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社会支持的平衡性及其在社会关系与支持类型上的差异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0699532 上传时间:2017-10-10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生社会支持的平衡性及其在社会关系与支持类型上的差异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职生社会支持的平衡性及其在社会关系与支持类型上的差异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职生社会支持的平衡性及其在社会关系与支持类型上的差异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职生社会支持的平衡性及其在社会关系与支持类型上的差异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职生社会支持的平衡性及其在社会关系与支持类型上的差异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职生社会支持的平衡性及其在社会关系与支持类型上的差异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生社会支持的平衡性及其在社会关系与支持类型上的差异研究(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职教育信息 总第 10 期 2012 年 12 月 06日0高职教育信息 总第 10 期 2012 年 12 月 06日1目录* 探索与实践 .2高职生社会支持的平衡性及其在社会关系与支持类型上的差异研究 .2* 教学研究 .7职业能力结构化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7* 学校管理 .10企业参与“双师型 ”教师培养的调研报告 以苏州地区为例 .10* 招生就业 .13对高职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的思考 .13* 高职要闻 .15植根于地方产业的高职院校 .15教育部:每 500 名毕业生须配一名“就业导师” .18【视频】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试行)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18教育部

2、关于做好 2013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18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发布 .21* 索引 .22高职教育信息 总第 10 期 2012 年 12 月 06日2* 探索与实践高职生社会支持的平衡性及其在社会关系与支持类型上的差异研究刘甜芳;杨莉萍【摘要】以 280 名高职生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高职生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结果发现,高职生在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之间表现为失衡关系且提供支持大于获得支持;二者的平衡性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和支持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社会关系和支持类型是平衡性的相关影响因素;恩惠感和欠负感是获得支持作用于提供支持的

3、影响因素,而代价损耗是提供支持作用于获得支持的影响因素。因此,要根据高职生社会支持的特点以及他们的需要为该群体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关键词】高职生;社会支持;获得支持;提供支持;平衡性【作者简介】刘甜芳(1985- ) ,女,江西于都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心理研究;杨莉萍(1965- ) ,女,湖北宜昌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心理研究。【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BBA070013) ,主持人:杨莉萍。【原文出处】职业技术教育 2012 年第 19 期(总第 689 期)1、引言社会支持是指社会

4、网络成员之间进行的支持性活动,人们可从其所属的社会网络中获取所需的支持,同时也为其他成员提供支持,社会支持包括获得支持和提供支持两方面 1。社会交换理论认为,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须保持等价平衡,因为二者的不平衡有巨大的消极作用,如损害人们的自尊,或导致人们不能合理地利用社会支持,等等 2。前期的质性研究发现,高职生社会支持的典型特点是平衡性,即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在质或量上保持等价。有研究指出,由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具有暂时性,而熟人间的关系具有稳定性,能保证下次进行支持性活动的可能,因而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在熟人关系中的平衡不同于陌生人关系中的平衡 3。Wellman 的研究发现,获得工具支持(财力

5、帮助、物质资源等)往往会使人们体验到消极的欠负感,迫使人们立即采取行动来维持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的平衡;此外,相比工具支持和陪伴支持(与他人共度时光、消遣、娱乐) ,人们则更看重情感支持(表达共情、关心和爱意) 4。可见,不同的社会关系和支持类型对社会支持的平衡性有不同影响。前期的质性研究发现,高职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家庭、同伴和老师。本研究主要探讨社会支持的平衡性在高职生家庭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中以及在工具支持、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上是否存在差异,以期证明社会关系和支持类型是社会支持平衡性的相关影响因素。恩惠感和欠负感是人们对获得支持产生的两种情感体验。恩惠感是指受惠者在意识到施惠者的支持

6、行为具有的价值或意义时体验到的感激之情,双方较关注对方的福祉而较少强调社会支持的平衡 5。欠负感是指受惠者迫于互惠原则(受惠者应回报施惠者、不应损害施惠者等) ,要等价偿还施惠者而产生的一种债务感,双方对社会支持平衡的要求更为迫切 6。为维持社会支持的平衡,体验到欠负感的个体比体验到恩惠感的个体可能会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为他人提供支持须损耗提供者一定的资源,若这种“损耗”未得到补偿,双方未来的支持性活动则很可能受到破坏,甚至因此而中止,因而人们在提供支持后需要获得支持来作为补偿,以维持社会支持的平衡 7。De Cook 也认为,提供支持耗损的代价越高,人们要求获得的社会支持也越多 8。本研究在

