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日常安全知识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017802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日常安全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生日常安全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生日常安全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生日常安全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生日常安全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生日常安全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日常安全知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生日常安全知识步行时怎样注意交通安全。同学们上学和放学的时候,正是一天中道路交通最拥挤的时候,人多车辆多,必须十分注意交通安全:(1)每位同学必须牢记如下行走安全常识:指挥灯信号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行;黄灯亮时,不准行人通行,但已进入人行道的行人,可以继续通行;红灯亮时,不准行人通行;黄灯闪烁时,行人须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通行。人行横道信号灯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过人行横道;绿灯闪烁时,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但已进入人行横道的可以继续通行;红灯亮时,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2)在道路上行走,一定要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靠路边行走。(3)上学和放学路上结伴步行时,千万不要相互追逐、

2、打闹、嬉戏,这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4)在路上行走时要专心,注意周围情况,不要东张西望,更不要边走边看书报或做其他事情。(5)在没有交通民警指挥的路段,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6)在雾、雨、雪天,最好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以便于机动车司机尽早发现目标,提前采取安全措施。在一些城市中,小学生外出均头戴小黄帽,集体活动时还手持“让”字牌,也是为了使机动车及时发现、避让,这种做法应当提倡。(7)要注意避免坠入下水管道竖井的危险。街道上设置有许多下水管道竖井(还有用于安装、检修煤气、通信、供水管线的竖井),在这些竖井的井盖损坏、丢失的情况下,常会发生行人坠入竖井的事故,造成人身伤亡。

3、所以,一定要注意避免发生这种危险:在街道上行走或骑自行车,应精力集中,注意观察路面情况,夜晚路黑或路灯光线不足时更要加倍小心;下雨天道路积水会漫过井口,所以行路时更要格外注意;发现井盖损坏、丢失,存在潜在危险的情况,可以报告巡逻民警或有关管理人员,以及时排除危险。(8)横穿马路,可能遇到的危险因素会大大增加,应特别注意安全:穿越马路,要听从交通民警的指挥;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绿灯行,红灯停”;穿越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在有过街天桥和过街地道的路段,应自觉走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穿越马路时,要走直线,不可迂回穿行;在没有人行横道的路段,应先看左边,再看右边,在确认没有机动车通过时才可以穿越马路;

4、千万不要翻越道路中央的安全护栏和隔离墩;不要突然横穿马路,特别是马路对面有熟人、朋友呼唤,以免发生意外。乘坐机动车应该注意什么。汽车、电车等机动车,是人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为保证乘坐安全,应注意以下各点:(1)乘坐公共汽(电)车,要排队候车,按先后顺序上车,不要拥挤。上下车均应等车停稳以后,先下后上,不要争抢。(2)不要把汽油、爆竹等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带入车内。(3)乘车时不要把头、手、胳膊伸出手窗外,以免被对面来车或路边树木等刮伤;也不要向车窗外乱扔杂物,以免伤及他人。(4)乘车时要坐稳扶好,没有座位时,要双脚自然分开,侧向站立,手应握紧扶手,以免车辆紧急刹车时摔倒受伤。(5)乘坐小轿车、微型

5、客车时,在前排乘坐时应系好安全带。(6)不要在机动车道上招呼出租汽车。拥挤踩踏事故发生的特点:(1)易发生事故的时间。这类事故多在下晚自习、下课、上操、就餐和集会时,同学们集中上下楼梯,且心情急切。(2)易发生事故的地点。这类事故多发生在教学楼楼层之间的楼梯转角处。(3)易发生事故的群体因素。中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我控制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遇事容易慌乱,使场面失控,造成伤亡。(4)易发生事故的设施设备因素。一是通道狭窄,楼梯,特别是楼梯拐角处狭窄,不能满足学生集中上下的需要;二是建筑不符合标准,一栋楼只有一个楼梯,不易疏散。(5)易发生事故的管理因素。一是学生在集中上下楼梯时,没有老师组织和维持

6、秩序;二是个别学生搞恶作剧,在混乱情况下狂呼乱叫,推搡拥挤,致使惨剧发生。如何应对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1)在拥挤发生之初或者不幸身陷拥挤的人流之中,一定要时时保持警惕,不要总是被好奇心理所驱使。面对惊慌失措的人群时,更要保持自己情绪稳定,不要乱喊乱叫或推搡他人,防止造成混乱。要听从事故现场管理人员的指挥调度,配合指挥人员缓解拥挤,避免踩踏事故。(2)发觉拥挤的人群向着自己行走的方向拥来时,应该马上避到一旁,但是不要奔跑,以免摔倒。拥挤中,如果发现一旁有坚固物体应紧紧抱住,以等待时机脱险。(3)若身不由己陷入拥挤的人群之中,一定不要采用体位前倾或者低重心的姿势,即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

