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_絜静精微_之_易教_观探析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7018032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2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_絜静精微_之_易教_观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孔子_絜静精微_之_易教_观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孔子_絜静精微_之_易教_观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孔子_絜静精微_之_易教_观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孔子_絜静精微_之_易教_观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子_絜静精微_之_易教_观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_絜静精微_之_易教_观探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子? 絜静精微?之? 易教?观探析 宋 立 林 自孔子开始, 儒家便以? 教化?为职志与旨趣, 形成源远流长的教化传统。据!说文, ? 教, 上所 施下所效也?。所谓教化, 即教而化之, 可对应英文中的 Enlightenment 一词。 # 孔子之教( Confu? cian Enlightenment) , 正是希冀以? 春风化雨?的方式使人为? 成人?, 这是一种? 精神的造就与陶冶?, 是一种人格的? 型塑?, 即思想脱离蒙昧与偏曲, 心灵得以安顿, 生命呈现意义, 政治运行有序, 社会 达致和谐, 这便是孔子? 人文化成?之王道政治理想。这正与西哲伽达默尔关于教化的理解有异曲 同工

2、之妙: 人是以教化的方式存在的。在教化中不断脱离动物性而向着普遍的人性提升。 孔子? 述 而不作?, 以承继和发扬先王之道为理想, 删定六经, 并以之为载体, 阐发诠释出儒家的教化深义, 形 成六经( 或称六艺)之教。 % ? 经典的传习, 所重在教养教化?&;? 儒家经典就是儒家企慕圣境的心灵 记录?。六经各具特色, 分别涉及情感、 礼法、 形上等多个层面。 ( 因此具体到六经的教化, 功用又 各有不同。孔子晚而喜易, 孔子对!易之钻研正值孔子思想精纯和成熟时期, 因之孔子之易教, 在 其整个六经之教体系中占据极为关键的地位。职是之故, 对孔子易教观之抉发, 意义不言而喻。 在传世文献与出土

3、文献中, 我们可以发现大量孔子易教思想的资料。孔子易教有? 观其德义? 的? 不占?之教和? 神道设教?两种方式, 分别针对? 君子?与? 小人?两个阶层, 以? 絜静精微而不贼?作 为易教之最终旨趣。? 絜静精微而不贼?见于!礼记 ) 经解, 对此语历代注疏家虽然对此段文字进 行了训释, 但多语焉不详, 致使今人尚难以把握其中的精义。笔者不揣谫陋, 尝试对此中意蕴予以 ? 探赜索隐?, ? 阐幽发微?, 希望能将孔子易教思想之精华阐发出来。 一、 !经解? 孔子曰?之可靠性 !礼记) 经解载孔子曰: ? 入其国, 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 温柔敦厚, !诗教也; 疏通知远, !书教也; 广博易

4、良,!乐教也; 洁静精微, !易教也; 恭俭庄敬,!礼教也; 属辞比事, !春秋教也。 ? )45) # % !书之失, 诬; !乐之失, 奢; !易之失, 贼; !礼之失, 烦; !春秋之失, 乱。 ? 对此, 李景林先生指出:? 儒学六艺, 亦包涵知识技艺之内容, 然其趣归, 则要在于其德性教养和敦民 化俗之功。 ? # !经解在今本!礼记为第二十六篇。郑玄!礼记) 目录云: ? 名曰+经解, 者, 以其记六艺政教 之得失也。此于!别录属通论。 ?孔颖达!正义云, ? 人君以六经之道, 各随其民教之, 民从上教, 各 从六经之性。观民风俗, 则知其教?, ? 凡人君行此等六经之教, 以化于

5、下。在下染习其教, 还有六经 之性, 故云!诗教!书教之等?。 关于本则资料之? 子曰?部分的可靠性, 历代有不同的说法。 一为? 肯定说?。孔颖达以为: ?!经解一篇总是孔子之言。 ?此是历代认识的主流。如宋代卫湜 !礼记集说引金华应镛曰: ? 盖自夫子删定、 赞系、 笔削之余, 而后传习滋广, 经术流行。夫子既广其 所传而又虑其所蔽, 故有此言, 然入其国即知其教, 非见远察微者不能也, 观其教即防其失, 非虑远 防微者不能也。 ?纳兰性德指出, ? 此记乃作乎孔子删定之后, 谓六经有益乎人君之教如此, 既有以 教, 又防其失, 此亦理之自然也。 ?孙希旦云:? 孔氏赞!周易, 删!诗、

