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定稿)剖析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011742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6.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定稿)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定稿)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定稿)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定稿)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定稿)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定稿)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定稿)剖析(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卢立涛 taolilu2010 QQ/微信:53576306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博士(20032007) 澳门大学教育学院 硕士(2000200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学士(19962000)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致力于课程教学与教师教育、基础教育改革、学校发展与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自我介绍我是谁?,分享内容,什么是校本课程? 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 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如何有效的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为什么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4,校本课程是影响学校育人目标达成的重要变量; 影响学校教育效果

2、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与实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受设计者的思想支配,是设计者综合思考后的决定; 学校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有效地实现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 ,“校本”并非是国内原创的词汇,而是源自西方国家的舶来品,其英文名称为school_based” 其理念源于20世纪60-80年代英美等国家的“校本”运动,其初衷是为了摆脱外力对学校管理的过多限制,为学校校长以及教师争取更多的自主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内发需求。,校本的缘起,近代国民教育体制确立之后,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民族国家都强化了对课程的管理和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使教育得到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了大

3、规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运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课程开发策略未能取得人民预期的成就,相反还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促使人们对于国家课程开发策略的固有缺陷进行深入的反思。 校本课程开发正是人们在对新课程运动的反思中兴起的,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要担负起对国家课程的缺陷进行弥补的责任。,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于对学校教育质量低下的担忧,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开展了持续多年的基础教育改革,这场改革促使人们对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和学校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并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旨在立足于学校,以学校为基础的“校本”运动。“,“20世纪90年代末

4、,“校本”理念开始对中国的教育界产生影响。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校本课程的规定,会议以中央文件的形式规定了学校课程在中学阶段可以占到课程总量的16%。,校本在我国的发展,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二部分第14条 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借助国家放开校本课程以及学校自主权的契机,众多学校开始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发校本课程,推进校本

5、培训,开展校本研究,实施校本管理。如此,“校本”理念逐步渗透到了我国教育教学的一线。,校本课程是什么?,18,校本课程概述,1. OCED定义:学校使用的方案,被视为达成目的之手段,包含学校有责任接受学生所有的经验; 2.Skilbeck:学生的学习经验,是学生在完成学习计划及过程中达到教育目标的补充,要在学校环境中得到实施。 (Skilbeck, M. (1984)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Harper & Row) 3.校本课程是学校及校内外人员负较大责任,基于学校需求而设计与研发的课程,种类不限,可以是正式或非正式及潜在的

6、课程.,校本课程概述,综合来说,校本课程 (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一种课程形态 ,主要由校长和学校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开发的课程。,为了学校: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效调节、补充与拓展; 关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不是外部专家,是基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和特点; 在学校中:学校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场所。,校本课程有何意义?,22,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三级课程管理,国家课程要面向全国,故容易导致与地方教育需求脱节。主要面向所有学校,所以容易与学校办学条件脱节。它要面向全体学校教师,容易与

7、学校教师脱节。容易与学科发展脱节,因为国家课程的编制周期和修订周期间隔较长,教材陈旧和知识老化就在所难免。 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特点,更能适应教师水平,更有利于调动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参与课程建设。,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的反映: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得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在观念及行为上都会发生较大变化,实施校本课程,面临着学校文化的改造与重塑。 校长不仅是行政领导,而且成为课程设计的领导与参与者;学校机构的角色与功能相应也发生变化; 发挥师生主体作用:学生不仅是单纯的学习者,还是课程的设计者和评价者;教师不再只是教学生,还要投入大量精力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丰富学

8、生学习方式:有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使学生的个性全面 和谐地发展,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个性的提高和养成,考虑学校实际可能,有助于学校课程的实施与改进,促进特色学校形成,有助于教育决策的民主化,校本课程是培养多种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需要的重要措施,如何开发校本课程?,27,校本课程开发的多种模式,目标达成模式:以泰勒为代表,主张课程开发要遵循目标达成,依照预先确定的目标进行设计。 过程互动模式:以斯腾豪斯为代表,主张课程开发要注重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生成。 情境模式:以斯基尔贝克为代表,主张课程开发首先要从分析情境入手,根据具体情境开发课程。,泰勒原理的四个问题: 第一,学校应该达

9、到哪些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目标模式,泰勒原理示意图:,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过程模式,斯滕豪斯由此认为,人文学科课程与教学应遵循以下五条程序原则。 1应该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有争议的问题。 2教师在教有争议的内容时,要提出中立的准则。例如,教师不把提出自己的观点作为教师责任的一部分。 3在有争议的领域进行探究的方式,主要方法应是讨论,而不是讲授。 4讨论时应保护参与者不同的观点,而不是试图达成一致意见。 5教师作为讨论的主持人,应对学习的

