开始与中国交流,公元646年大化改新后,日本迅速发展,唐时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到唐朝学习先进文化,把唐朝各种制度,包括中央和地方官制等,甚至服饰、城市建筑移植到日本。在唐朝影响下,日本步入文明国家行列。,(二)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对外交往 1、唐前期: 陆、海上丝路并举 (1)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以至开罗、北非沿岸和伊比利亚半岛广大地区建立广泛经济、文化联系。 (2)海上丝绸之路:与日本、朝鲜、南

6、洋群岛、印度支那半岛以至非洲建立联系。 2、唐中后期: 海路超过陆路 (1)吐蕃入据河西、陇右,陆上丝路受阻。 (2)经济重心南移,海上丝路空前活跃。沿海明州、温州、福州、泉州、潮州、广州、交州成为新兴外贸港口城市,广州堪称当时国际贸易第一大港。,(三)兼容并蓄的开明文化政策 1、输入: 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天文、历法、医学,以及金银器制造、玻璃、制糖等手工业技术。 2、输出: 丝绸、造纸术、印刷术等西传促进了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文化的发展。唐文化对东亚、东南亚诸国影响尤其明显,如日本、朝鲜等。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发展水平最高、国力最强盛、文化最发达的国家。既是亚洲中心,也是世界中

7、心区域之一,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影响深远。,二、隋唐五代时期历史发展大势: (四个阶段) (一)隋朝(公元581618年):文帝时期 1、结束长达四百年分裂局面,形成全国统一新局面。 (1)南北民族间的大融合 (2)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3)文帝加强中央政权措施 (4)北强南弱形势日益明显,2、总结秦汉以来社会制度,推行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社会改革。 (1)政治方面: 中央实现三省六部制;地方推行州县二级制,地方官任免权收归中央。 (2)经济方面: “大索貌阅”,整理户籍;推行输籍法,实行以庸代役;统一度量衡与货币。 (3)军事制度: 府兵制与均田制相结合,改革府兵制。 (4)人才选拔:

8、废除九品中正制,实现科举制。 (5)法制方面: 总结北魏、北齐法律,制定开皇律。,炀帝时期: 1、积极措施 政治制度:深化三省六部制,使之最终得以确立;开创了唐代以知政事官为宰相先河,进一步限制和削弱门阀士族。 科举考试:增设进士科,完善科举制,最终完成了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过渡。 开凿运河:开凿贯通南北大运河,有助于沟通南北经济联系,加强中央集权经济基础。,2、消极举措 (1)滥用民力,大兴土木:掘长堑、筑西苑;营修离宫别院;修驰道、御道、长城等。经年常役一二百万人。 (2)爱慕虚荣,大肆巡游:北出长城、西游张掖,南巡江都;在位14年,留京不足一年。 (3)穷兵黩武,发动对外战争:征林邑(今越

9、南中部)、吐谷yu浑,三征高丽等。 (4)强征豪敛,搜取无度:“逆收数年之赋”、“丁男不供,役及夫人”、“福手福足”等。,(二)唐前期(公元618755年安史之乱) (贞观之治、高宗武则天时期、开元盛世) 1.贞观之治:中国历史上最有法度、格局时期,影响深远。 2.高宗武则天时期:在贞观之治基础上,社会经济继续得以恢复发展,为连接两个盛世架起坚实桥梁,顺应了社会形势发展。 生产关系变动:原有各项制度如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均遭破坏。 阶级关系变动:通过修氏族志为姓氏录、广开科举、增加进士人数等措施,打击士族地主,扶植普通地主,使武则天统治在地主阶级中具有更加广泛社会基础。,3、开元盛世:巩固

10、皇位、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革除弊政;调整与改革各项社会制度。 改革发展:根据生产力发展状况,调整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如对户口、兵制、税制、宰相制度、使职差遣等的改革与调整,对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军队素质、提高行政效率都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强盛。 军制隐患:唐玄宗改革兵制同时,在沿边设置十节度使,但在不断加大节度使权力的同时,并没有采取措施制约与防止他们私人势力增长,最终酿成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三)唐后期(公元755875年)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唐后期:政治腐败、中央集权削弱,社会矛盾尖锐,对外、民族关系由主动转为被动。可分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公元7557

