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45 女 真 董 鄂 氏 探 源 张 其 卓 看过电视剧 《少年天子》 的观众都会对 剧中那位天生丽质、 见识超拔、 招惹得一朝 天子清顺治帝福临为之倾倒,从而谱写出 帝妃之恋千古绝唱的董鄂妃,留下深刻印 象 董鄂为满洲姓氏,因其落居浑江支流 大雅河上游冬古河而以地为氏董鄂落居 时满族尚未形成,因而董鄂亦可称为女真 姓氏董鄂氏在浑江支流六道河、 大雅河、 小雅河一带即今桓仁、 宽甸地域生息繁衍, 为满洲崛起、 清朝兴盛做出过重要贡献, 涌 现出包括董鄂妃在内的诸多名垂青史的人 物 追溯董鄂氏的由来, 异常曲折复杂, 其 源头可以从距今八百多年前说起 1、 先祖本姓赵 也许你会惊异,女真董鄂氏之先祖竟 是汉人,是河北涿县赵氏匡胤所建立的北 宋王朝皇室族人的后裔时当中国十二世 纪初叶,女真族完颜氏在北方建立大金政 权, 定都会宁府 (今黑龙江省阿城南 ) 1126 年金太祖完颜晟攻下宋之都城汴京(今开 封) , 次年押解被俘的宋徽宗、 宋钦宗及皇 室成员等三千余人北归,到黑龙江东部金 之五国城、 旧称 “三姓” 、 1906 年改为依兰 镇的地方落居 关于这一段历史, 在董鄂部 第七世部长何和礼四胞叔兑齐巴颜的第九 代孙席长庚 (1930 年生 ) 所著族史资料 《成 全自述》 (成全为席长庚族伯 ) 中有明确记 载: 迨金兵侵宋俘虏徽钦起,宋室越王族 属随之, 金主命居东边, 及元灭金, 此一族 人以久处变为土著②。
成全是越王的后裔,越王为徽宗三弟 赵偲, 上文中的金主当为金太祖完颜晟, 东 边, 虽然没有说出具体地点, 依兰正是在黑 龙江省东部, 也在金之都城会宁府之东北 这就是说 1127 年赵氏越王族属跟随徽钦 二帝到北方后, 居住在依兰一带, 到了元灭 金即 1234 年历一 O七年时间,经几代人 生活在女真人中间, 因 “久处” 由汉人变为 土著女真人了 46 2、 赵改觉罗 乾隆五十八年乾隆特谕铁保为《八旗 通志》 总裁, 关于铁保 《清史稿 · 铁保传》 记 为:“栋鄂氏, 满洲正黄旗人, 先世姓觉罗, 称为赵宋之裔, 后改今姓 这段记载不但 证实董鄂为赵宋之裔,还点明了由赵宋而 觉罗的演变 原来在赵氏生活的依兰一带,主要有 元代所设合兰府水达达路所属胡里改万户 所辖女真胡里改部和斡朵里万户府所辖女 真斡朵里部, 两部中有多个汉字姓, 其中以 佟 (童 ) 为主要之姓据考证辽代的加古氏 到了金、 元两代称夹古氏, 明代谐音为夹温 氏, 自明末又谐音演变为觉罗氏③《李朝实 录》 称努尔哈赤的六世祖 “建州卫指挥使童 猛哥帖木儿” ,《明实录》 记 “建州卫女真指 挥佟观音奴” 都为佟姓 (觉罗 ) 的实例。
既然女真胡里改部和斡朵里部主要由 佟姓组成,那么同在依兰生活已经成为土 著的赵氏, 跟随女真姓氏亦成必然 其原因 最大可能是势单力孤, 为了抵御外界侵袭, 增强生存力量, 带着木主 (祖先神位) 通过 宰牛祭天仪式改入他姓赐姓和通婚也是 改姓的原因, 董鄂氏是上述哪种原因改姓, 尚属存疑 3、 落居董鄂 铁保其先世由姓觉罗后改董鄂,其原 因在于迁移到婆猪江 (浑江, 亦称佟佳江) 流域大雅河上游冬古河 (今黛龙江 ) 一带居 住 冬古谐音董鄂, 以地为氏 但其迁移过 程相当曲折, 为能说清这个问题, 有必要简 要交待建州女真 “四卫” 的设置 元末明初,胡里改部和斡朵里部向南 迁徙到图们江一带明廷对少数民族实行 招抚政策, 