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2007.1.5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016728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2007.1.5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2007.1.5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2007.1.5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2007.1.5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2007.1.5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2007.1.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2007.1.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4级经济地理城市地理学试题(A卷)(2007年1月8日)姓名 学号 分数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城市性质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2城市更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城市更新改造运动。在不同的时期,其称谓也有所不同,如从最初的城市重建(urban contribution)、城市振兴(urban revitalization)到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城市再开发(urban redevelopment)等。“城市更新”运动的最初目的是为恢复

2、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城市,特别是解决住宅匮乏的问题。19501960年代,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是强化位于城市良好区位的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通过吸引诸如金融保险业、大型商业设施、高级写字楼等高营业额和高税收的产业来使土地增值。1970年代以来,随着郊区化的深入,人口、产业的不断外流造成市中心出现衰退,因此这一时期城市更新更多地表现为西方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改造内城,以重新恢复和振兴市中心。 3. 城镇体系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4.智能图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印象,包括:结点、路径、边界、区域、标志二、

3、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1、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有哪些方法。 普查法、残差法、区位商、正常城市、最小需要量法2分析城市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说明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利弊。城市化一词有四个含义: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城市化: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城市化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城市化 I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城市化则是抽象的

4、、精神上的过程。用城市人口代表城市化水平比较简洁、方便,也反映主要的本质内容,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城市定义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城市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和比较。其次,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也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第三,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城市化的数量,不能反应城市化的质量。第四,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比重表示,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总体规模。3公式Pi=P1r-q是城市规模分布的一般化模式,说明q值的不同取值,公式所表示的城市体系分布的特点。Pi=P1Ri-q =P1/Riq (6)当q大于1,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越大越集中;

5、当q小于1,Pi较大,规模分布比较分散。越小越分散;当q等于1,捷夫模式;当q趋向零,表明所有城市规模相等;当q趋向无穷大,表明只有一个城市分布4.边缘城市及其特点边缘城市是美国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它是人口郊区化、产业信息化、交通小汽车化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当今许多美国人的自然选择,是城市空间重组和功能重构的产物。它反映了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结构转变的趋势,在扩散中的又出现重新集聚。边缘城市特点:、不存在高密度的高层建筑群。建筑是以低层宽立面的形态分散在广阔的地域范围内。、停车设施完备的现代化办公楼分散于绿色自然环境之中。各建筑之间通常由步行走廊或小巴士相连。、配备机场或高速公路,飞机和

6、小汽车作为主要对外交通手段。、边缘城市的中心地带设有企业总部、大型商场、健身中心等设施。、大型标志性的建筑物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多数居民居住在由绿色草坪环绕的别墅型住宅中。、没有形成一般城市的行政区划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1、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答案要点:理论假设:这是一片没有明显起伏的、无边的大平原;平原上的环境几乎一样,特别是土壤肥力和水份供应等方面;平原上的初始人口分布是均匀的;区域的运输条件完全一样,没有可供利用的水道,全部活动通过陆路,影响这种运输的唯一因素就是距离;人们的活动都是有理智的。对消费者来说,符合距离最小化原则;对提供服务的经营者来说,他会寻找最

7、佳位置,取得最大的市场,使其利润最大化。 这些条件概括起来就是均质平原和经济人两条。六边形网络与城镇等级体系:构成市场原则的两个限制因素:一是各级供应点必须达到最低数量以使商人的利润最大化;二是一个地区的所有人口都应得到每一种货物的提供或服务。为满足第一个条件,模式的概括中就必须采用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因为这可以使供应点的数量达到最少化。于是。作为第一步,克里斯塔勒假设在理想地表上均匀分布着一系列的B级中心地,它们的最高级别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定为r。这样,B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为2r,如将所有的B级中心地联接,则可得到一张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的网。但是,这样的一个系统将不能满足第二个限制因素。因为

8、B级市场区都是圆形的,居住在三个圆形相切所形成的空角里的消费者将得不到供应。因此,对上图必须作一些修改,这就是将所有的圆形市场区重叠起来。重叠后,B级中心地仍按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网排列,只是间隔更紧凑,其距离为d。此外,由于重叠区被分割,圆形的市场区被六边形的市场区所替代,其理由是消费者应按“最近中心地购物”的假设,选择距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去得到货物或服务。一个中心地能提供多种货物。由于克里斯塔勒采用的是B级中心地最高等级货物最大销售距离的概念,这就意味着B级中心地还提供一系列较低级别的货物或服务。这些货物和服务组成一个连续的、递降的等级序列,自高级向低级,它们的最大销售距离分别为,r一1,r

