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寒假作业专题07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学)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692078 上传时间:2017-10-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寒假作业专题07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三语文寒假作业专题07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三语文寒假作业专题07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三语文寒假作业专题07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寒假作业专题07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寒假作业专题07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高三语文寒假作业 专题 07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学)一、重点概述(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通常包括名词、动同、形容词、数词。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是哪个义项。这也是一种能力。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具体讲,就是要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现象。1实词常识(1)通假字“通”是通用, “假”是借用(“假”就是“借”的意思) 。所谓字的通假,是指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中学浯文教材中为了解说和归类的方便与简化

2、,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了这个范围) 。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但是,在阅读时如遇到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小通的情况时,就要考虑到可能是通假字。通假字的基本规律是同音或近音通假,可分三大类:本字的声旁形体与借字的形体相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夙遭闵凶”中的“闵”通“悯” , “零丁孤苦”中的“丁”通“仃” (陈情表 ) ;再如“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的“坐”通“座” (鸿门宴 ) 。本字的声旁形体与借字的声旁形体相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中的“底”通“抵” (报任安书 ) ;再如“距关,毋内诸侯”中的“距”通“拒” (鸿门宴 ) 。本字和借

3、字的形体不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令将军与臣有郤”中的“郤”通“隙” (鸿门宴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最常见的一种文言现象。它有两层含义:一 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二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就是单木的茎或根。“道”的本义就是指道路。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由词的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本义为“道路” , “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 “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 “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所谓问的比喻义,就是建立在比喻基

4、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坏人的亲信、党羽” 。(3)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由于是词义的演变,我们不能够轻易地依照现代词义去解读。因此,我们应该掌握这种词义的演变情况:词义扩大。如“皮” ,本义指“兽皮” ,现指“植物动物表面的一层组织” 如“树皮” “封皮” 。有利用通感方法扩大的,如“甘” ,原义是“美” “甜” ,现在除了“味美”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甘心情愿”由只表某一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这一 事物整体的,如“秋” ,泛指“秋天” 。后扩大到指“一年” ,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由专名扩大到通用名的,如“江

5、” “河” ,原指“长江” “黄河” ,现指“一般的” 。 2词义缩小。有表示范围缩小的。如“丈夫” ,古代指“男子” ,现在专指“妻子的配偶” 。有词义义项减少的,如“劝” ,古代有“鼓励” “劝说”的意思,如今只剩下“劝说”这一义项。 “让”字在文言文中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只用前一意义了。词义转移。 “币”古代指礼物,现在指“钱” ;“慢”古代是“怠慢”之意。今义与“快”相对;“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这些例子涉及事物的转移、动作的转称、范围的转移和词性的变化等。词义弱化。如“很” ,古义同“凶狠”的“狠” ,表示程度很高,现在用“很”字。表示的程

6、度不怎么高了;“怨” 。古义表示“仇恨、怀恨” ,现在仪表示“埋怨、责备” ,词义强化。如“恨” ,古代 多表示“遗憾、不满意” 。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 ;“诛”最初只表示“责备” 。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感情色彩变化。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 ,在古代表示“社会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本来没有贬义,但现在却用来表示“道德败坏、品行恶劣” ,变成纯粹的贬义词了。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改称“眼睛” , “寡”改说“少”等。(4)偏义复词古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意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的。如

7、:“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出师表 )句中的“异同”为偏义复词,用义偏在“界” ,不在“同” 。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如:“今有一人。八人园圃,窃其桃李。 ”(墨子非攻 ) “园”是种树的地方,“圃 ”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 “园”这个语素意义, “圃”只作陪衬。需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要区别开来。如孔雀东南飞中, “举动自专由”“会不相从许” 。 “专由” ,就是说“自专”或“自由” , “从许”即是“相从” “相许” ,此为同义复词。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什 么语素表示词义,什么音素不表示词义,然后予以正确解释。(5)词类活

8、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变了读音。(二)文言虚词文言文中,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都是虚词,代词也被看作虚词。从意义上看,实词的意思显得实在具体,能表示名称 、动作、状态等;虚词表示实词(短语)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及语气,有的可以用现代汉语的词语翻译出来,有的不能。从功能上看,各类实问分别能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谓语等;虚词有的能充当状语(副词) ,有的与实词组合充当状语、补语(如介词) ,有的起连接词语或句子的作用(连词、结构助词) ,有的起标志作用(如宾

