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传热与换热器.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971763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传热与换热器.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第十章传热与换热器.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第十章传热与换热器.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第十章传热与换热器.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第十章传热与换热器.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章传热与换热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传热与换热器.(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传 热 与 换 热 器,第一节 通过肋壁的传热 第二节 有复合换热时的传热计算 第三节 传热的增强与削弱 第四节 换热器的型式和基本构造 第五节 平均温差 第六节 换热器计算 第七节 换热器性能评价简述 作业,第一节 通过肋壁的传热,已知:稳态,未加肋侧的参数为:A1、tw1、h1、tf1;肋壁厚、导热系数;加肋侧的参数为:肋基温度tw2、h2、tf2、总表面积A2=A2/+A2/,其中:A2/:未肋化部分的面积,A2/:肋片的全表面积。,A2/,A2/,h2 tf,tw2,A1 tw1 h1 tf1, ,加肋侧换热量:=h2A2/(tw2-tf2)+f被肋化面积,=h2A2/(tw2

2、-tf2)+fh2A2/(tw2-tf2),第一节 通过肋壁的传热,于是有: =h2A2(tw2-tf2) 另肋壁的导热传热量为: =A1(tw1-tw2)/ 未加肋侧的换热量为: =h1A1(tf1-tw1) 联立上式,消去tw1、tw2即有:,进一步整理: =h2(A2/+ fA2/)(tw2-tf2),若令:,我们称之为肋壁总效率。其物理意义为:,第一节 通过肋壁的传热,K1称为以A1面为基准为传热系数。 =A2/A1,称为肋化系数,显然1,且有1。,上式可写成: =k1A1(tf1-tf2) W 其中:,第一节 通过肋壁的传热,若以A2作为传热基准面,k2为以A2面为基准为传热系数,则

3、有:,第一节 通过肋壁的传热,肋壁总效率以肋化系数的影响因素较多,下面看看肋片间距与肋高的影响,进而对传热系数k的影响: 1.肋片间距s: s单位长度内肋片的数量A2热阻R2k1 s增强肋片间流体的扰动h2k1 s的下降是有限的,s必须大于最厚热边界层厚度的2倍。 2.肋片高度l: lf,但当l肋片面积A2/A2,必存在某一高l,使有极大值,从而使热阻R2有极小值,k1最有利。 另外,肋片应加在对流换热系数较小的一侧,且不必过分追求高等使此侧热阻变得很小,只要使两侧热阻大小相当即可。 工程上有时将肋片加在对流换热系数大的一侧,其主要目的就再不是为了强化传热。若h大的一侧为温度低的流体,其目的可

4、能是为有效地降低壁温,如锅炉中的水冷壁等。,第二节 有复合换热时的传热计算,实际的传热过程多由二种或三种方式组成的复合换热,如室内辐射采暖板的表面与室内既有对流换热,又有辐射换热: 对流换热量:qc=hc(tw-tf) W/m2,式中:Tam为周围环境参与辐射换热的物体温度。,若引入温差(tw-tf),将辐射换热的计算式也用牛顿冷却公式的形式表示,则有:,式中:hr称为辐射换热表面传热系数。,辐射换热量:,第二节 有复合换热时的传热计算,于是总换热量: q=qc+qr=(hc+hr)(tw-tf)=h(tw-tf) 上式在工程计算时被大量采用。它有时使计算大大简化,且h在暖通计算中常可由手册查

5、得。一般对室内表面换热:hr/h5060%,而室外因风速影响:hr/h1015%左右。 另外,当twtf且twtam,或当twtf且twtam时,使用上式时较方便,若对流换热的热流方向与辐射换热的热流方向相反时,注意用热平衡法确定壁面的相关参数和相应的热流密度。 总之,在复合换热计算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同时兼顾次要矛盾的影响。 具体计算可参阅例题。,第三节 传热的增强与削弱,1.扩展传热面积:如采用肋片等。 2.提高传热温差:如用逆流方式等。 3.提高传热系数:主要要设法提高热阻较大侧的对流换热系数。 设h1h2,且有:h1=nh2,通过推导可得:k/h2=n2k/h1 上式

