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0693473 上传时间:2017-10-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校园文化与创新型人才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校校园文化与创新型人才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校校园文化与创新型人才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校校园文化与创新型人才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校校园文化与创新型人才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校园文化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校园文化与创新型人才培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校园文化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蒲勇 易联树摘 要: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是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迫切需求,是学生成长的迫切需要。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的 创造性思维、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潜力、创新能力等都有重要影响。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高校 坚持以大学精神和校训凝聚校园文化,建立和 创新型人才个性发展相适应 的校园文化机制,加 强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注重校园文化活 动的学术性,努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关键字:创新型人才、校园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校园文

2、化环境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虽然不可以直接触摸的到但生活在其中的同学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启迪学生,感染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生。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社会意之所在。国家的关键义(一)从宏观层面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之所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争取用 15 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国经济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一流创新素质的人才。近年来,中国的 SCI 论文数已居世界前八名,但是原始创新的极少。中国发明专利就更少

3、,而中国拥有的高新产业中的核心技术则几乎是空白,我国的在校大学生总数 2005 年久已经超过 2300 万,居世界第一,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也居首位,不缺一般人才,关键在于我国未能培养出大批具有一流创新素质的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归根到底要落在高等教育的重要承担者高校的肩上。(二)从微观层面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大学生创新也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现实,实际上也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因此,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

4、适应新时期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特别重要。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当重点培养青年学生的一下能力;第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训练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求索创新独立性和创造性;其次要培养他们的创新人格创新型人才得培养是教育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创新型人格则是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第三,要培养大学生的个性,人的千差团队注重对万别的,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只有具有肚疼个性的人才可能成长为创新型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创新都必然带有创造者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才外还应协作精神、洞察力、求知欲等品质的培养和训练。二、校园文化环境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一)校园

5、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恩格斯曾说:“一个名族要站在科学时期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恩格斯的话,即是要强调思维品质的重要性。大学时期是人一生中极其重要的系统学习阶段,是大学生系统掌握科学知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重要时期。大学民主、开放、宽松环境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和独特的见解和思维,提倡师生通过平等的探讨和自由的交流共同研讨问题,能够带来思维的活跃和思想交锋,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型人才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创造潜力,从而从而产生创造成果。同时,大学校园里多姿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为大学生训练自己的思维方式搭建

6、了广阔的平台,在活动中,大学生可以像锻炼身体一样在科技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二)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创新人格有重要的影响。创新人格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大凡在科学研究中取得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同样超群的人。一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与智力因素相比创造能力受诸如兴趣、爱好、情绪、意志、动机、进取心、等非智力因素明的制约更大。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正是训练大学生这些非智力因素的重要舞台。比如,各类学生社团将在某方面有共同兴趣地同学聚集在一起,为同学们培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搭建了很好的舞台;各种问题竞赛活动既可以充分展示同学们的才华,又能培养他们自信心、意志力;而

7、大量的科技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引导者他们探求真理,激励着他们迎接挑战,形成创造型人格特征。(三)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有重要影响。创新精神是人积极追求创新的一种意识状态。这种意识状态会受到环境的强烈影响,在一个崇尚创新的环境之中,周围积极创新的氛围会感染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时刻提醒人们要努力创新。钱学森在谈到大学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时候,曾经回忆过他在美国的经历;我是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去美国的,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麻省理工学院在当时也算是鼎鼎大名了,但我觉得没有什么一年就把硕士学位拿下了,成绩还拔尖。其实这一年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很一般化。后来

8、我转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就感觉到它和麻省理工学院很不一样,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的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 ,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钱老谈到的这段经历,生动形象的说明了校园文化环境对创新精神影响。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社会价值导向对人们科学创新的引导。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学作为我国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重要辐射源,尤为重要的创新。在学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中,

9、坚持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同学们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创新目标,鼓励正当竞争,积极营造追求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旗帜鲜明地打击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的大学生必然具有高尚的道德责素养和良好地创新精神。(四)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这里所说的创新潜能,是指大学生对于创新的一种潜在能力或本领,是大学生积极创新的一种准备状态。对于创新的现实需求或精神追求更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产生性对持久地动力。因此必须要善于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创新需求和远大的追求从而激活其创新潜能,使之处于高能的积极准备创新的状态这种高能状态一旦释