9、语前置的标志) 。1虚词分类(1)18 个常见文言虚词的分类(以常用词性为标准)代词:之、何、其副词:乃连词:而、且、与、则、若介词:因、为、于、以助词:焉、乎、也、者、所(2)关联虚词连接上下文句的连词:因、则、而连接词或词组的连词:而、以、与 3连接词或词组的介词:于、以、乎、与、为(3)几个常见的双音节虚词得无:表示反诘、怀疑或揣测的副词,译为“莫非” “莫不是” 。否则:“不是这样,就”的意思。何其:多用于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之深的副词,译为“多么” 。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 “恐怕” ,与“乎”构成反问语气。以上双音节虚词虽在历届高考中未设题考查,但在文言阅读考查材料中时

10、有出现。掌握它们,有助于理解文意。二、方法指津(一)文言实词意义的推断方法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的考查,都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可以说文言文阅读的最大障碍来自实词,值得我们重视。近几年高考题考查的实词绝大多数见于课文,因此要明确常见实词的范围,重点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 120 个实词,还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如:(1)字音推断法。如果在文中根据词语的本义或引中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推断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通过同音通假求得本字。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没有,不) ;2011 年高考北京卷第 6 题 A

11、 项“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中“反”通“返” ,为“返回”之意。(2)字形推断法。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字数的 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冀得一归觐”中“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成分大体可“猜”出与“见”有关,借助上下语境,可推断这里是“拜见父母”的意思。(3)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阅读中完全可以借此来推断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两句话句式整齐,且前后语意基本相同,由此可由“用”的含义推断出“以”的含义。(4)语法推断法。即借助语法结构 规律来推断同性,进而

12、推知其意义,例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一句中“渔樵”作谓语,应释为动词 “捕鱼砍柴” 。(5)联想推断法。常用的联想法有课文联想法和成语联想法两种。如 2011 年高考重庆卷第 8 题 A 项“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中的“听”和 D 项“公仰视木顾使者日”中的“籍、顾”分别解释为“登记”和“回头看” ,如果不能确定,可以联系到 教材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和荆轲刺秦王中“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对“籍” “顾”两词的解释,那么就无须怀疑了;再如 2011 年高考山东卷第 9 题 D 项“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和重庆卷第 4 题 C 项“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中对“济”和“爽”二词

13、的理解,只要联系一下成语“同舟共济”和“屡试不爽” ,那么可以毫不犹豫地断定解释是正确的。(6)语境推断法。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如 2011 年高考江苏卷第 5 题 B 项“以公少年易之 ”中“易”的理解,原文中“老吏曾腆侮法粥(同鬻 ,卖)狱” ,而且陈希亮刚到任,所以“易”解释为“更换”为错误解释。再者“更换”是“易”的基本义,是望文生义之解,亦断为错。(7)猜读推断法。在上述几种方法难以奏效时,可采用“猜读法” ,但这里的“猜读”不是瞎蒙乱猜,而是根据语境作出合理的推断,如“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仕归”句中赵颍昔为太守今为民,且年已八十,可知“致仕”应为“退休”之

14、意。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还有多种,需要我们在阅读实践中归纳、总结。总之,理解实词含义既要注意“迥别”,还要注意“微殊” ,不能“以今律古” 。(二)准确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1)语境推断常见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 2011 年高考安徽卷第 5 题 C 项“因杂出经义目试之”中的“因”易误解为“因为” ,而结合上文“伯兄骤闻而骇之,曰”和下文“俄顷而就”可以看出,此处连接之意明显,应作“于是,就”讲。 4(2)词性界定有些文言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2011 年高考安

15、徽卷第 5 题 A 项句“以其顽,闭之空室中”中“之”用在动词“闭”后作宾语是代词,而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法显然不同。(3)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究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文言虚词的词义和用法。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 “以”和“而”相对,可见这里的“以”是连词,相当于 “而” 。(4)句位分析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也” ,句末助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5)关照全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局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作用或表语气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之”字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用于主谓结构,表示取消句子的 独立性,而在“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句中作定浯后置的标志。这两个“之”均为助词,只能从语法作用上把握。(6)分析搭配虚词跟其他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 也决定了它的用法。如“以”字的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后面是名词、代词, “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 “以”为连词。如兰亭集序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中“以”与后面代词“之”构成介词结构,表原因;在 烛之武退秦师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中“以”用在动同前,为连词表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