6、说明k随h2的变化率要比k随h1的变化率大n2倍,说明设法提高h2比提高h1使k值的增加要好得多。 二、增强传热的方法 1.改变流体的流动状态: 1.增大流速:hu0.8,但u变大,能耗随u3增加。 2.加扰动物:破坏边界层,使流场形成环流或紊流。,一、增强传热的基本途径 =KAt,第三节 传热的增强与削弱,二、增强传热的方法 2.改变流体的物性 1.气流中加少量固体细粒:使气流的、c; 2.蒸汽或气体中喷入液滴:促使换热向珠状凝结转化; 3.液体中加少量挥发性强物质:促使向泡态沸腾换热转化。 3.改变换热表面状况 1.增加粗糙度: 2.改变截面形状和大小: 3.表面涂层:,第三节 传热的增强

7、与削弱,三、削弱传热的方法 1.热绝缘 1.真空热绝缘:如保温瓶胆; 2.多层热绝缘: 3.外包热绝缘材料: 2.改变表面状况 1.表面涂层:如用选择性材料作太阳集热器的涂层; 2.附加抑制对流的元件: 3.在保温材料的表面或内部加憎水剂:,第四节 换热器的型式和基本构造,按工作原理可将换热器分成三类 1.间壁式换热器:冷热流体被一壁面隔开;最常见。 2.混合式换热器:冷热流体直接混合换热; 3.回热式换热器:冷热流体交替流过换热器。 间壁式换热器从构造上又分管壳式、肋片管式、板式、板翅式、螺旋板式等。 管壳式按流体在管程和管壳的流动方式又可分为顺流式、逆流式、横流(交叉流)式、混和流式等。

8、管壳式结构坚固、易制造、适应性强,应用历史已悠久。板式传热效率高、阻力小、结构紧凑、金属耗量低、清洗维护方便,但造价较高。,管壳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肋片管式换热器,肋片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板翅式换热器,板翅式换热器基本原理图,板翅式换热器的各种翅片,螺旋板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第五节 平 均 温 差,t1/,t2/,t2/,t1/,t/,t/,t/,t/,t1/,t2/,t1/,t2/,tx,dt1,dt2,t1/,t1/,t1/,t1/,t2/,t2/,t2/,t

9、2/,顺流,逆流,=kAt t即为温差,dx,dA,第五节 平 均 温 差,对数平均温差(简称LMTD)tm的导出: 设t1为热流体温度,t1/为热流体进口温度,t1/为热流体出口温度; t2为冷流体温度,t2/为冷流体进口温度,t2/为冷流体出口温度; t/为热流体进口侧的温差 顺流时:t/=t1/-t2/ 逆流时:t/=t1/-t2/ t/为热流体出口侧的温差 顺流时:t/=t1/-t2/ 逆流时:t/=t1/-t2/ 在x处取微元距离dx,此时对应微元面积dA的传热量d为: d=kx(t1-t2)xdA 即:,第五节 平 均 温 差,假设: 传热系数k在整个换热面不变,即kx=k; 换热

10、器的散热损失忽略不计; 换热器换热时无相变产生; 忽略沿换热面轴向的导热; Mc:流体的热容量。可用大写C表示。其物理意义:质量流量M的流体温度升高1所需热量。此时假定流体的热容也为常数。 令平均温差为tm,则传热方程变为: =kAtm 由式有:,要求tm ,则先要求出tx随x或A的关系。,第五节 平 均 温 差,以逆流为例: 热流体在dA的放热量:d = - M1c1dt1 (此时dt1为负) 冷流体在dA的吸热量:d = M2c2dt2 (此时dt2为正) 上两式可写成:,据:d(t1-t2)x=dtx=dt1-dt2 =-d(1/M1c1+1/M2c2) 又据式:d=ktxdA 代入上式

