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建筑抗震鉴定标准与加固规程修订介绍1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建筑抗震鉴定标准与加固规程修订介绍1剖析(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 修订介绍,现有建筑抗震鉴定加固 减轻地震灾害损失,1966年3月8日和3月22日,河北邢台M6.5和M7.2地震,有些村民在3月8日地震后用铁丝将外闪的前后外墙拉结起来,在22日再次地震时没有倒塌,而没有拉结的房屋倒塌。 此后,历次地震均表明,震前加固的效果十分明显。 抗震鉴定与加固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标准修订背景 鉴定加固标准的沿革 原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次修订的重大调整内容 本次修订的其他主要内容 抗震鉴定加固的基本要求 若干条文的补充说明 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与加固,一、标准修订背景 1. 标准实施已十多年,期间一些
2、相关标准已进行了修订 2. 汶川地震后,地震灾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房屋抗震鉴定工作,依据什么标准进行鉴定成为当务之急 3. 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启动,现有中小学校舍如何鉴定 4. 标准应体现近年来出现的新的成熟的技术与方法 5. 原标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二、标准修订过程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 1. 2008年7月9日,成立编制组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 2. 2009年3月初,形成标准初稿 3. 2009年3月24日,召开编制组第二次工作会议 4. 2009年4月,形成鉴定标准征求意见稿 5. 2009年5月19日,召开鉴定标准送审稿审查会 6. 2009年5月22日,形成鉴定标准报批稿 7.
3、2009年6月5日,09版鉴定标准批准 8. 2009年7月1日,09版鉴定标准实施,建筑抗震加固规程JGJ116 1. 2008年7月9日,成立编制组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 2. 2009年3月初,形成标准初稿 3. 2009年3月24日,召开编制组第二次工作会议 4. 2009年5月,形成加固规程征求意见稿 5. 2009年6月12日,召开加固规程送审稿审查会 6. 2009年6月14日,形成加固规程报批稿 7. 2009年6月18日,09版加固规程批准 8. 2009年8月1日,09版加固规程实施,三、我国鉴定加固标准的沿革 1. 试点起步阶段(19661976) 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草案稿
4、),1964 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试行)TJ1174,2. 蓬勃开展阶段(19761989) 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TJ23-77) 工业抗震加固参考图集(GC-01) 民用建筑抗震加固参考图集(GC-02) 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4、78,3.综合发展阶段(1989 2009)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98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 GB500112001,四、原标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问题之一:标准的适用性 GB5002395的适用范围:适用于89规范以前的房屋 当设防烈度不提高时,已按77鉴定标准加固或按