6、!书, 定!礼、 !乐, 修!春秋, 因举六者而言其教之得失, 然其时犹未有经之名。孔子没后, 七十子之徒尊孔子之所删定者, 名之 为经, 因谓孔子所语六者之教为经解尔。 ? 一为? 否定说?, 如康熙!日讲礼记解义、 纳兰性德!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引石梁王氏等皆以此非 孔子之言。如石梁王氏云: ? 孔子时!春秋之笔削未出, 又曰+加我数年, 卒以学易, , 性与天道不可 得闻, 岂遽以此教人哉!?他坚定地判断? 此决非孔子之言?。另一种意见则认定首句? 入其国其教可 知?为孔子语, 其下皆非孔子之言。持此说者有郑元庆!礼记集说引元儒吴澄和!礼记质疑的作者 清儒郭嵩焘。如郭嵩焘云: ? 六经皆圣人

7、手定。自+其为人也, 以下, 皆记者之辞。 ?其实此说在 实质上与? 否定说?并无二致。对此, 郑元庆、 纳兰性德、 李调元等皆予以驳斥。 可以看出, 尽管两种意见截然相反, 但他们之立场却相同, 都是站在? 注经?、 ? 阐道?, 维护圣人 的立场上发表看法, 未能深入分析文本, 而且对孔子思想的理解有胶柱鼓瑟之嫌。 近代以来, 对此篇真实性的考察则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形, 基本上否定了? 孔子曰?的可靠性。任 铭善先生云: ? 孔子之时不能有六者之教。此篇所云六艺之政教, 非孔子之言, 而后人托之者 也。 ? %杨天宇先生亦持此论, 他说: ? 将儒家典籍奉为经, 并用作对民众进行教化的教材,

8、 是到了汉 代才有的事。!经解之作, 出于汉人之手无疑, 而于篇首托名+孔子曰, 。 ? 李学勤:!周易溯源, 巴蜀书社, 2006 年, 第 63 83 页; 廖名春: !周易经传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第 218 220 页; 郭沂: !郭店楚简与先秦学术 思想,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 第 267 332 页。宋立林:!/论语) 述而0? 五十以学易?章疏证, !现代语文, 2009 年 10 月上旬刊。徐复观先生认为: ? 孔子晚而喜易, 十翼虽非孔子所亲作, 但它是出于孔子的!易教, 是无 可置疑的。 ?(见!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 中国经学史的基础, 上海

9、书店出版社, 2002 年, 第 25 页。 ) 请参看杨朝明:!/孔子家语0的成书与可靠性研究, 该文为杨朝明、 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语通解 ( 齐鲁书社, 2009 年)一书? 代前言?。 孙希旦:!礼记集解( 下册), 中华书局, 1989 年, 第 1254 页。 参李锐:!? 重文?分析法评析,!清华大学学报2008 年第 1 期。 袭!礼记固然不确, 认为!经解采自!家语亦属不当。不过, 综合两书材料, 我们还是倾向于承认 其? 子曰?之基本可信性。 !淮南子) 泰族亦有关于六经的论述。 # 将之与!经解文辞对比, 我们会发现, 尽管文辞有 异, 六经次序亦有参差, 但大体相近, 可

10、见其间之关联密切。朱自清曾指出, 因为!经解文本显得更 明白些, 更确切些, 故当为后出, 其写定在!淮南子之后。 陈桐生先生亦持此种观点。 % 不过同样 是对比文本, 廖名春则认为,!泰族所论乃从!经解化出。有学者对? 重文?分析法之潜在危险已有 所注意。我们认为, 此两段文字, 尚不能算作真正的? 重文?, 它们在各自的文本语境中有着自己的 作用。条理整齐亦并非后出的证据, 反过来亦是如此。因此, 我们尚无法判断谁先谁后。在此情形 下, 我们也只好倾向于认为二者当为传闻异辞, 而各自又经过了不同加工而已。 按郑玄的说法, !经解属通论, 而据学者研究, !礼记之通论部分, 皆应属于战国作品

11、, 其可信 性问题当没有问题。 另一方面, )48)!中国哲学史2010 年第3 期 # % 淳庞敦厚者,!书之教也; 清明条达者, !易之义也; 恭俭尊让者, 礼之为也; 宽裕简易者, 乐之化也; 刺几辩义者,!春秋之靡也。故!易之失鬼; 乐之失淫;!诗之失愚; !书之失拘; 礼之 失忮;!春秋之失訾。六者, 圣人兼用而财制之。失本则乱, 得本则治。其美在调, 其失在权。 ?见何宁!淮南子 集解( 下), 中华书局, 1998 年, 第 1292 1294 页。 朱自清:!诗言志辨, 载!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 上)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年, 第 286 页。朱先生亦以为 ? !