11、有: dtx=-ktx(1/M1c1+1/M2c2)dA 整理得:,当x=0时,Ax=0,tx=t/,故上式dA由0Ax,dtx由t/tx积分得:,将代入得:,第五节 平 均 温 差,据式,当Ax=A时,tx=t/,则有:,第五节 平 均 温 差,工程中,只要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常用算术平均温差来确定实际平均温差: 当tmax/tmin2时,tm/ =(tmax+tmin)/2 =(t/+ t/)/2 此时误差不超过4%。 当tmax/tmin1.7时,用算术平均温差取代取代对数平均温差,所引起的误差将不超过2.3%。 一般通过计算,算术平均温差tm/总比对数平均温差tm要大,当tmax/tm

12、in5时,若用算术平均温差来取代对数平均温差时,常作如下修正: tm/=tm/ =(t/+ t/)/2 0.1|t/-t/| 注意:前列对数平均温差tm的计算式只适用于顺流和逆流状态,其它较复杂的流动形式不能简单套用。,第五节 平 均 温 差,工程中计算复杂流的平均温差时,一般采用下列步骤: 1.先按逆向流方式算出对数平均温差tm*; 2.按辅助变量P、R查图得修正系数t,则:tm=ttm*。 其中:,t=f(P,R)据不同的流动方式已绘成图。,注意: 在其它条件相同情况下,采用逆流方式换热比采用顺流方式换热的平均温差大,交叉流等处于两者之间。,第六节 换 热 器 计 算,计算常分为两大类:

13、1.设计计算:据给定的换热条件和换热任务,设计换热器; 2.校核计算:据已有的换热器,验算它能否完成结定的新换热任务。 换热器热工计算的基本公式 传热方程: =kAt 热平衡方程式: =M1c1(t1/-t1/)=M2c2(t2/-t2/) 令热容 C=Mc,则上式可写成: =C1(t1/-t1/)=C2(t2/-t2/) 平均温差: t=ttm*,第六节 换 热 器 计 算,上列式中,若设有八个变量:、kA、C1、C2、t1/、t2/、t1/、t2/,平均温差描述的是t与四个进出口温度的关系,故传热方程与平均温差可看作是一个方程,而热平衡方程实际上是两个方程。故上述方程相对八变量而言实际上是

14、三个方程。 三个方程,八个变量,故必须已知五个变量。根据已知变量条件不同,即有: 1.设计计算:一般已知C1、C2以及四个温度中的三个,求、另一温度、kA,以便据kA进行换热器设计; 2.校核计算:一般已知kA、C1、C2、t1/、t2/,求出口温度t1/、t2/以及,校核现有的换热器能否完成新的换热任务。 上述两类计算均可采用平均温差法(LMTD法)和效能-传热单元数(-NTU法)进行。,第六节 换 热 器 计 算,一、平均温差法(LMTD法) 1.平均温差法多用于设计计算,其具体步骤: 1.据C1、C2及三个温度,由热平衡方程式求另一温度(此温度多为冷热流体的出口温度t1/或t2/); 2

15、.由四温度求t,注意混流时t的求法。同时可由热平衡方程式求出; 3.初步构思换热器型式,拟订初步设计方案,并初步确定管程数、布置换热面,然后据所学前面的知识,计算出h1、h2, 从而求出传热系数k; 4.由=kAt ,求出所需的换热面积,校核两侧流体的流动阻力,即压损P1、P2(一般只有A确定后,管长、管径等几何参数才能确定,再才能确定P1 、P2); 5.若流动阻力(阻损)较大,则改变设计方案,自3.开始重新进行设计及计算。,第六节 换 热 器 计 算,一、平均温差法(LMTD法) 2.平均温差法用于校核计算,其步骤: 1.先假设一个出口温度,据热平衡求另一出口温度; 2.求出平均温差t; 3.据已有换热器的技术资料查出或计算出k、A值; 4.据=kAt ,计算,因t是在假设出口温度下给出的,故t并不是真实的平均温差,此时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传热量; 5.据热平衡方程=C1(t1/-t1/)=C2(t2/-t2/),求出值,同样此值也带有假设性; 6.比较4、5中求得的值,一般来说两者总是不相等的,说明1中的假设与实际情况不符。 7.再假定一出口温度,重复上述步骤,直至4、5中相等。 从上知,用平均温差法进行校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