永乐元年 (1403 ) 胡里改部率先 入贡, 明以建州为卫名, 任命阿哈出为建州 卫指挥使 永乐三年, 胡里改部的把儿逊归 附, 明置毛怜卫, 以把儿逊为指挥使永乐 四年斡朵里部猛哥帖木儿接受招抚,被任 命为建州卫指挥使, 建州卫成为一卫二部 永乐十年 (1412 ) 从建州卫中将猛哥帖木儿 所率斡朵里部分出, 置建州左卫 正统七年 (1442 ) 为解决建州左卫首领印相争, 从左 卫分出建州右卫,左右卫由猛哥帖木儿之 子董山及弟凡察分掌卫印。
从上述建州 4 卫的设置始末,可知 4 卫同属建州女真一源,而赵氏族人落居冬 古河就是与建州左卫,建州卫及毛怜卫授 命护行左卫迁移有直接关系 建州左卫置卫时治所设在今图们江南 岸朝鲜会宁城, 由于宣德八年 (1433 ) 猛哥 帖木儿及其长子被杀, 正统四年 (1439 ) 在 凡察带领下,迁至朝鲜镜城,其后计议回 归, 投奔李满住 (阿哈出之孙 ) , 明廷表示支 持,并令朝鲜国王派人将凡察所率五百余 家等送至毛怜卫处,由毛怜卫护送使其与 李满住完聚 建州卫设卫时, 卫址在珲春石塔城, 由 于鞑靼 (蒙古) 军入侵, 李满住蒙圣旨率管 下搬迁到婆猪江, 后因强邻朝鲜侵犯, 经明 廷允许于正统三年迁至苏子河烟突山下 (今新宾永陵乡一带 ) 毛怜卫设卫时, 卫址在图们江口, 其部 族一直在图们江中下游活动明廷所以把 迎护建州左卫回归的任务指令给毛怜卫, 就是因为凡察等从朝鲜镜城回归,从东向 西行,跨越朝鲜半岛东北部到达大明边境 最接近的地方当为毛怜卫生活的图们江流 域毛怜卫前往迎护的地点最大可能是朝 鲜会宁, 然后经由和龙、 安图、 抚松、 临江、 八旗风 · 女真董鄂氏探源 · 张其卓 通化, 达到烟囱山下, 因为这是一条建州卫 通往毛怜卫的通道。
凡察等率队在毛怜卫迎护下回归祖 国, 来到烟囱山下与李满住同住, 建州卫骤 然间增加人口, 粮食匮乏, 明英宗令辽东总 兵曹义将人口疏散, 安置在东至三土河 (吉 林省辉发河支流三统河 ) 、 南至婆猪江西冬 古河地域, 发粟赈济, 苏子河正置两河间, 所以凡察仍依李满住而居,其中赵氏族人 落居冬古河畔 4、 毛怜之裔 按上文所述,赵氏族人当为左卫成员 回归而落居 (也有认为属建州卫) , 其实不 然 著名史学家孟森在其所著 《建州卫地址 变迁考》 中称董鄂氏为 “毛怜卫之裔耳” 此 说在有关史籍中也能找到相应依据: 其一,《啸亭杂录》卷二记载:“高皇初 起兵时, 满洲军士尚寡, 时董鄂温顺公讳何 和礼者,为浑春部长,兵马精壮,雄长一 方 何和礼为董鄂部第 7 世部长, 此处将 其称为 “浑春部长” , 显然所冠浑春为何和 礼祖籍 (浑春即珲春 ) 其二,《清史稿》 卷 225 记载何和礼 “其 先自瓦尔喀迁于董鄂” 瓦尔喀为满语, 是 珲春附近的古代地名此话之意显然是说 瓦尔喀是何和礼的祖籍 为纪念祖居地、 何 和礼曾祖满通阿从栋鄂河迁到六道河子, 将所建新寨命名为瓦尔喀什(今桓仁华来 镇洼子沟) ④, 此事更进一步敲定了瓦尔喀 在赵氏迁移史上的定位意义。
