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三次月考试题(10、25)(语文)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690188 上传时间:2017-10-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三次月考试题(10、25)(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第三次月考试题(10、25)(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第三次月考试题(10、25)(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第三次月考试题(10、25)(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第三次月考试题(10、25)(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第三次月考试题(10、25)(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三次月考试题(10、25)(语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1江西省上高二中 2009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试题 (10、25)第 I 卷(36 分)一、 (15 分,每小题 3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召唤 诏书 沼泽 昭然若揭B桎梏 窒息 质量 屡试屡踬 C字帖 碑帖 画帖 俯首帖耳D分娩 央浼 勉励 冠冕堂皇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九州 撒手锏 口干舌燥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B省识 跌眼镜 常年累月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C 喝彩 炒鱿鱼 寥若辰星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D坐镇 捅娄子 待价而估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

2、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古典诗词的艺术美感是光彩照人、美不胜收的,在一定意义上甚至还是不可_和无法复制的。亚洲金融危机烙下的累累伤痕催人_,发人深思。要想使自己的生活扁舟轻驶,务必让它承载的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不然则_无以进。A超脱 警醒 徘徊 B超脱 惊醒 徜徉C超越 警醒 徘徊 D超越 惊醒 徜徉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自小没见过世面,好不容易进了城,只见车水马龙、大街小巷,如同蚂蚁进磨盘条条是道。B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原则对于减少“暗箱操作” ,防止行政权力滥用、权钱交易,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C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时,顺便帮了一下别

3、人的忙,没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D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你可曾想到白发苍苍的老父老母?可曾想到嗷嗷待哺的儿女?可曾想到孩子们稚嫩的心灵?将因此而蒙受巨大的创伤 !B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四句诗,引自陶渊明所作的挽歌 。C要有意思才有话说;没有意思硬要说,就是瞎说;意思没有想清楚随便说,就是乱说;那都是没有把话说好。D.教室里布置简单,只有三幅标语挂在墙上:“学贵有恒” , “于无疑处见疑,方是进矣。 ” “百川归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高考资

4、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2文化要发展 环境需宽松当下, “文化”成为最热的词之一。人 们现在都同意, “文化”很重要,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增强 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已成 热门话题 。但这种共识其实是相当模糊的,很多争议正因此而生。学繁体字,背弟子规,恢复唐装,开国学班,行祭拜礼近年来,围绕“传统 文化”生出的热闹一场接一场,包括 这几天引 发如潮批评的“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但讨论 的背后都离不开 对“文化”概念的深层次辨析。“中国有极好的传统文化,但没有注意保留。忘 记了旧的,又没有建立起新的。 ”作家池莉对“中国文化的 远去” 深感

5、忧虑 。这种忧虑肯定不止她一个人有。文化内涵十分宽泛庞杂。我们 所言的“ 传统文化”其实仅是纸上记载的“文化”,而且多半是今人带着有色眼镜改造过的“文化”。从今年开始,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可以放假了,我们因此就能接续传统吗?凭空造起一座“ 文化城” ,炎黄子孙就能拥有精神家园吗?那些主持孔子或其他某子祭拜典礼的官员,对孔子或某子的精神思想有多少理解? 讲庄子的于丹登上了福布斯 财富名人榜, 讲三国的易中天粉丝如潮,说明国学复 兴了吗?我们先得搞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什么是我们当下的文化,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我们可能得到一个什么 样的文化。文化是不断变迁的,而且这

6、种 变迁并不完全以权力的意志 为转移,一个族群的文化会与环境不断发生互动。在当代世界中,我们的文化将如何演变,将来形成一个怎样的格局、得到怎样的结果,我们需要思考,政府也可以有一个主 导的追求方向,但结果无法断言。思考和追求时,我们需要正视 三个问题:一、 发展文化是为 了什么?为了人的幸福,还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抑或为了方便治理?二、世界的 现实 和大势是什么?三、政府在塑造文化方面的可能性和限度在哪里?文化的演变有自身规律。如果不考 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所谓复兴就可能变成复古复古不一定不好,但别打着复 兴的旗号忽悠人。如果不尊重文化进化的自然规律,所谓建设文化就可能变成戕害文化。拿现在人们

