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记承天寺夜游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905399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开课记承天寺夜游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公开课记承天寺夜游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公开课记承天寺夜游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公开课记承天寺夜游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公开课记承天寺夜游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开课记承天寺夜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开课记承天寺夜游(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猜猜看,赤壁 三父子 竹子 八大家,苏轼两游赤壁 写下赤壁赋,父苏洵,弟苏辙 并称为“三苏”,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唐宋八大 家之一,苏轼,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苏轼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曾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黄州。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这一时期。,走近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承 天 寺 塔,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

2、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解题,随笔式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听读课文, 听准字音,听清节奏,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

3、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找生字、读准音,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柏( ),ji,zoxng,su,qn,bi,(二)读出节奏,(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自主释词译句通文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将要,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门,高兴的样子,走动,(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 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考虑 想到,游乐,的人,共同一起,散步,院里,于是,就,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睡,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也,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水的澄澈,水生植物,交错纵横,连词“原来是”,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个,地方,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清闲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一、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5、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月色入户 户:古义:多指门; 今义:住户、人家 念无与为乐者 念: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读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文言知识归纳,二、词类活用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三、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的人罢了。(定语后置) 四

6、、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五、特殊句子 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读一读 背诵全文 (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好),自学指导一,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二、按“记叙-描写-抒情”把全文分为三层, 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其内容。 三、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看哪组效率高),研习课文,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抒情,自学交流:,教师点拨: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记承天寺夜游,记叙,描写,抒情,寻

7、伴夜游,庭中月色,月下感叹,研习课文,二、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 承天寺中庭 人物: “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事情的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事情的结果:相与步于中庭,品读欣赏,把握情感,与苏轼对话,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寞无聊,想出去走走; 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合作探究,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请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作者写月的精妙之处。,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藻荇 交

8、横,比喻,品味语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色比成像水一样的澄澈,体现的月光皎洁的特点;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的动态美,侧面衬托了月光的清丽。,积水 空明,藻荇 交横 竹柏影,正,静,侧,动,皎洁、空明、清丽、淡雅、宁静,月光如水,冰清玉洁,“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藻、荇”、是指_,此句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比喻,月光,竹柏影,练一练,合作探究 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 提示:结合写作背景及当时作者的心态,“闲人”即清闲的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文中结尾句流露出

9、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叹,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全文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记叙,描写,抒情,寻伴夜游,庭中月色,月下感叹,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达观的胸怀,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送你一句话,当堂检测,解释红色的字词: 1、相

10、与步于中庭 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乐者 4、积水空明 5、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怀民亦未寝 1、一同,一起;散步,漫步;前院 2、高兴、愉快的样子 3、考虑、想到 4、形容水的空无澄澈 5、交错纵横 6、原来是 7、只是;清闲的人;罢了 8、睡觉,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_,_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用现代汉语翻译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我脱去衣衫想要睡觉,月色从门照了进来, 于

11、是我高兴的穿起衣服出门闲逛,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 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选文的作者_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 并称“三苏”,同属“_八大家”之列。(1分)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苏轼,唐宋,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3、用“”标示下列语句

12、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 盖 竹 柏 影 也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念无与为乐者 念: 相与步于中庭 步: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考虑,想到,散步(或漫步、走、行走),(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 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6、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作者描绘的世界: 作者的心境: 7、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_,_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自我排遣的旷达

13、(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念无与为乐者( ) 遂至承天寺( ) 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 ),考虑,想到,于是,就,睡觉,共同,一起,用现代汉语翻译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14、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我脱去衣衫想要睡觉,月色从门照了进来, 于是我高兴的穿起衣服出门闲逛,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 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3、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如积水 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 的对象是_,“藻、荇”、是指 _,此句运用了_的修 辞手法。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比喻,月色,月光,竹柏影,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 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 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 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 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