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轮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690137 上传时间:2017-10-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一轮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第一轮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第一轮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三第一轮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三第一轮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第一轮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一轮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三第一单元检测题 1、据美国侨报报道: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美国经济遭到,2008 年 10 月 1日最新公布的美国 AP-GfK 民调结果显示,八成美国人担心金融危机将直接影响到工作、家庭财富、退休养老、子女前途等。但在此次金融动荡中,美国华人遭受的直接损失较小,这体现了中国儒家的什么思想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C “量入为出”的观念 D稳定发展的和谐思想2、 “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的有 11 次之多,其中一段更直接指责当时人以洪水冲刷邻国的不道。我们不难从中看出洪水与黄河暨黄土地带牵连一贯的关系。孟子所说天下之定于一 ,也就是只有一统,才有安定” 。对这一

2、观点的正确理解是 A.地理环境是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B.自然条件与政治发展有一定联系 C.洪水泛滥是促成战国纷争的因素之一 D.国家统一是社会安定的前提 3、战国时期墨家对实用科技较为关注,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墨家对科技感兴趣 B、墨家代表的是平民,是生产的实践者C、其它学派鄙视科技 D、墨子本人是小生产者4、以下言论对应的学派依次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A法家、儒家、道家、墨家 B墨家、法家、道家、儒家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D道家、法家、墨家、儒

3、家5、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 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6、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7、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由此可见,下列论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反应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B融合春秋战国以来多种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C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D新儒学因主张君权神授从

4、根本上抛弃仁政思想8、 汉书宣帝传记载: “五凤四年四月辛丑晦,日有食之。诏曰: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以前使使者问民所疾苦,复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不改者。 ”由此可知:A司马迁的历史撰述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具有限制暴政功能C 汉书当中关于日食记载没有任何科研价值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东汉统治影响巨大9、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与孔孟的儒学最大的区别是A、重视总结前代成败存亡的历史经验教训B、摈弃“民贵君轻”论,把儒家法学化和神学化C、学术文化出现了由“王府官学”向“私家文学”转移的趋势D、它促使知识分子阶层迅速崛

5、起10、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以“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完善 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提供了 依据 D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11、 “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 ”上述言论反映作者对儒法思想的基本态度是A儒法并用 B尊儒抑法 C尊法抑儒 D去法尊儒12、关于董仲舒的新儒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 B糅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C其基础是“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学说 D它与先秦儒学并不完全一致 13、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邪僻之说灭息

6、,然后统记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的目的是A以法治国 B禁止各家思想传播 C独尊儒术 D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的统14、2009 年 7 月 22 ,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苏州等地的长江流域。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联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 人感应 D无为而治15、 “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这一观点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C.否定董

7、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16、从孔孟到董仲舒,再到程颢、程颐、朱熹,儒家思想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这种发展是为了A不断吸取外来的思想,丰富和发展儒家思想 B去粗取精,儒家思想更加纯洁 C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D批判继续儒、道、释的思想精华17、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人法,以礼人俗 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18、宋明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里的“天理”主要是指A世界万物的本源 B社会发展的规律C儒家道德规范和等

8、级秩序 D人的情感、感受19、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其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A强调获得精神方面的自足 B宣扬追求来世的幸福 C强调要有强烈社会责任心 D官扬追求自由的生活 20、宋朝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当时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体现了理学家们关注国计民生的价值取向C.说明理学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D.说明理学在当时有利于维护社会政局的稳定21、宋代理学是新兴的儒学,其“新”在A、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B、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神C、

9、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 D、反对君主专制独裁,反传统22、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形成并被推崇为天理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A B C D23、“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该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24、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 ,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是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

10、理25、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 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27、 黄宗羲的进步思想中对构建近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是A 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提倡“法治”.反对“人治”C.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D 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8、王夫之在分析历史进程时说:“天下之势,一离一合,一治一乱而已。 ”对他的观点评价不准确的是A.他犯了历史发展循环论的错误 B.他只

11、看到了历史运动的迂回性,没看到历史发展的进步性 C.他没有从本质上认识中国古代史 D.他的观点是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所做的客观总结29、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 , “排击孔子,别立褒贬” 。这里的“某人”是指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30、梁启超读到一本书时说:“在卢梭民约论前约数十年,有此议论,不能不视为人类文化史最高出品。撰者固自负,亭林亦复推重。乾隆间,此书列入禁书;光绪之季,吾曾私自传印,以为播送民主思想之工具。”这本书是A、 日知录B、 明夷待访录C、 变法通议D、 天下郡国利病书31、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

12、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的思想是A、经世致用思想 B、唯物主义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32、在明清之际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根本原因是A.知识分子具有忧国忧民思想 B.封建专制统治的残酷压迫C.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D.士大夫接受了西方民主思33、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他们的共同点是A.以“异端”自居 B.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C.主张发展商品经济 D.批判君主专制制度34、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受到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强调的

13、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编自雅斯贝斯大哲学家材料二 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材料三 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仪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道德进行现代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摘编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1)

14、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为重建古代传统 文化所做的工作,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欲达到的目的。(2)在材料二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归纳陈独秀反孔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推行道德教育的影响。35、人的尊严意味着对人本身的尊重。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公平、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有效的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孟子 )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 (孟子集注 )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