10、质量和标准承担责任。,情境模式,OECD模式,校本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吴刚平),需求主导模式:学生喜欢什么? 条件主导模式:学校能做什么? 目标主导模式:学校想要什么?,校本课程设计一般流程,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流程,1. 评估现状 对学校文化的现状评估应当如何做? 如何了解教师能否进行校本课程设计? 调查教师的时间安排 调查教师进行校本课程设计的知识、能力基础 怎样将学生与家长的智慧纳入校本课程?,2.调整体制 学校课程委员会的组成应如何设计? 如何打破学习领域或者学科内容来组建课程委员会? 如何组织不同学科、不同领域教师共同设计课程? 学校课程委员会能否吸收校外人事参与? 学校课程委员会与教

11、学处应如何协调 本校家长提供建议的渠道有哪些?,3.工作分配 组建相应的课程委员会,听取教师、课程专家、家长、学生等对校本课程的看法; 进行职能分工。 4.形成课程方案 校本课程规划的基础(必要性与可能性); 总体目标; 课程结构与门类; 实施与评价的建议; 保障措施,校本课程方案,1.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即学校教育哲学(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当前可得到的资源(人力资源:教师、家长、社区成员、专业人员等和非人力资源:财力、物力、时间、空间与信息等)三大问题研究结果的描述与分析; 2.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即依据国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文件和学校的育人目标、学生的

12、需求以及学校的传统与优势,经集体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方案,3.课程结构与门类,包括校本课程的类别与门数,每门课程的课时要求以及限制性条件等; 4.实施与评价的建议,为教师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提供一些相关的政策或行动指南; 5.保障措施,即明确来自组织、制度、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方面的保障措施,确保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江苏锡山高中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创新能力63.1 特长爱好59.5 学会交往59.0 生活技能57.3 耐挫心理素质 40.2 团队领导37.9,创新精神 团队领导 幸福人生,学会交往 提升团队领导素养 体验探究 增强创新精神 尝试选择 开展生涯规划 热爱生活 发

13、展健康的闲暇爱好 认同自我 具有坚毅的心理品质,限选类 (限选3个学分): 团队领导; 创业设计; 合唱; 形体; 演说; 国学基础 任选类 (至少3个学分): 心理教育; 生活技能; 特长爱好; 科技前沿; 社会纵横; 大学先修课,限选类 创业设计之第一桶金 形体之健美操 团队领导 模拟联合国 任选类 Flash大学堂 美轮美奂 电脑高手 陶艺 走进地貌学 校园心理剧 ,地方期待,学生需求,教育哲学,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门类,规划基础,课程开发步骤 澄清学校的培养目标 识别情境中的课程需要 目标的确定与陈述 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实施的技巧与创新 评价的使用与改进 现场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观摩

14、 振豫短片,研讨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与注意事项,泰勒原理分析模型,课程的四个基本问题(课程元素),清晰的目标(期望学生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适切的内容(需要用什么知识或活动作为载体?) 有序的实施(怎样带学生去那里?) 恰当的评价(如何确定他们已经到那里了?),北京中关村第四小学“常青藤”课程体系图,课程目标:社会需求、学生研究与专家建议;兼顾三维目标;指向关键结果的表现;叙写规范 课程内容:基于目标、学情、条件运用和处理教学资源,有逻辑地选择与组织相关的知识或活动;课时安排合理等 课程实施:方法与目标匹配;围绕学生的学习表现;创造丰富的、促进的情景;提供多样化的支持等 课程评价:设计基于目标

15、的评价;评价结果的解释与目标相匹配;相关评价政策清晰且可行等,背景分析,学校内部环境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教师情况分析 学校组织结构、课程设施、资源状况和课程活动规章制度的分析 校风、班风、学校人际关系、学校成员的态度及行为方式的分析 学校发展的历史传统分析 学校外部环境分析 地域文化资源分析 社区资源分析 家长支持与教育政策分析 时代发展的潮流和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分析,每一步棋都是一个奇迹:上海市应昌期围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如何确定校本课程目标?,综合思考 学习者的性质+社会需求+课程功能(专家建议) 筛子检验 必要性(教育哲学)+可能性(该类学习者的局限条件与资源的局限) 精致目标 关键结果

16、+简洁清晰+规范叙写,课程目标设计的原则 可行性。课程目标应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学校资源及可供的时间内顺利实现。在设定目标时,应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实事求是。 具体性。应力求明确具体,符合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同时具有操作性和可检验性。在表述时,能够把随意推论的动词转换成对学习者的行为作直接观察的行为动词,使课程与教学目标细致化、具体化,做到明确具体,能够观察、测量和操作。 层次性。一是要与学习者接受教育的层次相适应;二是要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之间的层次;三是要注意每节课内的目标层次,一般是从知识的记忆目标到理解与运用目标,再到情感体验目标;四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达成的同一目标时也有层次差异。 指向性:校本课程的目标是指向学生的,不是教师和学校。,如何设计校本课程内容结构,课程内容选择的三种取向 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 课程内容即社会生活经验 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