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城镇化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904951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就地城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就地城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就地城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就地城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就地城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就地城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就地城镇化(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就地城镇化 -一条新城镇化道路,主讲人:Kuran,课题主要内容,新型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的界定及其关系 就地城镇化的重要作用 就地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及中国乡村城镇化三大实践模式及经验启示 就地城镇化的难点及解决对策 就地城镇化的一些优势 就地城镇化成功案例分享,新型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的界定,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区别于传统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它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主题,以生态文明为理念,在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几轮驱动中,注重化解二元结构矛盾,通过完善城镇功能,着力推进与城镇化相关的经济社会各项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公共卫生、

2、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农民在居住和生活方式上由农村向城镇转变。 就地城镇化:所谓就地城镇化,也叫家门口的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向大中城市迁移,而是农民在原住地一定空间半径内,依托中心村和小城镇, 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二者关系,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模式的扬弃与超越,新型城镇化最本质的特征是: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它和就地城镇化的基本要义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农村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地城镇化的重要作用,作为新

3、型城镇化的实现途径,农村就地城镇化在预防和治理“城市病”,解决传统异地城镇化带来的农村问题以及“半城镇化”问题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就地城镇化能够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很多城市“城市病”问题凸显,人口膨胀、交通拥挤、城市贫困、房价高企、就业困难、环境污染、资源能源紧张等经济社会问题越来越束缚城市的发展。“城市病”的本质是城市发展速度和扩张规模超过了城市资源、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就地就近城镇化使得大批农业转移人口回到农村,这一方面能够减轻城市人口、交通、住房、就业、环境、资源等负担,有效预防和缓解“城市病” ;另一方面有利于农业先进技术的

4、推广,有利于发展农业现代化和确保粮食安全。,二、就地城镇化能够解决异地城镇化带来的农村问题 在异地城镇化模式下,农业转移人口到城市就业后,农村只留下了“613899部队”,这种情况给农村带来大量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一是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二是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等经济问题;三是农民工的责任田荒芜和宅基地住房无人住等资源浪费情况。农村就地城镇化强调离土不离乡,既实现就地就近的非农化就业,又能留住“乡愁”。就地城镇化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通过土地流转、社会保障等手段和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在一定范围内集聚,既有利于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又能解决经济社会问题。,三、就地城

5、镇化能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半城镇化”问题 “半城镇化”指的是农业转移人口虽然实现了空间和职业的转换,但他们并不能完全融入城市,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城市文明、城市意识才是城市化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就地城镇化能够使农民在当地实现非农就业和市民化,农民实现就地非农就业,彼此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很容易达成共识,在这个共同基础上,更容易培育农民的城市生活方式和现代思想观念,进而实现“完全城镇化”,四、就地城镇化符合当前的经济形势 当前中国经济出现了“以产业转移和劳动力回流”为主要特征的“双转移”,这种双转移推力和拉力,带动了产业和劳动力

6、向中西部转移。应当借助“双转移”推力,推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城镇化。即把有稳定就业、有稳定住房的人优先城镇化,让在大城市寻找不到幸福感的农民工,向家乡附近的中小城市寻求发展,产业转移了就有工作,又能就近和家人在一起。,小结,“就地城镇化”既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又能通过“就地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人口和城市空间布局;既有利于避免农村空心化等一系列难以治理的“农村病”,也能避免过度发展大城市造成的“城市病”。就地城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就地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就地城镇化可以有多种形式: 一是城乡结合部的就地城镇化

7、,即依托“中心城”发展的契机,做好统筹规划,进行功能配套,使其成为城市的“功能区”或“卫星城”,变农民为居民或市民。 二是县域范围的就地城镇化,即以县域经济发展为依托,引导和促进有条件的农民和农民工进入县城就业,并且安家落户。 三是中心集镇的就地城镇化,即促进农村中心集镇发展,发挥中心集镇的聚集优势,引导和鼓励农民和农民工到中心集镇所在地置业落户。 四是新型农村社区的就地城镇化,即依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民和农民工就地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中国乡村城镇化三大实践模式及经验启示,1、私人资本推动型的浙江温州乡村城镇化模式 温州模式是对温州地区独特经济发展格局的一种理论概括

8、。而温州乡村城镇化模式是一种依赖私人资本的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模式。所谓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模式,就是指通过发展私人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实行非农产业就近空间转移和小规模适度聚集,促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实现原村民大多数人的职业转型和生活式的城市化。浙江温州乡村城镇化发展主要是依赖于家庭手工业发展起步的,是一种典型的依赖于私人资本推动的自下而上式的城镇化模式。简单分析温州乡镇发展特点:自下而上,由农民推动、以小商品起步,借助民间信贷网络自筹资金,靠家庭经济和商品市场推动小城镇的发展。,2、小城镇主导型苏南乡村城镇化模式 苏南城镇化模式,主要是指苏锡常(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及所辖的 9 个县级市)

