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檀》.《无衣》上课用概要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972992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5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伐檀》.《无衣》上课用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伐檀》.《无衣》上课用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伐檀》.《无衣》上课用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伐檀》.《无衣》上课用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伐檀》.《无衣》上课用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伐檀》.《无衣》上课用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伐檀》.《无衣》上课用概要(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无衣 (秦风), 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出征战歌,背景 慷慨从军 保家卫国,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践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此诗就是当时的一首出征战歌。 这次战争具有保家卫国的正义性,所以表现出了秦国人民团结一心、乐观无畏、同仇敌忾的凛然正气和踊跃参军、奋勇出征、勇往直前的战斗激情及爱国精神。,第一章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2、王于兴师,脩我 戈矛,与子同仇。,1怎么2难道,你,战袍、长衣,助词,起兵、出兵,通修,一致对敌,怎么说我们没衣穿?(愿)与你同穿一件战袍。国王要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同仇敌忾、一致对敌。,1、2句刻画了军民什么精神?三四句呢? 1、2句表现了军民团结一心、克服困难的乐观无畏 3、4句表现了军民同仇敌忾的凛然正气和勇往直前的战斗激情及爱国精神。 小结: 第一章: 表现了军民团结一心、克服困难的乐观无畏及同仇敌忾的凛然正气、勇往直前的战斗激情及爱国精神。 (统一思想),读第二章找出和第一章不一样的词看它们各表达什么意思?,第二章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 子偕作!,怎

3、么说我们没衣穿?(愿)与你同穿一件内衣。国王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行动。,本节又写什么? 第二章:表现了军民团结一心、克服困难的乐观无畏和同仇敌忾的凛然正气、勇往直前的战斗激情及爱国精神。(统一准备),第三章,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读第三章找出和第一、二章不一样的词看它们各表达什么意思? 怎么说我们没衣穿?(愿)与你同穿一件下衣。国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的铠甲与兵器,与你一起前去杀敌。 本节又写什么? 第三章:表现了军民团结一心、克服困难的乐观无畏和同仇敌忾的凛然正气、勇往直前的战斗激情及爱国精神。(一起上战场),1、归纳三章中变更的词语。,2、分别

4、对这些词语归类,看它们各表达什么意思?,3、这些词语的变换达到怎样的效果?,再读三章细思考,1内容,2形象,主题,思想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脩我戈矛 与子同仇。,准备 同泽 矛戟 偕作,赴战 同裳 甲兵 偕行,团结友爱 不计困难,同仇敌忾 勇赴战场,积极响应 齐心备战,军民团结一心、乐观无畏、同仇敌忾的凛然正气和踊跃参军、勇往直前的战斗激情及爱国精神。,回答:,3 效果:重章叠唱,一咏三叹,第二三章同第一章结构和句式完全相同,内容也同第一章差不多。这种写法叫做重章复沓。 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 诗歌使用重章复沓的手法, 一方面渲

5、染战斗的紧张气氛; 一方面表达了军民团结一心、乐观无畏、同仇敌忾的凛然正气和勇往直前的爱国精神。,主题,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运用重章复沓的形式表现了士兵们团结一致、乐观无畏、同仇敌忾的凛然正气和勇往直前的爱国精神。,伐 檀,魏 风,伐檀,伐檀出自“魏风”。 “魏风”即魏国的诗。 春秋时期的魏国,其地在今山西芮城东北一带。当时魏国是一个小国,土地贫瘠,加之君王昏庸,劳役很重,征税又多,奴隶们负担过重,难以为生。,朗读 伐 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

6、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河之干 涟猗 不稼不穑 三百廛 不狩不猎 县貆 河之漘 三百囷 县鹑 不素飧,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寘:通“置” 放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县:通“悬” 悬挂,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那些老爷君子啊,

7、不会白吃闲饭啊!,这里写的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场景。可分为四层:1.劳动情形 2.借景起兴 3.议论质疑 4.反语讽刺,伐檀、置,胡取、廛 胡瞻、县貆,清涟,愤怒责问,反语讽刺,君子、素餐,(记叙),(描写),(抒情),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河水清清直流注哟。,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彼君子兮,不素食兮!,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河水清清起波纹

8、啊。,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第二三章同第一章结构和句式完全相同,内容也同第一章差不多。这种写法叫做重章复沓。 诗歌使用重章复沓的手法,一方面突出了劳动的繁重;一方面表现了剥削的严重性,从而增强了诗歌的思想性和战斗力,1、找出本诗三章中变更的词语。,3、这些词语的变换达到 怎样的效果?,2、分别对这些词语归类,看它们各表达什么意思?,“伐檀”“伐辐”“伐轮”的更换反映了伐木者劳动的繁重与艰辛。,“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的更

9、换,有力地突出了贪婪的统治者无偿占有劳动成果的数量之大,掠夺之疯狂。,“县貆”“县特”“县鹑”的更换十分形象地突出了统治者占有劳动者劳动成果的品种之多, 搜刮无所不至。,“涟”“直”“沦”的更换写出了黄河水波的变化,反映了伐木者内心的不平静。,所以本诗通过重章复唱手法,尖锐地揭露讽刺了统治者不劳而获、残酷剥削的罪行,表现了奴隶的强烈抗议。,反语讽刺,不素餐、食、飧兮,(剥削者本质),伐檀,板书:,根据板书进行背诵,比兴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

10、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它运用对比的手法, 来反映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区别,一些人辛勤劳动却食不果腹,另一些人不种不猎却过着优裕的生活,这不是明显的不合理吗? 结句则以讽刺的口吻,昭示出了那些高高在上、自命不凡的“君”们的原形,揭露了他们寄生虫的本质。 章法结构采用的是反复

11、重沓的形式,为的是强化主题,突出重点。句式安排则长短错落,参差灵活,舒卷自如,十分生动灵活,富于感染力。,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社会上存在着两大阶级,一个是生产者,一个是所有者,生产者不是所有者,所有者不是生产者。,秦风 无衣, 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慷慨从军 保家卫国,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一起上战场),这首诗以自问自答的形式,互相激励的口吻,重章叠唱的手法,反映了秦地民众团结友爱、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主题,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表现了士兵们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作业,背诵并默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