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常用实验室检查(尿、肾)讲义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002307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常用实验室检查(尿、肾)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第四章 常用实验室检查(尿、肾)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第四章 常用实验室检查(尿、肾)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第四章 常用实验室检查(尿、肾)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第四章 常用实验室检查(尿、肾)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 常用实验室检查(尿、肾)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常用实验室检查(尿、肾)讲义(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尿液和肾功能检查,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检验科 李 小 民 主任,第一节 尿液检查 一、标本的收集与保存 (一)尿液标本的种类 1. 随机尿 门诊患者适用。影响因素多 2. 晨尿 有形成分较稳定,也可避免饮食干扰,适用于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尿液检查及早孕试验等。,3. 餐后尿 通常在午餐后2h收集尿液,对病理性蛋白尿、尿胆原和尿糖的检出更为敏感。 4. 定时尿 主要用于尿中化学成分的定量和有形成分、尿量、尿比重的观察。 5. 清洁中段尿、导尿、耻骨上膀胱穿刺尿等,用于细菌培养。,(二)尿标本的保存 尿标本应及时送检。检验要求于采集后的2小时内完成。如需保存,可加适量防腐剂以延迟标本内

2、容物的分解。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 40%甲醛 对镜检物质如细胞、管型等可起固定形态作用,但因含有还原性醛基,不适用于尿糖等化学成分的检查,一般用量为0.5ml/100ml尿。,2. 甲苯或二甲苯 用于尿糖、尿蛋白、丙酮、乙酰乙酸的防腐,它可在尿液表面形成一薄膜层,阻止标本与空气接触。,二、尿液常规检查 (一)一般性状检查 1. 尿量 (1)参考值 成人为10002000ml/24h,(2)临床意义 1)尿量增多 24小时尿量超出2500 ml称为多尿。见于:大量饮水、输液、应用利尿剂等所致的暂时性多尿;垂体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或肾小管对ADH反应性减低所致多尿且尿液呈低比重(一般均

3、1.010);糖尿病尿糖过多引起的溶质性利尿,尿量增多,尿比重增高。,2)尿量减少 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少于17ml称为少尿; 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或12h内完全无尿, 称为无尿。见于:肾前性少尿:各种原因所致休克、心衰、失水等;肾性少尿:各种肾实质性病变;肾后性少尿:各种原因所致尿路梗阻。,2. 尿液颜色和性状 (1)参考值 正常新鲜尿色多呈淡黄色,清澈透明。但可受食物成分、尿色素或药物等影响。,(2)临床意义 1)血尿 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称血尿。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而离心沉淀后进行镜检时每高倍视野平均3个以上红细胞则称为镜下血尿。每升尿内含血量超过1 ml即可出

4、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血尿见于肾结核、肾肿瘤、肾或泌尿道结石、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亦可见于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2)血红蛋白尿 血管内溶血时,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量增多,从肾小球滤出,形成血红蛋白尿,呈浓茶色或酱油色尿。可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蚕豆病、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肾梗死、肾实质区域溶血等。血红蛋白尿镜检时不见红细胞,但隐血试验阳性。,3)胆红素尿 呈深黄、褐色,振荡后有黄色泡沫,于空气中久置后胆红素可氧化为胆绿素,呈棕绿色,常见于阻塞性黄疸或肝细胞性黄疸。 4)乳糜尿 因从肠道吸收的乳糜液逆流入尿中所致,呈不同程度的乳白色,丝虫病、肿瘤、腹部创

5、伤等所致淋巴回流受阻时可出现。,5)脓尿或菌尿 因尿中含大量脓细胞或细菌等所致,呈不同程度黄白色混浊状。脓尿放置后可见脓丝或有白色絮状沉淀,菌尿则呈云雾状,静置后不下沉。见于泌尿系感染,如急性肾盂肾炎、膀胱尿道炎、肾多发性脓肿等。,3. 气味 (1)参考值 正常尿液为挥发性芳香味,可受食物、饮料等影响,久置后有氨臭味。 (2)临床意义 新鲜尿即有氨臭味 膀胱炎或尿潴留; 蒜臭味 有机磷农药中毒; 烂苹果味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鼠臭味 苯丙酮酸尿。,4. 尿比密( specific gravity, SG )是指在4时,同体积尿与纯水的重量比,又称尿比重。 (1)参考值 1.0031.030,晨