9、一2,r3,,但是,由于它们的最大销售距离均小于r,因此不能服务于B级中心地市场区的所有地方。随着货物级别的降低,较低级货物市场区的范围与B级中心地市场区的范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市场原则、行政原则、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空间结构市场区的等级巢状系统是由以下的系列构成: 1,3,9,27,81,243, 不同规模中心地出现的等级序列是: 1,2,6,18,交通原则市场区数量的等级序列是: 1,4,16,64, 次级市场区的数量以4倍的速度递增。中心地数量的等级序列是: 1,312,48,根据行政原则形成的中心地体系,每七个低级中心地有一个高级中心地,任何等级的中心地数目为较高等级的7倍(最高等级除外

10、),即: 1,6,42,294, 市场区的等级序列则是: 1,7,49,343,2、请分析美国郊区化的过程及发生机制;若从美国郊区化的含义来看中国,请问中国的大城市目前是否出现了郊区化,并论述理由。答案要点:二战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过程开始出现。过程:住宅郊区化。紧随住宅迁往郊区的是商业服务部门。在商业服务部门外迁的同时,工厂也向郊区迁移。在商业服务部门之后外迁的是办公事务部门。机制:政治因素:战后大量复员军人返乡导致的人口剧增是郊区化的客观前提。土地因素:市中心区房租地

11、价的迅速上涨是引起郊区化的直接原因之一。社会因素:中产阶级的郊迁带动整个社会的郊区化发展。经济因素:经济结构变化和经济高速增长是郊区化发生的根本原因。交通因素:交通工具的机动化为郊区化的兴起创造必要条件。政策因素:政府对郊区建设的干预政策是郊区化的重要保证。科技因素:新的通讯技术引发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进一步促进郊区化发展。按照美国的郊区化,中国少数特大城市的郊区化应该刚刚开始。理由:小汽车逐渐走入家庭。人口从市中心外迁的不明显;中国的城市化还在进行。5B卷一、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1、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关系(10分)。 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联系: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

12、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区别: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 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的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城市性质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2、土地利用的多核心模式 模式假设城市内部结构除主要经济胞体(economic cells)即中心商业区(CBD)外,

13、尚有次要经济胞体散布在整个体系内。这些胞体包括未形成城市前,中心地系统内各低级中心地和在形成城市过程中的其它成长点。这些中心地和成长点皆随着整个城市的运输网、工业区或各种专业服务业,如大学、研究中心等的发展而发展。其中交通位置最优越的最后成为中心商业区,其它中心则分别发展成次级或外围商业中心和重工业区。哈里斯及厄尔曼还考虑到,易达性所吸引的商业、工业或贫民,本身便有排斥高级住宅的倾向。因为后者的区位因素之一便是要远离这些有碍环境的土地利用。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中级住宅区。3分析城市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说明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利弊。城市化一词有四个含义: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是全

14、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城市化: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城市化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城市化 I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城市化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用城市人口代表城市化水平比较简洁、方便,也反映主要的本质内容,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城市定义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城市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和比较。其次,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也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第三,以城市人口

15、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城市化的数量,不能反应城市化的质量。第四,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比重表示,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总体规模。4、用经济发展阶段观点解释城市规模分布特点埃尔。莎科斯(E。Shaks)于1972年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城市规模分布的动态模式,试图将城市规模分布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联系起来。他认为位序规模分布是与社会均衡发展相联系,这种均衡是在经济发展起飞前和发展后产生的。首位分布是社会不均衡发展造成的,这种不均衡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按此模式,个国家或区域,在经济起飞前是属均衡状态,是位序规模分布,在经济大发展过程中,均衡状态被集中发展几个经过选择的大城市所动摇,城市规模呈首位分布。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发展渐渐从大城市转向中小城市,城市系统的均衡状态又逐渐恢复,在新的基础上,再现位序规模分布。 三、论述题(60分,每题30分)1、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六边行网络是怎样形成的克氏对理想形态提出如下假设条件: 这是一片没有明显起伏的、无边的大平原; 平原上的环境几乎一样,特别是土壤肥力和水份供应等方面; 平原上的初始人口分布是均匀的; 区域的运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