10、放能量就会驱动大学生积极创新。校园文化多姿多彩,追求创新富于感染力,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观察、思考的对象以及参与的机会和舞台,而且引导、感染和激励着同学们参与创新,使他们处于准备创造的状态。例如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能够给 激发起观众心中积极参与的向往和追求,学术报告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批判或持怀疑态度的机会,在这样环境中,学生的参与意识、独立个性、独立人格将会尽情显现,极大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五)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各种类型的创造活动中,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新颖而独特地解决问题,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成果的能力。大学时一个知识密

11、集型的社会组织机构,一知识的创新和传承为己任,具有优良的传统文化氛围和浓厚的人文环境。大学的所有教学、科研活动不仅对学生的智能开发有着催化作用时期发奋苦读,自觉求知,努力成才,而且 激发着他们进行脑力创造的热情;而学校组织的各类各层次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则是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重要舞台,一我校为例,最近四年来,在校大学生在参加课外开放实验项目、 “康非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中取得的成果,有 33 项获得发明专利或新型设计专利。校园文化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三、创新型人才培养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一)坚持以大学精神和校训凝聚校园文化。每所大学

12、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都会积淀,传承各自独具特色的一种精神,及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反应的是共同的心理特点、行为规范和精神追求。校训原本是学校校长讲话中的关键词语,因为就有底蕴又有实效,所以被一代又一代的教师和学子传递下去,时间一长,就成了约定俗成的话语。大学精神和校训都是无形的力量,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弥漫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呈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弥漫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呈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早就和培养教师和学生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既能用来激励和劝勉教师和学子们,同时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大学精神和校训大多都将创新精神明确的加以表述,比如浙江大学的校训是求是

13、创新,南开大学是充公充能、日新月异,武汉大学是自强弘毅、求实拓新,等等。大学精神和校训是校园时校园文化的灵魂,对校园文化的各层次都起着统领和引导的作用,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学术环境和校园氛围,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氛围,等等。这种氛围形成之后便是一种巨大的无形力量,是最好的课堂,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无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二)建立与创新型人才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校园文化机制。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校园文化建设应当致力于建设一种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民主、进取、开放的文化氛围,将学生的思维、意识引向创新将他们的好动转化为实际动手能力,将他们的好奇发展成敢于试验、不怕失败的创新精神

14、,将他们内心渴望表现的希望发展成敢为人先、敢于表达的首创能力,从而形成一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校园文化机制。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质疑问题,允许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质疑和批评,积极提倡学生自己来设计、规划校园文化活动。要充分重视学生提出的新创造、新方法、新体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二课活动。大学校园是各种学术理论观点交汇、碰撞的地方,校园文化生活从内涵和形式上都向着多元的方向发展,丰富多彩,是激发学生灵感的大舞台。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走向社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人格形成。努力增

15、强大学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创新意识。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与创造发明,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创业尝试,营造崇尚创新的氛围,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三)加强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学风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是学生成长状态的内在和外在的表现,是学校灵魂和生命。教风主要体现为教师的教学风气、教术风气、育人风气,以及教职工的工作作风。校风,是学校的风气,他是学校成员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稳定的行为倾向,它是在一定教育条件下,经过长期培养逐渐形成的。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比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能够在整个校园创设出一种潜隐、弥漫、浸染与学校方方面面

16、的学术风范和价值导向,他们通过在校内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正确引导师生的价值取向,培育良好的校园精神,能极大地影响学校成员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学习风气、道德情感、人格塑造和价值取向,培育良好的校园精神,能极大地影响学校成员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学习风气、道德情感人格塑造和价值选择等,对学生普遍具有较为持久的启迪和感化作用。(四)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铁打硬盘流水的兵。尽管学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大参与群,是生力军和主体之一,但是他们是流动的。而教师是稳定的、非流动的校园文化主体,因此,教师更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的治学精神、态度、方法及做人原则等,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校园文化的主流。教师的道德情操、教学水平、教学风格、治学态度乃至为人处世、言行举止都能对学生起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大量校园文化活动几乎都是学生在独立组织、实施参与,普遍缺少教师的指导和亲自参加,这些活动虽有活力,但活动质量、文化底蕴不足,内容丰富,生活有趣,但却缺乏系统性和导向性,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对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