12、礼记大概是汉儒的述作, 其中称引孔子, 只是儒家的传说, 未必真是孔子的话。 ? 陈桐生:!/孔子诗论0研究, 中华书局, 2004 年, 第 54 55 页。 彭林:!郭店简与/礼记0成书年代, 载姜广辉主编:!中国哲学第 21 辑!郭店简与儒学研究, 第 54 页。 参见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 增订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第 68页。 对此, 学者已有考证, 详见廖名春:!六经并称的时代兼及疑古说的方法论问题, !孔子研究2000 年第 1 期, 亦 收入其论文集!中国学术史新证,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第 27 50 页。王鄂: !礼记成书考, 中华书局,

13、2007 年, 第 204 209页。 详参宋立林:!前孔子时代之? 易教?发微, 载韩星主编!国学论衡第五辑,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9 年, 第 86 95 页。姜广辉:!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一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 第 357 页。 孔子也通过!易来实现其? 性与天道?哲学义理的表达, 这种? 天道?的阐释必然含有超越的意味, 属 于? 形而上的终极教化? #, 学者多已指出, 孔子所谓? 下学而上达?(!论语 ) 宪问) 应指上达? 天 道?, 恐正与此易教有关。 然则, ? 絜静精微?之深刻意蕴果恶乎在? 有学者指出, 对此之训解, 汉唐诸儒与宋明儒不同, 可 区而别

14、之而两派。? 一派以郑玄、 孔颖达为代表, 他们沿袭了孔子+以!易为教, 的易学主张, 阐明 !易在政治教化上的重要作用, 以+修身、 处世, 为指归; 一派以宋明理学家为代表, 他们从+穷理尽 性, 的角度出发, 对+洁静精微, 做了新的阐释, 认为其既是+道体, 的本质, 又是+体道, 的方法?。 其实, 这种看法只见其异, 未见其同。孔颖达亦有? 穷理尽性?之说, 因此于此分别不可执泥。我们 认为, 汉学与宋学固然有天壤之别, 但? 心性儒学?与? 政治儒学?在原始儒家那里本不可分, 亦不必 分。因之欲以了解先秦文献之真义, 我们对二者之? 阐释?皆不可忽视, 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 才能

15、 得孔子易教义蕴之全与真。 孔颖达!礼记正义曰: ?!易之于人, 正则获吉, 邪则获凶, 不为淫滥, 是絜静。穷理尽性, 言入 秋毫, 是精微。 ?宋儒卫湜!礼记集说引长乐刘氏曰: ? 夫!易极深而研几, 尽性以至命, 其德之絜静 也; 如空虚之不可污, 其化之精微也。如阴阳之不可究, 则民不敢自欺于幽隐矣。 ?而清儒孙希旦则 曰:? 洗心藏密, 故絜静; 探赜索隐, 故精微。 ?由此可见, 古人多以絜静、 精微分说, 絜静盖与人之心态 以至德性相关, 而精微则多就思维之深刻而言。 我们可以分别考察? 絜静?与? 精微?之义。 郑元庆!礼记集说引山阴陆氏曰: ? 絜, 不停污也; 静, 不妄动

16、也; 精, 纯一不杂也; 微, 隐藏不露 也。!易建天地阴阳之情, 顺性命神明之理, 故其教如此。 ?絜, 同洁, 有净义。朱熹: ? 静, 谓心不 妄动也。 ?又!广雅) 释言: ? 絜, 静也。 ?静, !国语 ) 周语中? 静其巾幕?韦昭注? 静, 絜也?。絜、 静 义近。 (一)? 絜静?之义。此与斋戒有关, 而斋戒则是古人祭祀、 卜筮的必备工作。!国语) 周语上记 有神降于莘, 内史过曰: ? 国之将兴, 其君齐明、 衷正、 精洁、 惠和, 其德足以昭其馨香, 其惠足以同其 民人。神飨而民听, 民神无怨, 故明神降之, 观其政德而均布福焉。 ?由此可见,? 洁?( 絜) 与? 精?都是 飨神的要素和必备德行。!礼记) 祭义:? 孝子将祭祀, 必有齐庄之心以虑事及祭之日, 颜色必 温, 行必恐, 如惧不及爱然。其奠之也, 容貌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