9、乡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生产活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推动非农产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在一定区域内聚集, 形成一定规模的非农产业聚集效应, 实现乡村人口职业转化,通过产业流、人流、资金流的聚集,使得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和城镇经济素质不断提高,进而通过小城镇的不断发展带动农民就业方式、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从而实现乡村地域的城镇化。借助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并致力发展社队工业,推动当地乡村城镇化发展。,3、外资推动型珠江三角洲乡村城镇化模式 “珠江模式”是指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乡村经济模式和城镇化模式,它是一种引进外资型的工业化、城镇化模式。20 世纪

10、 80年代中期, 国务院批准成立了 “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 , 以东莞、宝安等地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成了香港加工业的外迁地,“三来一补”成为其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凭借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及国家优惠政策倾斜的优势, 很快形成了举世瞩目的 “珠江三角洲经济模式”(简称“珠江模式”)。“珠江模式”的乡村城镇化具有以下特点:珠江三角洲具有交通便利、毗邻港澳的优势区位,且华侨、港澳同胞众多,珠江三角洲可以依托华侨、港澳同胞资金和创业经验,港澳的国际信息、技术、人才和设备。另外,珠江三角洲直接受益于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具有过国家优惠政策倾斜的优势。,三大实践模式的经验及启示,“三大模式”的成功经

11、验给我们带来许多的思考,也给其他地区乡村城镇化的推进带来诸多的启示。 1、把乡村城镇化建立在扎实的工业化基础上 从三大实践模式中,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温州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或是苏南地区,他们的城镇化建设都是依托乡镇企业的发展为载体的。不论是私人集资、集体经济或是利用外资,这三个地区都致力于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为农村城镇化提出了要求,而且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乡镇企业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了: (1)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收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解决了本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的问题,同时还吸收了大量外来人口,直接带动人口的集聚和城市化水平

12、的提高。 (2)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民的收入增加,进而使农民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实现城市化。 (3)乡镇企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是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直接动力和主导力量。,2、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产业集群,提高城镇竞争力 从三大模式的实践表明,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个城镇要得到发展都应该有相应的产业给予支持,都应该充分依据本区域的资源、地缘、人才、技术、资金等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3、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乡村城镇化模式 三大模式最成功的一点就是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依靠自身特有的区位优势、传统文化,乘

13、着改革的春风,充分利用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而推动本地区城镇化的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区农村城镇化的道路和模式。,就地城镇化的难点及解决对策,一、地城镇化战略下的资金投入 实施就地城镇战略,涉及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基础设施配套、房地产开发建设等问题,就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资金从何而来,现阶段政府资金来源包括土地出让金、税收、上级财政拨款、发行债券、银行借款等,地方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通常做法是征收农民土地,出售土地获取资金,常被称为“土地财政”,在这几年的发展中,这种方式弊端越发凸显,也不可持续;而税收必须有税源,但各地因经济基础条件不一,税收收

14、人较不稳定;上级财政拨款更是杯水车薪,也无法从根源上解决资金短缺。近年来,地方政府负债规模过大,问题也逐渐暴露,已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实施就地城镇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应不断深化投融资改革,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逐步建立多渠道可持续的资金保障体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要求,城镇化建设要构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模式,提高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程度,实现城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健全政府和民间投资的合作机制,吸引民间投资;完善多元化的可持续资金保障机制,研究建立城镇建设债券发行管理制度,鼓励民间资本更多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资,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小城

15、镇的信贷支持;减少私人投资进入的障碍,允许更多的私人资本发挥作用,提高私人投资的积极性。,二、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就地城镇化缺乏持续动力 农业是就地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央财政对农村地区的投入逐年增长,但是力度仍然不够。农村青壮年劳动大量流失;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发展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农业发展急需创新驱动,机械化率水平低; 农产品附加值提升空间巨大,没有完备的农产品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体,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特色产业为重点,优化组合

16、农村现有生产要素,使农业走上机械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1.政府部门必须在充分掌握本地区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资源优势等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力度,合理调整农作物种植面积,合理分配农种植和养殖的比例,在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发展生态农业,让农业发展和生态安全良性共生。 2.加快农业合作发展步伐,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和政策引导。各种农业经济组织的发展不应该停留在数量的增加上,现阶段应该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鼓励做大做强,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将具有代表性的实力强劲的企业打造成典型,鼓励、支持和引导知名品牌的创建。,3.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和渠道是农业生产转化成经济效益, 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有力保障。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农产品销售必须掌握市场行情和最新信息,政府在这方面应该积极搭建信息共享网络平台,让农民不出家门就能了解市场农产品价格、供求和规模等重要信息,并有针对性的在农业生产上做出调整。 4.创新发展农业与观光旅游、休闲度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