7、探明高职生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之间平衡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社会关系和支持高职教育信息 总第 10 期 2012 年 12 月 06日3类型对这种平衡性的影响,而后考察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以期揭示高职生社会支持的特点,了解高职生社会支持的状况为该群体提供社会支持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2、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在南京地区高职院校范围内,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发放问卷 316 份,回收 280 份。其中男生 109 人,女生 171 人;文科 112 人,理科 168 人;大一 97 人,大二 139 人,大三 44 人;来自城镇的 124 人,来自乡村的 156 人;独生子女

8、105 人,非独生子女 175 人。被试年龄的平均数与标准差为 20.573.13。(2)研究工具采用社会支持互惠平衡问卷测量高职生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的平衡。问卷包括获得支持和提供支持两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各包含社会关系和支持类型两个维度,其中社会关系维度包括家庭关系(6 题) 、同伴关系(6 题)和师生关系(6 题)三个项目,支持类型维度包括工具支持(6 题) 、情感支持(6 题)和陪伴支持(6 题)三个项目。问卷采用 Likert 5 级评分,从 1 分(不同意)到 5 分(同意) ,都为正向计分。分别计算两个分量表的总得分,用获得支持量表分与提供支持量表分的差表示二者的平衡,得分越接近

9、0,表明二者越平衡;得分为负数,表明获得支持小于提供支持;得分为正数,表明获得支持大于提供支持 9。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 系数为 0.875,获得支持分量表为 0.788,提供支持分量表为0.806,其他各维度分别在 0.5250.820 之间。采用 Watkins,Ovnicek 和 Kolts 编制的情境叙事文本,该文本包括恩惠感和欠负感两种测验条件,用于诱导个体对获得支持产生恩惠感和欠负感 10。采用 De Cook 编制的情境叙事文本,该文本包括高代价损耗和低代价损耗两种测验条件,用于测量个体提供支持的高代价损耗和低代价损耗 8。抽取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11中的“朋友支持”维度(共 4

10、题) ,组成领悟获得支持量表 ,用于测量个体领悟获得支持,即个体对获得支持的感知。将领悟获得支持量表中的获得支持改为提供支持,如“我会与好朋友讨论自己的难题”改为“我会与好朋友讨论他或她的难题” ,编成领悟提供支持量表 ,用于测量个体的领悟提供支持,即个体对提供支持的感知。量表采用Likert 7 级评分,从 1 分(不同意)到 7 分(同意)都为正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感知到获得或提供的支持越多。在本研究中,两个量表的 系数分别为 0.908 和 0.931。(3)数据收集与统计处理采取集体施测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接受恩惠感和欠负感测验的被试各占一半,完成领悟提供支持量表 ;接受高代价损耗和低

11、代价损耗测验的被试也各占一半,完成领悟获得支持量表 。收集的数据采用 SPSS11.0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3、对测量结果的统计分析(一)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之间的平衡性为探究高职生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间的平衡性,对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量表得分的差值与 0值进行单样本 t 检验,结果 t(279)=-8.469,p的通知(教高厅20077 号)要求,对高校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开展示范课程评选工作。各高校要着力提高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结合专业教育和行业发展,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规划意识和求职技能。针对毕业生差异化就业需求,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就业咨询和指导。切实加强对研究生

12、的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高校要加快建立职业发展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咨询指导。有条件的高校要成立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系统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及相关研究工作,进一步加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9提供更加规范高效的就业管理服务。各省级工作部门、高校要积极探索网上面试、签约、办理就业手续等方式,简化流程,提高效率。要做好校园招聘活动的安全规范管理,严禁用人单位发布包含歧视性条款的招聘信息,防止传销诱骗和招聘陷阱。要加强签约和统计工作监督管理,建立就业统计工作逐级核查制度和举报制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省级工作部门要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共同做好毕业生离校前后的就业服务接续。高校要继续为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等服务。10强化队伍建设和条件保障。高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