祖居地是卫属的最有力证明,假如董 鄂属于左卫, 无疑从境城迁来, 属于建州卫 则从苏子河迁来, 然而都不是 那么属于毛 怜卫的董鄂是怎样来到辽东的呢?由于没 有直接的史料记载, 难免引起史界困惑 笔 者终于从《李朝实录》世宗庄宪大王实录 (明正统六年, 1441 年三月丙寅 ) 咸吉都观 察使韩确腾写的驰报看出端倪驰报是明 英宗谕毛怜卫指挥使加哈儿秃等 7 名官员 的: 比者尔等赉刺前往朝鲜地方搬移都督 凡察等家小并其部属回还,及中途遇野人 军马, 又能宣布朝廷威德, 使其不被侵犯, 足见尔等忠能今特降恩命,升授尔等职 事, 仍于本卫管属军民…… 这份敕谕不但证明毛怜卫受朝廷派 遣, 圆满完成迎护左卫的任务 也是护行的 7 名官员受到表彰和升迁后,没有留在辽 东, 仍回本卫管属军民的依据16世纪末, 《建州纪程图记》记毛怜卫的位置在朝鲜 “咸镜北道越边云” 越边,指边境的另一 面, 即中国图们江流域珲春一带, 这说明毛 怜卫的卫址的确没有变动但勅谕中对参 与护行的一般军民都没有提及,因为凡察 是率 500余家长途跋涉、 扶老携幼、 行程安 全无法预测的情况下回归的,护行的就不 可能仅有加哈儿秃等 7 名官员,也一定有 卫属的白身人,这就是我们有理由认为毛 怜中的无官职的少数人因护行或出于志愿 搬迁留在辽东而没有返回原住地图们江的 依据。
从董鄂先祖为赵宋这一历史源流推 测, 南迁当是其氏族的世代愿望, 辽东虽然 距中原还很遥远,但毕竟比图们江又接近 了一步 5、 以地为氏 始于雍正十三年 (1735 ) 编纂的 《八旗 氏族通谱》 记 “董鄂, 本系地名, 因以为姓 其氏族世居董鄂地方 全书全部用 “董” 字, 而后于 《通谱》 编纂的 《钦定八旗通志》 全书均为 “栋” 字, 这说明在乾隆和此后的 47 ● 张其卓 · 女真董鄂氏探源 · 八旗风 48 ● 八旗风 · 女真董鄂氏探源 · 张其卓 嘉庆年间, 董、 栋都在通用当董 (栋 ) 鄂氏 受汉文化影响为姓时, 所用则为 “董” 字了 这可以民族语文及民族史学家金启孮先生 1946- 1948 年对北京城区满族姓氏调查所 著 《北京城区的满族》 为证:“董鄂地名, 取 董字为姓, 一般改董姓, 少数改赵姓, 赵因 系赵宋之后此著即论证了董鄂原于地 名, 由满洲冠汉姓取董与赵的原因 董鄂氏落居冬古河畔,“别为一部”⑤, 独立发展, 休养生息, 人丁兴旺, 逐渐成为 大户望族, 自然成为周围村寨的核心, 一些 氏族归投其麾下,于是以董鄂氏为核心建 立起军事集团联盟,以维护地方安全和共 同利益, 推举董鄂氏任联盟酋长, 以董鄂为 部名, 董鄂部就这样形成了。
此时当为十六 世纪七八十年代,与建州女真五部之一苏 子河部形成时间相仿佛此时也是董鄂部 最鼎盛的时期,其第五世部长王兀堂是管 辖自清河以南至鸭绿江边广阔地域的建州 女真大酋, 1580 年联合建州女真各部族, 领导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武装斗争, 据考证, 其指挥中心 (居寨 ) 就设在今宽甸满族自治 县青山沟乡青顶子山上王兀堂是努尔哈 赤登上历史舞台前最有影响、最有分量的 女真首领 第 7世部长何和礼于 1588年接 受女真整合,带领以董鄂部为主体的建州 女真部族, 团结在努尔哈赤旗帜下, 成为满 族共同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何和礼是后 金重臣, 开国元勋因篇幅所限, 董鄂氏业 绩及人物无法再一一列举,清史中有翔实 记载 〔注释〕 ①本文以拙作 《丹东满族史略》 (2006年吉林 大学出版社 ) 相关部分为基础, 经修改、 补充完成 ②引自关惠喜 《浅议栋鄂氏族的姓氏演变》 ③刘庆华 《满族姓氏录》 ④ 《桓仁建州女真志》 ⑤ 《清史稿》 卷 225 〔责任编辑丛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