11、80年 (1)平定安史之乱:唐借助回纥兵力,历经8年,勉强平息安史之乱。 (2)形成藩镇割据:平叛安史之乱过程中,唐又任命了一批节度使,结果地方割据势力发展,形成藩镇割据局面。,(3)后期财政整顿: 唐代宗时期刘晏采取改进漕运法、盐法,以及平抑物价等改革财政制度,改善唐政府混乱的财政状况,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唐代宗大历四年又改革户税、地税,提高户、地两税税率,使资产税在税收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2、第二阶段(公元780874年)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两税法:这是中国古代财政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是当时生产力发展及生产关系变化在财政上的反映,对后世财政制度影响深远。 近一百年间唐一直走下坡路:

12、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反映在三个方面:,藩镇割据: 唐政府一直无力解决藩镇问题,中央与藩镇以及藩镇之间战争一直没有停息,给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后果。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从宪宗朝开始,至宣宗朝以牛党当权而结束,持续近半个世纪。 牛李党争属无谓门户之争、意气之争,同时掺杂着人事倾轧ya、权力争夺,加重朝政混乱,严重削弱了唐政府力量。,宦官专权: 形成时间:宦官专权主要形成于唐代宗、德宗时期。 权力演进:代宗时宦官程元振、鱼朝恩先后掌禁军,代宗又任宦官为内枢密使,实际代皇帝处理政务。德宗时宦官分任左右神策护军中尉,典掌禁军成为定制。 政治危害:宦官集团掌握国家军政大权,干预国家大事,甚至任

13、意废立皇帝。如顺宗时“二王八司马事件”,文宗时的“甘露之变”,都以朝官的失败而告终。宦官专权使社会矛盾尖锐,使唐统治更加黑暗。,这一时期虽有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等重大问题,但唐仍延续近一百年左右。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发展:随着均田制破坏、门阀士族衰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变化,私人租佃关系占据主导地位。 商业税成为国家财政重要收入:手工业、商业在唐后期有所发展,商业税成为农业税之外国家财政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支柱。 江南经济与运河漕运:唐后期经济重心南移,北方经济虽破坏,但南方经济较大发展,“天下以江淮为国本”、“赋税出江淮者十之八九”等,连接政治军事重心关中和经济重心江南的运河漕运,成为维持

14、唐王朝生命线,发挥重要作用。,(四)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 (公元875年960年) 1、唐末农民起义: (1)诱因:唐末土地兼并加剧,农民不断逃亡,而唐统治者又不断加重剥削,苛政暴敛,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2)状况: 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裘甫领导浙东农民起义揭开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懿宗咸通九年(868年)爆发庞勋领导桂林戍卒兵变 僖宗乾符二年(875年)爆发王仙芝、黄巢大起义,一度建立大齐政权,坚持17年之久,唐王朝在起义军打击下名存实亡。,2、五代十国: 成因:唐末农民战争以后割据局面扩展到全国而形成的。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在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建立的五个王朝。 十国

15、:指南方的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以及北方的北汉。,3、五代十国时期统一因素的增长 (1)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唐末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残存士族地主,五代时,门阀制度和观念进一步清除,普通地主阶层充分活跃于历史舞台,他们成为国家统一新的领导力量。 (2)北方经济因素的增长 五代后期,北方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从而为国家统一奠定物质基础。,(3)新藩镇军事力量崛起 五代更替虽然也夹杂着新、旧藩镇间的角逐,但主要表现为新藩镇力量的斗争。 新藩镇力量是指其军队主要靠强迫征发而来,他们没有结成牢固的军人集团,社会地位低下,割据性弱,因而较之于旧藩镇,是为实现社会统一的

16、力量所在。 (4)中央与地方势力比拼 五代更替结果,使得每一次入主中原的新藩镇军队都转变成中央禁军,且其力量越来越强,进而打破了自唐中期以来中央力量弱于地方的局面。,第二节 隋唐五代研究史料 隋唐五代时期的文献资料比较丰富,除了正史、政典类史书、地理志书和类书等基本史料外,还有文集、笔记小说、杂史、佛道典籍、出土文献和墓志碑刻等。 一、基本史料(正史) 二、政书 三、类书 四、其他史料,三、隋唐五代时期基本史料 (一)基本史料 1.隋书:唐魏征等撰,85卷,其中本纪列传55卷,记述隋朝38年史事,另五代史志30卷,唐李淳风等撰,记梁、陈、周、齐、隋五代典章制度,部分内容远溯汉魏,史料价值较高。 2.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200卷,记唐朝290年史事,是现存最早系统记录唐朝历史的一部史籍。前半部分依据国史、实录,颇为系统、详明;后半部分收集散见材料编成,繁琐冗杂,缺漏甚多。全书虽有芜杂粗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