6、尿最高,正常成人随机尿比重 1.0151.025。,(2)临床意义 1)尿比密增高 见于高热、脱水、出汗过多、周围循环衰竭等致血容量不足的肾前性少尿;尿量多而比密高见于糖尿病。 2)尿比密减低 见于急性肾衰竭少尿期及多尿期、尿崩症等,慢性肾功能不全时呈固定低比密尿。,(二)尿液化学检查 1. 酸碱度(PH) 参考值 新鲜尿pH多在6.06.5。肉食为主者尿液偏酸,素食者尿液则偏碱。久置的尿可变碱性。,(2)临床意义 1)病理性酸性尿 见于酸中毒、高热、脱水、痛风;服用氯化铵、维生素C等。 2)病理性碱性尿 见于碱中毒、尿潴留;应用噻嗪类或碳酸氢钠等药物;肾小管性酸中毒。,2. 亚硝酸盐(NIT

7、 ) (1)参考值 阴性。 (2)临床意义 筛选尿路感染,正常人尿液中存在适量硝酸盐,当尿液中有能产生硝酸盐还原酶的细菌生长时,可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出现阳性结果。,3. 葡萄糖( GLU ) (1)参考值 定性试验为阴性。 (2)临床意义 尿中含糖量增高,定性试验阳性,称为糖尿。生理性糖尿见于食糖过多、精神紧张、妊娠等;病理性糖尿见于糖尿病、暂时性糖尿(如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等)、肾性糖尿等。肾性糖尿是指由于肾糖阈降低而出现的血糖正常性糖尿,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病人。,4. 蛋白质( PRO ) (1)参考值 定性:阴性;定量:150mg/24h (2)临床意义 1)生理性蛋白尿

8、又称功能性蛋白尿,见于高蛋白饮食、妊娠、剧烈运动、长期直立体位、精神紧张等,多为暂时性,定性一般不超过“+”,定量多为轻度增高。,2)病理性蛋白尿 多呈持续性,包括:肾小球性蛋白尿: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管性蛋白尿:见于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等;混合性蛋白尿:见于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疾病,如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溢出性蛋白尿:见于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凝-溶蛋白尿(本周蛋白尿)。,5. 酮体( KET ) 包括丙酮、乙酰乙酸及-羟丁酸,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 (1)参考值 定性:阴性 (2)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糖尿病酮症、饥饿、反复呕吐、发热、甲

9、状腺功能亢进症、尿毒症等。,6. 尿胆原( URO) (1)参考值 定性:阴性或弱阳性 (2)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肝实质性病变、溶血性黄疸、肠梗阻、顽固性便秘等;减少见于胆道梗阻等。 7. 尿胆红素( BIL ) (1)参考值 定性:阴性 (2)临床意义 肝实质性损害、阻塞性黄疸时均可出现阳性;溶血性黄疸时为阴性。,8. 隐血( BLD ) (1)参考值 阴性 (2)临床意义 尿中有少量红细胞(13个/HP),就可显示阳性,可作为颜色尿的鉴别依据。但尿中出现强氧化剂时可能呈假阳性。肌红蛋白也会呈现阳性反应。高浓度VitC可呈假阴性。,9. 白细胞(LEU ) 此法是应用白细胞的中性粒细胞含有酯酶

10、而设计,酯酶的催化反应使特制的化学色原发色从而做半定量检查。 (1)参考值 阴性。 (2)临床意义 肾盂肾炎、尿路感染时增加。,(三)尿沉渣显微镜检查,1. 红细胞( RBC ) (1)参考值 正常人 0偶见/HP;平均3个/HP,为镜下血尿。 (2)临床意义 尿中出现红细胞多属于病理现象。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结石、泌尿系统肿瘤、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肾结核或血友病等。,2. 白细胞( WBC ) (1)参考值 正常人尿沉渣镜检白细胞不超过5个/HP (2)临床意义 尿液中有大量白细胞多为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炎或尿道炎等。,3. 上皮细胞 (1)参考值

11、 正常尿液中可见少量移行上皮细胞、扁平上皮细胞。 (2)临床意义 明显的上皮细胞增多时,表示该部位的组织有病理改变,如小圆上皮细胞表示肾小管病变,尾形上皮细胞多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鳞状上皮细胞伴白细胞提示泌尿系感染。,4. 管型( casts ) 是尿中的蛋白质、细胞等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圆柱体。 (1)参考值 正常尿液中无管型或偶见少许透明管型。 (2)临床意义 1)透明管型 正常成人尿液中偶见,持续性多量存在时,表示肾脏有疾患。 2)颗粒管型 提示肾实质病变,如见于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尿中。,3)细胞管型 肾上皮细胞管型:可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移植后排斥反应、毒

