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案

上传人:踏**** 文档编号:107011744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案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复习文言文加点字解释。二、思考问题。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三、请学生口头回答上述问题,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次大意。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多媒体演示】(1)、学生演示。(2)、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2、师生共同归纳: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

2、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五、分析最后一层,概括文章的中心。1、概括文章的中心: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2、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领悟这一道理。六、拓展阅读: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七、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训练题。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吴德锋纪昀(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是出名的清人笔记小说之一。蔡元培先生将它与红楼梦、聊斋志异鼎足并列为“有清一代三大小说”。阅

3、微草堂笔记中的河中石兽这个故事,颇负盛名。 近来有人对纪昀的这个说法,表示怀疑。理由是石重水轻,无论如何,沉于水中的石兽,只可能顺流而下,决不可能逆流而上。他们认为纪昀所说的这个故事,尽管很生动、有趣,很能吸引人,无奈事实决非如此,石兽向上游,不过是文学家的幻想,客观上并不存在。事实真的如此吗?寻找沉在河中的石兽,究竟应在上游还是下游?不久前发生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回事,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回事的情节几乎与纪昀所记一模一一样,即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原来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屹立不动的根基,正如纪昀所说的水冲走石边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它逐渐地向上游翻滚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时经过之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沟,令人信服他说明,纪昀所记,确非虚言。这一有趣的自然现象,1980年4月当地的报纸作过详细的报道。这故事不仅教育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对从事水中打捞也有实际指导意义。第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教育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