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讲1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691954 上传时间:2017-10-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复习讲1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复习讲1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复习讲1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复习讲1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复习讲1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复习讲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复习讲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 三 语 文 复 习 讲 义第一部分 社科类文章的阅读 考纲点击 社科类文章是指以论述、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用以阐述道理,表明作者主张的文章,包括哲学、美学、文艺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论文。考查内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把握文章结构和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方法技巧 :制胜法宝对比分析法 紧紧依据原文要 点 通读全文 理清结构 ;查找对应 分析比较 ;通过对比 检测验证选项干扰特点: 部分与整体 体现事物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混淆主观与客观 故意夸大事物的能力、功能和效用原因与结果 因果颠倒、强加因果主要与次要

2、关系颠倒 肯定与否定 关系颠倒已然与未然 可然与必然 有与无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考纲点击 要求能阅读浅易古代诗文考查内容: 实词和虚词;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文言文翻译复习要点 一词多义 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古今异义 词义扩大 如 “河” 词义缩小 如 “丈夫” 词义转移 如 “币” 词义 强弱 如 “恨” 感情色彩变化 如 “爪牙”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1 名词活用动词 如 :范增数目项王 2 名词使动 阙秦以利秦3 名词意动 孔子师郯子 4 名词作状语 西举 巴蜀动词的活用1 使动用法 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2 用作名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2形容词活用1 用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 2

3、用作动词 不如因善遇之3 使动用法 会盟而谋弱秦 4 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文言句式判断句 标志即 者 也,为,乃,即,则,非等 楚左伊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被动句 “于” “见” “ 见。于” “为”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为天下人所笑。省略句 可省略 主 谓 宾 及介词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倒装句 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定语后置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状语后置 战于长勺。 文言文翻译 直译为主,意译相结合方法 “ 留” 人名 地名 官名 国号 帝号 书名等不译,“换” 替换古语词 总角幼儿 六合天下,“删” 发语词、结构

4、助词、语气词等,“补” 补出省略成分“调” 即调整语序,涉及倒装句。 意译 互文、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婉遵循原则 审 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切 将文言文句以词为单位一一切分开来,然后逐一加以解释; 连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誊写,做到“三清”即卷面清、字迹清、笔画清,“三不”即不写潦草字、不写不规范的字、不写错别字。第三部分 古代诗歌鉴赏考查要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评价作者的观点诗歌复习要点3第一讲 诗歌形象一、形象 1、人物形象 既可指诗歌中塑造的人物,也可指作者自己。诗歌中人物形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

5、白; 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钟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如王维。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恋友离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柳永 怀才不遇,怀古咏史的形象 如杜牧赤壁 献身边塞或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昌龄出塞 抨击黑暗,同情人民的形象 如白居易的诗歌。2 物象 风物景象 即一般的景物、景象描写。包括景象、季节、时令等;场面描写有农事、战争等;色彩描写有颜色及其变化。 物象描写:即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的描写中赋予事物人格化。常以象征手法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的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诗歌意象的蕴含基本上是固定的。1、 送别类

6、 杨柳 古人有折柳送别,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后来也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杨柳岸、晓风残月”。 长亭 表依依惜别之意,如“对长亭晚”。 酒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美酒与离别往往联系在一起的,如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思乡类 月亮 常常是思乡的代名词。 鸿雁 迁徙之鸟,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鸿雁来抒情。双鲤代之书信 晏几道“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捣衣 月下捣衣,风送砧衣,不仅思妇伤情,也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也表思乡主题。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3、愁苦类 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 ,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7、。梧桐 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芭蕉 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别愁绪相联系。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阴满中庭。”流水 常与绵绵愁思联系在一起,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猿猴 诗人常借助猿猴啼叫表达悲伤之情。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杜鹃鸟,是凄凉、哀4伤的象征。白居易“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4、抒怀类 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菊花 表示坚强的品质或清高的气质,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梅花 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

