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数字校园实施知识管理构建学校信息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693606 上传时间:2017-10-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数字校园实施知识管理构建学校信息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建设数字校园实施知识管理构建学校信息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建设数字校园实施知识管理构建学校信息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建设数字校园实施知识管理构建学校信息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建设数字校园实施知识管理构建学校信息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设数字校园实施知识管理构建学校信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数字校园实施知识管理构建学校信息(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设数字校园,实施知识管理,构建学校信息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研究目标: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把学校基本建设成为数字化的学习环境,通过资源分类体系研究,将知识、资源、信息汇集成各种数字学习内容,为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服务,并形成相应的信息规则、信息流程与信息氛围,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方式的变革。主要的研究内容1、构建数字校园模型,形成知识管理平台。通过认真分析与实践,拟提出一个五层数字校园建设模型,包括网络层、基本服务层、应用层、分析决策层和个性化门户,并从体系架构、应用分析、互相操作、适应标准等方面进行细化分析,采用微软公司的知识管理解决方案,通过前台

2、 office 与后台 backoffice,以sharepoint 以基础,构建出一个操作简单、功能强大、拓展性强、普遍适用的知识管理平台。2、学校显性知识的分类管理研究以学校为研究本体,把学校的各种显性资源看作一个客观本体存在,针对不同的用户、不同的应用需求逐级开展分类研究,形成一个系统的学校资源分类体系结构,即学校知识地图,通过强化此知识地图在学校知识库、管理平台、知识门户、目录体系、业务流程中的作用,逐步为学校所有用户所接受,成为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地图。同时,制定相应的信息管理权限、元数据规范、信息流程图和信息规则,方便个人与组织共享和创造知识。3、学校隐性知识挖掘的方法与途径学校中的大

3、量知识是以隐性知识的方式存在着的,拟通过学校信息文化氛围的建设,形成相应激励机制,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与群化,加强名师工作室和青蓝工程的建设,通过专家引领、师徒结对、校本研修、名师讲坛、促进隐性知识的潜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通过教学反思、教学日记、教学论文与典型课例、学术专著等形式,运用 blog/wiki 等社会性软件,形成系列化的显性知识资源,从而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逐渐摸索出一套中小学校开展知识管理的有效途径与方法。4、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与师生个体信息素养的提升拟通过课题的研究,建立学校信息化建设共同愿景,将数字校园建设列为学校发展规划项目,将信息化、现代化作为学校发展目标与内涵之一,

4、重构学校信息组织的管理方式,提升信息技术部门的管理权限与范围,建立起资源建设激励机制、信息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形成学校的组织信息文化。同时,帮助教师建立个人信息平台,规划个人电子储存系统、开展反思性教学平台的使用与积累,形成正确的知识观、养成良好的信息使用规范,提升个人的知识管理能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空间,深入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培养,树立正确的信息行为与习惯,促进个体知识的有效生成、传播和利用的过程。主要观点:1、学校信息文化的构建、发展、成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整体上来进行架构与建设,要综合考虑到学校的规划、组织、管理、资金、人员、资源、应用等多方面的因素,需要一个漫长的时

5、间过程。2、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绝非是一种技术和硬件的实现而己,需要按照系统性、标准化、动态性的原则,不但要提出层次化的建设模型,更为重要的是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3、学校实施知识管理的目标在于促进学校知识共享与创新,创新是学校知识管理的核心与灵魂,对于知识创新的广泛认可是形成信息激励机制的关键。创新之处:1、吸收高校及企业信息化的相关成果,将数字校园建设、知识管理实施和学校信息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内涵丰富,可操作性强。2、采用系统科学、模型建构等方法来探究学校信息文化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创新性。l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研究思路:拟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第一阶段

6、:开展数字校园规划及知识管理平台建设等基础性研究,侧重于物质层次上的信息文化建设。第二阶段:进行显性知识积累研究,重点关注信息化资源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共享机制与流程建设,关键是形成学校资源本体分类体系。第三阶段:着重是挖掘学校内部的隐性知识,在提高学校组织知识管理水平的同时,全面提升师生个体信息素养。研究方法:本课题为理论指导下的实证性研究,拟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对于数字校园的规划与建设模型,将采用文献法,借鉴高校数字校园研究成果,结合中小学实践,提出适合的数字校园建设模型与解决方案。对师生个体信息素养及知识管理能力的研究,将采用调查法、个案分析法。做到点面结合,更贴近应用

7、实际。对于学校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挖掘等方面的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法,在相关模型体系的指导下,开展两轮以上的行动研究,并不断反思,修正相关结论。由于本项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研究过程中将以现代系统科学为指导,尝试用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如耗散结构、系统涨落、序参量、自组织等)来进行一些现象与结果的解释。技术路线图:学校数字校园、知识管理和信息文化的建设,必然会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方面,不同对象在本项研究中所起的担当角色、具备的功能和完成的任务都不一样,下面从管理决策、部门实施、用户使用和技术支持四个方面进行技术路线图的制定: 6、研究过程6.1 以域管理为核心的网络平台建设。网络覆盖面

8、大,用户需要的是简单易用。学校校园网络始建于 1999 年,通过几年的建设与改造,现已成为江苏省规模较大的中学校园网络之一。整个校园网包括 36 台交换机,18 台服务器,拥有 750 多台电脑,打印机 30 余台,1000 多个终端接口,每个教室都安装多媒体教学系统。学校两校区之间通过一根光纤实现千兆互联,形成了“一校两区,统一管理”模式,对外通过 100M 光纤宽带接入中国电信。为了使用户的使用更加方便,学校要求统一使用 winXP 专业版作为终端操作系统,教师只要掌握 Word/Excel/PPT/Outlook 和 IE等简单操作就行了。强大的后台服务,是前台广泛应用的基础。为了使前台