12、素反应、高热、重金属中毒等; 红细胞管型:表示肾内出血,见于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等; 白细胞管型:常提示肾实质有活动性感染,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4)蜡样管型 表示肾小管有严重损害,多见于慢性肾炎晚期、慢性肾衰竭等。 5)脂肪管型 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晚期,为预后不良之征。,5、结晶,1.盐类结晶 草酸盐结晶 尿酸盐结晶 磷酸盐结晶,(2)临床意义 一般无临床意义。若经常出现于新鲜尿中并伴较多红细胞时,应怀疑尿路结石。在急性肝坏死患者的尿液中,可出现亮氨酸和酪氨酸结晶。,6.尿液微量白蛋白测定,1982年Viberti在研究糖尿病性肾病时,首先提出了微

13、量白蛋白尿的概念。 临床意义 微量白蛋白常可见于糖尿病性肾病、高血压、妊娠子痫前期等,也可在隐匿肾炎及肾炎恢复期尿中出现。是比较敏感的早期发现肾损伤的指标。,第二节 常用肾功能检查 一、肾小球滤过功能 (一)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Ccr) 1. 原理 正常血浆中肌酐可分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内源性肌酐是肌酸代谢产物,其血浓度比较恒定。在一般情况下,肌酐由肾小球滤出后,肾小管不吸收,也很少分泌。因此,它的清除率相当于肾小球的滤过率。,2. 参考值 80120ml/min1.73m2,40岁后,每10年,清除率可减少6.5 ml/min。 Ccr计算方法:按Ccr公式计算出每分钟肌酐清除率(ml/mi

14、n)。,(Ccr),尿肌酐浓度(mmol/L),血浆肌酐浓度(Pcr),每分钟尿量(ml/min),1.73m2/受检者体表面积,4. 临床意义 (1)较早判断肾小球损害:成人内生肌酐清除率50 ml/min,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已有损害,往往出现在血尿素氮、肌酐升高前,故是较早反映肾小管滤过功能的指标。 (2)对肾功能的初步估价:轻度损害内生肌酐清除率在8051 ml/min;中度损害在5020 ml/min;重度损害在1910 ml/min;低于10 ml/min为终末期肾功能不全。,(3)指导治疗护理: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3040 ml/min,应限制蛋白质摄入;小于10 ml/min应进行

15、人工透析治疗;凡由肾代谢或从肾脏排出的药物均应根据肌酐清除率降低程度调节药物剂量和决定用药时间。 (4)动态观察肾移植术是否成功:移植术后内生肌酐清除率应回升;若回升后又下降,提示可能有急性排异反应。,(二)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测定 1. 原理 尿素氮( BUN )和肌酐( Cr )均为蛋白质代谢产物,大部分由肾脏排出。当肾实质受损,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血液中的尿素氮和肌酐因不能从尿中排出而显著上升,本项测定有助于了解肾小球滤过功能。,2. 参考值 血清尿素氮测定:成人3.2 7.1mmol/L,婴儿、儿童1.86.5 mmol/L。血清肌酐男性53106mol/L ( 0.61.2mg ),女性4

16、497mol/L(0.5 1.1mg )。,4. 临床意义 (1)血尿素氮增高见于:肾前性,如上消化道大出血、休克、严重脱水等;肾性,如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及肾动脉硬化症晚期等),只有在有效肾单位受损50%以上时,血尿素氮才升高,对病情判断及预后估计有重要意义;肾后性,如尿路梗阻。,(2)血肌酐增高见于: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肾实质严重损害时,若明显增高,提示预后差;若Cr和BUN同时增高,表示肾功能损害严重;若Cr正常,仅有BUN升高,则多为肾外因素所致,如消化道出血和高蛋白饮食等。,(三)血清尿酸测定 1. 原理 尿酸( UA )为核蛋白和核酸中嘌呤的代谢产物,来自体内和食物中嘌呤的分解代谢,大部分经肾脏排泄,其血浓度受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影响。 2. 参考值 男性268488 mmol/L,女性178387 mmol/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