7、鞋或系鞋带。要伸出力量较大的那只手臂,用手掌轻触前面那个人的后背,另一只手握住撑出的那只手的手腕,双臂用力为自己撑开胸前的空间,稳定重心用小步随人流移动,不要试图超越别人,也不要逆着人流前进,那样非常容易被推倒在地。切记远离学校的玻璃窗,以免因玻璃破碎而被扎伤。(4)如果陷入极度的拥挤之中,为防止造成窒息,要尽力在胸前保持一定的空间。应做双臂交叉,双手握住上手臂平抬在胸前的自我保护动作,并尽量坚持,直到情况发生好转。(5)万一被挤倒或绊倒,一方面要大声呼喊寻求周围人员的救助,另一方面要尽快站起来。如果摔倒后局面失去控制,没有办法站立起来,就应侧身蜷曲,双膝并拢贴于胸前,十指交叉双手扣颈,双臂护

8、头。(6)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了,马上要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就要注意一些行为规范,时时刻刻注意预防事故的发生:(1)上下楼梯时都应靠右边走;许多同学一起行走时,应自动按纵列而不是按横队走,以防楼道堵塞。(2)在楼梯上不能追跑打闹,转弯时应走慢些,防止发生摔倒、碰撞事故。(3)上下楼梯的时候,眼睛要看着台阶,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不能东张西望,不能跨大步,以防失足摔伤。(4)下楼时,不能骑跨在楼梯扶手栏杆上向下滑行,因为这样很容易造成摔伤。(5)楼道中万一发生人群拥挤起哄,应立刻停止前进,并加以制止,然后向同学发出警报,共同维护秩序,等适当疏散后

9、再有序前进。(6)如果发现不安全的隐患,要及时上报学校,让学校和老师处理。课间活动潜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1)教室。教室里桌凳密布,空间狭小,桌角凳腿均是容易绊倒同学、伤害同学的隐患。(2)走廊。在走廊里,同学之间追逐、打闹、躲闪的速度和力度之大是教室里的活动所不可比的,加之同学上行、下行的逆向运动,使碰撞、碰伤现象时有发生,楼内走廊成了校园事故的多发地。(3)楼梯。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活动所存在的隐患,和引发的事故更是令人触目惊心,由于同学们在楼梯上的说笑、打闹行为,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因失足造成骨折、扭伤或跌倒,造成踩踏而致死致伤。那么,怎样在保障活动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好你们的课间活动呢?(

10、1)课间活动时间短,全校同学同时活动,人很多。因此,大家都要守秩序,这是课间活动的第一要求。下课铃声响后,同学们首先收拾好本节课用过的和准备好下节课需要的学习用品,对齐桌凳,自动到走廊里成队,靠右行走,到规定的区域里做健体益智的游戏,在教室、走廊和楼梯上不高喊大叫,不追逐打闹。(2)室外空气新鲜,课间活动应当尽量在室外,同时保证教室充分地通风换气。但不要远离教室,以免耽误下面的课程。(3)活动的强度要适当,要符合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不要做剧烈的活动,以保证继续上课时不疲劳、精力集中、精神饱满。(4)活动的方式要简便易行,如:在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和接受阳光的照射;进行远眺,使眼睛得到休息;上上厕所

11、,喝点儿水;也可适当开展一些有益活动,换换脑筋,以便下一节课能精神饱满地学习。活动要注意安全,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5)不在教室里活动,在教室里活动容易被桌凳碰伤,存在很大危险;也不要选在楼梯口、教室门口、台阶上追赶、打闹,以免滑倒、跌伤或撞伤其他同学。(6)活动时不要做危险性游戏,不玩危险性玩具,不要模仿电影、电视中的危险镜头。这样做的危险性很大,容易造成预料不到的恶果。(7)活动中遇到伤害不慌张,沉着应对,设法自救,及时联系老师等。同学们年龄小,社会经验少,容易上当受骗。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提高警惕,自我防范,掌握一些防骗的基本常识,学会自我保护。(1)日常生活中,在提倡助人为乐、奉

12、献爱心的同时,要提高警惕性,不能轻信花言巧语;不要把自己的家庭地址等情况随便告诉陌生人,发现可疑人员要及时报告,对于“初相识的朋友”,不要轻易“掏心窝子”,更不能言听计从、受其摆布利用。(2)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话,很多骗子都会以爸爸妈妈的朋友、同学为借口,像说一些你家里人有事,让我来学校接你;说你家长从哪个地方吃饭的,让我带你过去,遇到这一类的事,不要多说话,赶紧远离这些人。(3)不要擅自离开学校。同学们只要在学校,即使遇到骗子,也会被老师识破,或发现被骗时可以向老师求救。(4)不要随便接受陌生人的东西。尤其对于自制力差的同学,一定要控制住自己。(5)尽可能多地记住家庭信息,如遇家长托他人来接自己,可以给父母打电话确认一下。除此之外,无论陌生人说什么,都不要跟他走。(6)要学会和习惯向老师、警察等人求助,有事拨打11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