9、的工具软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学校以 Windows 为基础,采用微软的系统解决方案,前台 office+后台 backoffice,在后台布置了十多台服务器,安装 Exchange/ISA/LCS/SQL/Sharepoint 等 Backoffice 软件,搭建出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可基本满足全校 4500 名师生的信息需要,用户易操作,接受程度高,且各项服务的集成度高,便于日后进行功能扩展。统一的目录服务,是校园数字化的基础。在系统管理上,学校网络管理的系统性集中体现在以活动目录为中心的域管理上,活动目录就像网上的通讯簿,我校每个师生和每台机器都在此通讯簿中进行登记,拥有一个唯一的帐号,并

10、且这个通讯簿是活动的,可以随时进行修改。以活动目录为基础,学校为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域帐号,实行统一认证,统一管理,用户开机后都必须登录到自己的电脑,凭着这个帐号就可以执行相应权限的操作,做到一个帐号,一次登录,实行实名用网。用户需要的权限有:外网访问、访问共享文件夹、收发电子邮件、访问内部平台、智能搜索、MSN 即时通讯、使用网络打印机、访问在线视频等。6.2 以知识共享为宗旨的校本资源建设以共享文件夹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建设,灵活方便。我校资源建设包括学校网站、共享文件夹、专题网站、在线视频和省前中网志等,它们共同形成了学校的资源门户。其中,学校文件库是我校具有特色的一个资源建设平台。它

11、采用共享文件夹的方式,通过域用户管理,可以实现方便灵活的权限控制,结合 IIS 的 FTP 发布,可以实现 Internet 上的资源共享,结合 sharepoint 上的搜索服务,可以提供搜索、查询、订阅、日志等个性化服务,初步具备了一个知识平台的作用。我校每年新建一个共享文件夹,作为学校资源建设的主体,2005、2006 和 2007 三个学年,我校在文件库中共享资料分别达到 21G、23G 和 25G,目前学校各处室的办公文件全都存在这个系统之中,有 75%以上的学科组和备课组,建立了全套的教学备课资料。强调校本资源的积累与共享,抓住了资源建设的中心。在学校资源积极的同时,我们非常强调校

12、本资源的概念,即一定要把自己找过、用过、改过的东西才能传到学校资源库中来,自己对现在资源的收集、整理、使用、改编的过程,其实就是资源增值的过程,只有把这部分资源共享出来才最有意义。强调个人知识管理向组织知识管理的转变。在学校资源建设的同时,我们非常注意学校文件库容量的分配,作为个人文件夹,学校服务器只提供 100M 的空间服务,它会随着用户登录信息,随时将“我的文档”重定向到个人文件夹,实现资源跟着用户走的目的。但是不般不会增加容量,要想使用更多的服务器资源,必须要将资源上传到学校文件夹中,而且,学校文件夹不设最高容量上限,鼓励更多的人将个人知识共享出来,成为组织的知识。对资源分类标准进行研究

13、,形成知识地图。为做好学校文件库的服务功能,我们每个都会对文件库进行目录分类方面的研究,及时更改,争取做到了目录规范,体系清晰,分类更符合实践要求。从大的分类来讲,主要包括:新闻类(news) 、部门类(department) 、课程类(course) 、班级类(class ) 、资源类(resource)和项目类 (item),每一个分类体体系都有相应的权限管理、命名规范和序号编码,通过近六年的实施,基本得到了师生的共同肯定,也成为学校事实上的知识地图,大家都知识,要找什么东西该到哪里去找,有了什么资源,该放到哪里去。采用多种形式,尝试隐性知识挖掘。学校在显性资源建设的同时,正关注到学校隐性

14、知识的管理,学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装备,拍摄了名师专题教学录像课 40 多节,全部发布在校园网上,鼓励名师开展网上教研与备课,共建有专题学习网站 20 多个,学校开设了省前中网志,为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平台,至 2007 年底,共注册的博客总数达 145 人,日志总数达 1487 篇,评论总数达 2806 条,此外,还通过许多种活动措施,如青蓝工程、名师工作室、校本研修、电子备课、学案编制等方式,加速隐性知识的挖掘,这些隐性知识,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增添更多更鲜活的知识资源。6.3 以全面深入为突破的整合尝试在教学应用上,继续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在“十五”期间,我校承担了国家级课题运

15、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模式研究,经过许多教师的尝试,提出两种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模式:一是基于工具的科学探究;二是基于资源的社会探究。在十一期间,我们又组织许多教师继续开展类似的研究,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共获省二等奖以上奖项 6 项,常州市二等奖以上奖项 10 项,区级二等奖以上奖项22 项。深化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强化有效教学与实施。学校拥有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专职教师 8名,大都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技术能力。他们以任务教学模式研究为目的,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研究活动,从教学内容的校本化实施、教学进度安排、教学环境改造、教学任务布置、课程资源建设、教学组织方

16、面等环境深化信息技术课程,提高了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信息能力和素养有了较大提高,每年的信息技术会率稳定在 99.9%以上。开设多门校本课程,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学校开设的几十门校本课程中,信息技术有了长足的用武之地,有些是把信息技术直接作为课程内容,如地理组开设的地理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组开设的程序员之路 ,有的则把信息技术用作重要的学习工具,如数学组开设的画板冲浪 ,艺术组开设的动漫设计等,有的则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来组织课程资源或作为交流沟通的方式,如英语组的英语国家概况 ,政治组的经济热点问题 、地理组的旅游与地域文化等,此外,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大都采用了信息技术的手段和资源,为自己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6.4 以教育技术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技术不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能力不等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技术的本质不是纯物质形式的工具,而是工具背后所隐含的方法与策略,教育技术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把教学过程中的备课、上课、考试看成是一个“技术”活,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