7、纷纷说要复兴的国学为例。据学者研究,中国历史上国学最繁荣的时期有三个,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清末民初, 这三个时期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权威破碎,人们思想上的禁锢被打破,因此迸 发出灿烂的创造之光。文化需要繁荣和发展,但如何 给文化发展一个宽松的环境,如何更加解放思想,也许是更需要我们各方人士共同思考研究的问题。 6、从原文看,下列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学繁体字,背弟子规 ,恢复唐装,开国学班,行祭拜礼。、于丹和易中天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庄子和三国。、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建造“中华文化标志城”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传统文化也是族群文化,但发

8、展传统文化,除立足自身实际外,还必须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3、文化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并且需要宽松的环境,如果权威加以干预,那么,建设文化就可能成为戕害文化。、 “文化”很重要,也需要发展,但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即使是政府也还没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解放人们思想,创造一个发展文化的宽松环境,比思考发展文化的方式更重要。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传统文化”都是用繁体字记录的,所以,在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也就把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了。、建一座“文化城”确实不能说明炎黄子孙拥有

9、了精神家园,但如果我们不建文化城,不写繁体字,不开国学班等,文化是肯定不能得到继承发展的。、于丹、易中天的成功,不能说国学已复兴,但他们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值得提倡。、如果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思想更加解放,那么,文化是可以出现在繁荣和发展的。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912 题。 (共 12分,每小题 3分)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丁继母忧,服阕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称疾归。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舜典,言:“ 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 ”时 大珰张锐、于经论死,或

10、言 进金银获宥,故及之。嘉靖三年,帝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 “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亦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 ”帝怒,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 殿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给事中刘 济、安磐、 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慎、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卫。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

11、衣冒滥官。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 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 驰 万里, 惫甚,抵戍所,几不起。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 还永昌, 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 击败贼。八年 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咸善视之。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世宗恶其父子特甚,每问慎作何状,阁臣以老病对,乃稍解。慎闻之,益纵酒自放。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 东阳见而嗟赏,令受 业门下。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 阅 所藏书。叩以 疑义,一清皆成诵

12、。慎惊异,益肆力古学。既投荒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 人曰: “ 资性不足恃, 日新德业, 当自学问中来。 ” 故好学穷理, 老而弥笃。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谥文宪。 (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二 列传第八十,有 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 论:判罪 B.寻称疾归 寻:不久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4C 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 执:司法官员 D.阁臣以老病对 对:回答10.下列加点的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乃再杖七人于廷 阁臣以老病对,乃稍解B. 不

13、以臣等言为是 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C. 乃再杖七人于廷 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D. 慎知而谨备之 李东阳见而嗟赏1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杨慎禀性刚直、坚持原则的一组是( )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 尽斥锦衣冒滥官撼门大哭,声彻殿庭 乃再杖七人于廷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 慎闻之,益纵酒自放A. B. C. D.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慎为人忠贞,遇事常上书进谏,武宗微服出行至居庸关,他上书抗谏。世宗破格提拔桂萼、张璁等,他与同列更是多次冒死直谏。B.杨慎经常讲舜典 ,希望借其中“赎刑只适用于犯小错误的人”的观点来劝诫世宗不要宽恕张锐、于经等元恶大奸之人的死罪

14、。C.杨慎讲究孝道,按礼为继母服丧,闻知父亲生病急忙归家探病,去世后更请求归葬。但因禀性刚直,晚年深为世宗所恶,不过却受到朝中阁臣等的尊敬和袒护。D.杨慎自幼机敏,谦虚好学,老年更甚。他博闻强记,著作丰富,被誉为明朝第一。第卷(共 114 分)13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帝怒,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 (4 分)译文: 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 (3 分)译文: 尝语人曰:“ 资性不足恃, 日新德业, 当自学问中来。 ”(3 分)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 分)桂州腊夜戎昱坐到三更尽,归仍尤里赊。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1 )尾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 分)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