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诗歌复习资料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691221 上传时间:2017-10-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诗歌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诗歌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诗歌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三诗歌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三诗歌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诗歌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诗歌复习资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诗歌复习资料(16 首) 登 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 ,下句“沙”对“渚” ,读来富有节奏感。开篇烘托渲染开阔,壮观之景。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2、诗人仰望木叶,俯视江水,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 “不尽” ,使“萧萧” “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萧萧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 ,则表明诗人是孤独在高处远眺。 “常作客” ,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 ,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此联的“万里” (空间) “百年” (时间)和上一联的“无边” “不尽” ,相互呼应:写出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久客孤独,悲秋苦病,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尾联对结。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

3、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 64 岁时,被召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金政权日益衰败,并且起了内乱。韩侂胄要立一场伐金的大功,于是起用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辛认为:南宋要取得对金作战的胜利,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但反遭猜忌。 (背景)这首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 ,所以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

4、。千古江山指京口这个千古兴盛之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谓孙仲谋英雄事业的风流余韵,现已无存。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说明刘裕的时代也在风吹雨打中过去了。表面上是追怀历史人物,实际上是暗寓南宋统治集团中连像雄据江左的孙权这样的人物也无处寻觅了。 “想当年”三句,颂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作者借这些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表现渴慕英雄业绩,斥责屈辱求和的南宋投降集团,感慨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空怀收复故土的壮志,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几句也是用历史事实。以北伐惨败的历史事实,告诫统治者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四十三年”三句,由今忆昔,有屈赋的“美人迟暮

5、”的感慨。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使辛弃疾感到惊心。民俗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辛弃疾这首词最后用廉颇事作结,以廉颇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锦瑟 【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这用的是起兴手法。作者此处无端发问“瑟为什么无缘无故有五十根弦呢?”感叹自己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那每一

6、根琴弦,每一根琴柱都如自己已逝去的美好年华,让作者思绪万千。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此联紧承诗歌的主要内容“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庄周梦蝶这个典故指的是对绝对自由、美好境界的追求。用望帝魂化杜鹃的事,说的是周朝末年蜀国的君主在死后魂化为杜鹃,在暮春之时望着自己的国家不断哀啼,感伤春去,也哀痛亡国。此句寄托了作者无限的哀思、难言的愁绪与不懈的追求,就算自己死后化为杜鹃也将依然不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包含“沧海、明月、明珠、泪珠”四个意象,为我们展示了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氤氲的雾

7、气在山顶升腾,朦胧飘渺,当人们想要走近一探究竟,却什么也看不到了,作者的这句吟诵是对美丽愿望可望而不可及的慨叹。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尾联: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首词通过冬猎盛况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关心国家的完整统一、反对敌人入侵的强烈愿望。上阕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下阕向朝廷请战,杀敌卫国的豪情壮

8、志跃然纸上。 “老夫聊发少年狂” ,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以“老夫” 自嘲,又言“聊发” ,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以及 “时不我待 ”、 “功业未就”的迟暮之感。但是“老夫”并不服老, 。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气宇轩昂,勾画出一位赳赳武夫的形象。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千骑奔腾,磅礴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

9、的雄姿。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的倒装。苏轼是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被贬的,所以他拿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狼当然是天狼星。 当年北宋统治者比较软弱,经常受周边少数民族侵扰。西夏就是其中之一,其中的“西北望,射天狼”就是影射宿敌西夏王国。作者在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不凡。破阵子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是辛弃疾寄给陈

10、亮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这词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 “醉里”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雄心, “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 “梦回”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上句是看,此句是闻。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 “麾”是军旗。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 “五十弦”句,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弓

11、如”句,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 “了却”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 “天下事”指收复中原。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这首词题是“壮词” ,前面九句可称是壮词,但最后一句使全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词成为悲壮而非雄壮。前九句是兴高采烈、雄姿英发的。最后一句写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陈亮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这首词艺术风格有两方面:一是内容感情的雄壮。二是他这首词结构布局的奇变。这首词把两片内容紧密连在一起,过变不变(过变是第二片的开头) 。

12、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一句另为一意。末了才来大转折,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前九句写军容写雄心都是想象之辞。末句却是现实情况,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前九句写的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译文略。赏析:本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

13、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写出了初春的生机。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

14、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 “新” “争” “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 “浅” “渐欲” “才能” ,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泊秦淮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译文: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

15、水和白沙,夜晚船停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犹自高唱玉树后庭花 。赏析: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亡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之国联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运。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沈德潜称之为“绝唱” 。浣溪沙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 ,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但边听边饮,这现境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词人不由得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偶句工巧,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 ,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 ;然而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