8、饶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和赞颂。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松柏 意味着坚贞不屈的人格。李白“愿君学长松,慎物作桃李”。竹子 表坚定顽强、不屈不饶的风骨。黍离 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之感。冰雪、草木古代的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喻心志的忠贞恶、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的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之感。姜夔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5、战争类 主要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的向往。 投笔 喻弃文从武,辛弃疾“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长城 喻守边的将领, 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楼兰 ”代指边境之敌, “柳”营代指军营,“请缨”代指杀敌报国。 羌笛易引起

9、征夫的思乡之愁,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6、闲适类 表达清对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意象有“五柳”、“东篱”、“三径”。第二讲 诗歌的语言诗歌是语言艺术,诗人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塑造形象来抒发感情。但是,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因而,了解这一点,有助于对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的鉴赏。 高考常见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1、平实质朴、朴素自然 2 、含蓄隽永 3、清新明丽 4、形象生动 5、绚丽飘逸 6、婉约细腻 7、雄浑奔放 8,沉郁顿挫 9、慷慨悲歌 10、冲淡平和。王维“人闲桂花落,人静春山空”。 鉴赏诗歌语言三关注 关注“诗眼”及情

10、点的字眼,把握诗歌情感和主旨。 所谓“诗眼”是指诗中最精炼传神或传达主旨的关键字词或句子。它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统摄全篇的情调 深5化诗句的意境 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如李白行路难中“难“。所谓“情点”字指直接或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如“寒”、“愁”、“雁”、“哀”、“荒”、“残”、“夕阳”等。 关注寻常词语,体味非常魅力 关注动词 如王勃“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湿”言“光”,“疏”“光显花的精神,“ 湿”显雨后花的滋润,“疏”是写日光从叶透出。 关注形容词 如 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忽”看似不经意之间闯入春色,使少妇想起当年

11、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情不自禁伤感起来,体现了少妇由“喜”到“悲”的情感变化。 关注数词 如 齐己“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字形象暗示早春悄悄来临。关注特殊词语,体味氛围和情感 关注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如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衣”中“凄凄”形容内心的凄凉、愁苦,“袅袅”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正是送别时内心“凄凄”,格外感觉秋风“袅袅”,那如泣如诉的“袅袅”秋风,烘托出离人肝肠寸断的“凄凄”之情。 关注颜色的词 颜色的词表现心情,增强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如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时序匆匆,春光易逝之感。第三讲 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12、包括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记叙 叙述事件或经历 如 陆游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描写 用生动语言描写人物、事件环境 如 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议论 对人、物、事等评价 如 元稹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6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如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秋山”;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及托物言志。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托物言志,陆游“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借梅花自己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不怕摧残,坚贞自守的高洁品质。 表现手法 起兴 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物

13、 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 虚实结合 即现实之景与想象之景交织在一起表达感情。柳永雨霖铃 用典 包括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常借历史故事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某些问题的看法和立场。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作者写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讽刺了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可耻行径。 想象 指在已有的事物基础之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等,创造出新的观念过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衬托或烘托 指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如杜甫“遥怜小女儿,未解长安忆”,写小女儿的无知为了反衬妻子对丈夫思念之深、之苦。 对比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刘禹锡

14、的乌衣巷。 象征 通过特定的、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 照应 指对题目或前面所写的内容作出必要的回答。如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动静结合 对事物与景物作动态与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如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7正侧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描写和对周围事物进行描写,使形象更鲜明、更突出。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该诗第二句属侧面描写,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出表现出来。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15、,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比拟 把事物当作人来描写称拟人,把人当作事物来描写称拟物。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诗人打算去山里,春风通人性,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表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设问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舌吻,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元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开篇设问,点题,领起下文。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杜牧“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第三讲 诗歌题的基本问答方式与解答模式鉴赏诗歌的形象题问答模式 对这首诗的某个形象作简要分析或这首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或试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答题步骤 先分析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