5、78抗震设计规范设计的建筑,可不再进行抗震鉴定。(95标准条文说明) 按89规范设计建造的房屋如何鉴定? 怎么办?必须在标准中引入89规范的相关内容 如何引入?是本次标准修订需重点解决的问题,2. 问题之二:现有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 GB5002395的设防目标: 在遭遇到相当于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一般不致倒塌伤人或砸坏重要生产设备,经修理后仍可继续使用。(95标准正文)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的设防目标,保持与77鉴定标准基本一致,比抗震设计规范对新建工程规定的设防标准低。(95标准条文说明) 大震性能?如何在标准中体现三水准设防目标? 3. 问题之三:重点设防类的设防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五、
6、标准修订中的重大调整 1. 引入后续使用年限的概念 后续使用年限的定义(2.1.2) 后续使用年限的确定方法(1.0.4) 后续使用年限划分的目的(1.0.5) 明确后续使用年限的重要性(设防目标、鉴定方法、鉴定结论),鉴定报告:对符合鉴定要求的建筑需说明其后续使用年 限(3.0.1) 加固设计:应注明后续使用年限,2. 不同后续使用年限建筑的抗震鉴定方法(1.0.5) 30年:A类建筑抗震鉴定(基本沿用95标准方法) 40年:B类建筑抗震鉴定(相当于89设计规范方法) 50年:C类建筑抗震鉴定(现行设计规范方法) 注意:标准中给出的是最低后续使用年限,有条件时宜选择更长的后续使用年限,不得随
7、意减少后续使用年限,3. 不同后续使用年限建筑的抗震设防目标(1.0.1) 后续使用年限50年的现有建筑,具有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相同的设防目标;后续使用年限少于50年的现有建筑,在遭遇同样的地震影响时,其损坏程度略大于按后续使用年限50年的建筑。 几点说明: 现有建筑同样要保证大震不倒,但小震可能会有轻度损坏,中震可能损坏较为严重。 上述设防目标是在后续使用年限内具有相同概率保证前提条件下得到的,因此从概率意义上现有建筑与新建工程的设防目标一致。,现有建筑抗震鉴定的设防目标方案: 符合本标准要求的现有建筑,在预期的后续使用年限内具有相应的抗震设防目标:对于后续使用年限
8、50年的现有建筑,具有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相同的设防目标;后续使用年限少于50年的现有建筑,在遭遇同样的地震影响时,其损坏程度略大于按后续50年鉴定的建筑。,4. 提高重点设防类建筑的鉴定要求 乙类建筑,68度应按比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核查其抗震措施,9度时应适当提高要求;抗震验算应按不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采用。(1.0.3) I类场地上的乙类建筑,其构造措施的鉴定要求不降低。(3.0.6) 乙类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和高度控制。(5.2.1、5.3.1及表注) A类砌体房屋中属重点设防类的,在第一级鉴定中增加了对构造柱设置的鉴定内容(5.2.4),不符合要求时
9、需对综合抗震能力予以折减(5.2.14)。,构造柱的设置:按提高一度的要求检查,横墙较少的教学楼还要按 增加一层的要求检查,其中外廊或单面走廊的按再增加一层的要求 检查。(5.2.4、5.3.5) 不允许独立砖柱支承大梁,跨度较大的乙类砌体房屋宜采用现浇或 装配整体式楼屋盖。(5.2.2、5.3.3) 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6.2.1、6.3.2) 框架结构增加了强柱弱梁验算要求。(6.2.1、6.3.2) A类框架结构增加了6度区的配筋构造鉴定要求。(6.2.3) B类框架要求进行变形验算。(6.3.10) 乙类建筑不允许采用内框架或底层框架结构。(7.1.1),六、其他主要修订内容 1.
10、 鉴定标准各类结构均增加了B类建筑的鉴定方法。 2.加固规程各类结构相应增加了B类建筑的加固方法 3. 地震作用计算考虑了场地处于不利地段地震影响增大的后果。 鉴定标准(4.1.3、5.2.13、5.3.12、6.2.14、6.3.11) 加固规程(3.0.3) 4. 增加了7度(0.15g)、8度(0.30g)地区的鉴定内容 鉴定标准(3.0.6、4.2.9、5.2.9、5.2.13、5.3.18、6.2.4、 7.2.6、7.2.9、7.2.10),5.底层框架房屋的鉴定要求加严(7.2.2、7.3.2) 底层与过渡层的刚度比、底层柱轴压比、过渡层的材料强度 6. 加固规程增加了一些加固技
11、术内容 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5.3.4、5.3.5、5.3.6) (6.3.12、6.3.13、6.3.14) 粘贴钢板加固(6.3.10) 粘贴碳纤维布加固(6.3.11) 消能减震加固技术进行了原则性规定(6.3.16) 增设支撑加固(6.3.15) 楼盖现浇层加固(7.3.3、7.3.4),现有建筑抗震鉴定的基本要求,1.抗震鉴定的基本程序,2.现有建筑的分级鉴定方法 第一级鉴定:宏观控制与构造鉴定 第二级鉴定:抗震验算+构造影响综合抗震能力评价 综合抗震能力承载能力+变形能力(抗震概念鉴定) 承载能力较高时,可适当放宽构造措施(鉴定用) 构造措施较好时,适当降低承载力要求(鉴定
12、用) 构造措施不足时,可提高承载能力弥补(加固用),2.现有建筑的分级鉴定方法(续) A、B类建筑分级鉴定方法的异同 A类建筑:逐级鉴定、综合评定。第一级鉴定通过时, 可不进行第二级鉴定评定为满足鉴定要求。 B类建筑:并行鉴定、综合评定。需进行两级鉴定后, 进行综合评定。 注意:B类建筑中,当主要抗侧力构件承载力不低于规 定值的95%、次要抗侧力构件承载力不低于规定值的90%时,可不进行加固。,3.第一级抗震鉴定(区别对待原则) 烈度的高低(不同烈度区检查的内容不同) 砌体结构:层数、高度、抗震墙间距、材料强度、 易损易倒构件、墙体布置、整体性连接 钢砼结构:易损易倒构件、节点连接、框架跨数、
13、 构件配筋、材料强度、规则性、轴压比 设防类别的不同(对抗震措施的要求不同) 后续使用年限的不同 构造措施不同、检查内容不同(如构造柱设置),3.区别对待原则(续) 结构类型的不同(检查重点、内容与要求不同) 重点部位与一般部位的区别 鉴定时只需对重要部位、关键部位进行仔细检查 整体影响与局部影响的区别 即第一级鉴定中的整体影响系数、局部影响系数 场地、地基基础和周围环境影响 I类场地、全地下室结构降低鉴定要求 复杂场地、密集建筑(含防震缝)提高鉴定要求,4.第二级鉴定(综合抗震能力评定) 综合抗震能力:整个结构综合考虑构造和承载力等因素具 有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Rc(2.1.5、3.0.5)
14、SRc /Ra Rc=12R 1:构造的整体影响系数,如圈梁、构造柱、梁柱节点 等整体连接构造。 2:构造的局部影响系数,如局部尺寸、楼梯间等,4.第二级鉴定(续) Ra:抗震鉴定的承载力调整系数,反映了不同后续使用 年限要求的不同。 B类建筑:取现行规范值,考虑到与现行规范地震作用及 效应的差异,相当于取后续使用年限40年。 A类建筑:取现行规范值的0.85倍,地震作用计算按B类建筑方法,相当于地震影响系数取0.850.88 0.75,即取后续使用年限30年。,4.第二级鉴定(续) 抗震承载力计算的简化方法(面积率方法) c=12 (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A/(Ab0) (面积率简化计算方
15、法) 烈度影响系数 A类:79度取1.0、1.5、2.5 B类:79度取1.0、2.0、4.0 A类建筑推荐使用简化方法、B类建筑推荐使用规范方法,4.第二级鉴定(续) 抗震承载力计算的简化方法(屈服强度系数法) c=12y (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yVy/Ve (面积率简化计算方法) Vy楼层现有受剪承载力,按标准值、实际配筋计算 Ve楼层小震弹性地震剪力标准值,按底部剪力法计算,5.抗震鉴定的结论 满足抗震鉴定要求:应注明后续使用年限 维修:少量次要构件不满足要求,结合维修处理。 加固:不满足鉴定要求,从政治、经济、技术的角度,通 过加固能达到鉴定要求,按加固规程加固。 (建议鉴定报告中
16、给出加固方案) 改变用途:不满足鉴定要求,但可通过改变用途降低设防 类别,使其通过加固或不加固达到新的鉴定要求。 更新:结合规划拆除,短期使用的需采取应急措施。,现有建筑抗震加固的基本要求,1.规程适用的对象 经抗震鉴定评定为需要加固的现有建筑。 先鉴定后加固原则(加固图中也应体现) 以抗震鉴定结论为加固目标 (不低于抗震鉴定的目标、通过加固可进一步提高) 适用于现有建筑,不包括危楼和烂尾楼,2.抗震加固的基本流程框图,3.抗震加固的概念设计 提高综合抗震能力的原则(承载力、整体性) 针对原结构存在的缺陷,找出使结构达到设防目标的关 键,尽可能消除原结构不规则、不合理、薄弱层等不利 因素。 不同于工程事故处理,强调整体加固,避免构件加固。 结合使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