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财务会计ppt综述.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896764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PT 页数:332 大小:7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财务会计ppt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332页
中级财务会计ppt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332页
中级财务会计ppt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332页
中级财务会计ppt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332页
中级财务会计ppt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3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级财务会计ppt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财务会计ppt综述.(3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级财务会计 主讲人:何瑞丰,2,序 言 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中级财务会计是会计学科的核心课程,通过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真实、公允地披露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股东权益变动情况等会计信息,全面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并以此向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有用的信息。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是中国会计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指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实施,使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实现了实质性趋同,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提升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地位的非常重要的一

2、步”。中国的会计理论与实务正越来越与国际惯例接轨。,3,中级财务会计 第1章 总 论 主讲人:何瑞丰,4,第1章 总论 学习要求 1.财务会计的特点和财务报告目标; 2.我国会计规范体系; 3.会计假设和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4.会计要素的特征及其确认条件; 5.会计计量属性及其应用原则。,5,第一节 财务会计的特点 会计(Accounting)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 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 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 会计信息的完整的方法体系。同时,会计能够全面、系统地反 映和监督经济活动中占用的财产物资和发生的劳动耗费

3、,为企 业管理过程提供服务,因此,会计也是一种管理。 企业会计主要分为两大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Financial Accounting): 满足企业内部管理 部门和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又称外部会计) 管理会计(Managerial Accounting): 满足企业内部管理 的需要。(又称内部会计),6,财务会计以会计准则或制度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并以财务报告的形式提供有关会计主体的信息。 财务会计的特点: 1.财务会计编制的财务报告主要为企业外部以及内部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信息。

4、2.财务会计要严格遵循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具有强制性;管理会计主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具有灵活性。 3.财务会计严格按照会计程序和模式,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综合反映并定期提供企业经济活动的情况和结果;管理会计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根据管理所需信息的要求选择。 4.财务会计要按照统一的格式和规定,定期编制财务报表且具有法律效力;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只强调对管理者决策的有效性,不注重信息报告的形式,也不具有法律效力。,7,第二节 财务报告目标 财务报告是企业实现对外信息交流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 财务报告目标在财务会计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构建会计要 素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并制定各项准则的基本出发

5、点。 一、财务报告目标的重要作用 1.决定着财务报告应当向谁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应当保 护谁的经济利益。 2.决定着财务报告所要求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决定着 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原则,是财务会计系统的核心与灵魂。 3.决定着财务会计未来发展的方向。,8,二、财务报告目标的主要内容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一) 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的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社会中介机

6、构、企业管理当局、社会公众等。 (二)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管理层作为职业经理人(Professional managers),是受委托人之托,有责任妥善管理并有效运用企业资产。财务报告应当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及时了解企业管理现状,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并做出决策。,9,第三节 财务会计规范 财务会计规范体系是会计实务工作的指南,是制约企业财 务会计工作的专门法律、法规、准则和制度的总称。 企业财务会计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往往与其实行的法律体制 有密切关系。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企业财务 会计规范

7、一般由国家会计委员会制定统一的会计制度;而以美 国、英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一般通过财务会计准则委员 会等民间机构制定公认会计原则以及各种规范,在得到政府支 持和法律认可的前提下,对企业会计事务进行制约。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2003年成立,致力于国际公 认会计准则(GAAP)的制定。2001年4月1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 会(IASC)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先后制定和颁布 了100多项财务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对规范各国企业会 计核算和会计信息披露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10,我国的财务会计规范体系主要由会计法及其他专业法律、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其他有关

8、法规等组成。 一、会计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是以会计行为为规范对象的专门法律,是我国有关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会计法涉及我国会计工作的各个领域,共七章,52条,确立了会计工作基本的行为规范,是我国最高层次的会计工作规范。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等。,11,二、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2007年1月1日开始率先在上市公司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

9、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企业会计准则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公告等组成。 基本准则共10章,66条,规范了包括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计量原则、财务报告等基本问题,是制定具体准则的基础。 具体准则是按照基本准则的要求,对企业基本经济业务、特殊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处理方法和程序的具体规定,包括基本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财务报表准则等共计38项。,12,三、企业会计制度 200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逐步取代了原先

10、 的分行业、分经济成分的企业会计制度以及非企业会计制度。 根据新的会计核算体系,企业会计制度包括企业会计制 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在此基 础上建立了具有操作性的有关会计科目设置、具体账务处理程 序、财务报告编制和披露制度,形成了一般企业、金融企业、 保险企业和小企业统一的会计报表格式和会计报表附注格式等。 企业会计制度包括两大部分: 一是企业会计制度正文,共14章,160条;二是 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共六个部分,详 细规定了会计科目及其使用方法、会计报表及其编制方法。 企业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统一会计核算制度以及会计 信息披露规范化的根本保证。,13,第四节 会计

11、的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一、会计主体(Accounting entity)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 或者组织,它界定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可以是一 个特定的企业,可以是一个企业的某一特定部分,如分厂、分 公司或门市部等,也可以是若干家企业通过控股关系组织起来 的集团公司,甚至可以是一个具有经济业务的特定非营利组织。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上的法人概念。法人可以是会计主 体,但会计主体并不一定是法人,它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 体,如企业法人;也可以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如基金管 理公司管理的需要独立核算但无法人资格的下属每只基金、企 业集团公司下属的子公司、企业内

12、不独立核算的单位或部门。 会计主体假设为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中对会计业务的职业判断、 会计方法和会计程序的正确选择提供了依据。,14,二、持续经营(Going concern) 持续经营是指企业或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也就是说,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进行清算。为了在会计核算中保持会计处理方法的稳定,保证企业记录和财务报表真实可靠,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 “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会计核算所使用的一系列会计处理方法都是建立在持续经营的前提基础上的,从而解决了很多常见的财产计价和收益确认问题。如企业的资产以历史成本原则计价、以权责发生制来确认收入和

13、费用、以及资本保全等问题,产生了会计核算中正确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必要。 持续经营假设并不排除企业在有迹象表明已面临破产清算时采用破产清算的程序与方法。如企业已无法继续生存下去,则依据这一假设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也不再适用。,15,三、会计分期(Time period) 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等间距的期间,即会计期间,以便及时地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会计年度又称财政年度(fiscal year),预算

14、上称为预算年度,这三者通常是一致的,该年度的起止期限通常为公历年。财政年度各国不一。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奥地利、瑞士、爱尔兰、挪威、芬兰、丹麦、希腊、东欧国家、韩国、朝鲜、越南、马来西亚、巴西、智利、墨西哥等国,财政年度采用历年制,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英国、加拿大、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南非等国,财政年度采用跨历年制,从当年4月1日起至下年3月31日止;澳大利亚、,16,瑞典、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埃及、苏丹等国,从当年7月1日起至下年6月30日止;美国在1976年以前是从当年7月1日起至下年6月30日止,

15、1976年以后是从当年10月1日起至下年9月30日止。目前采用这种财政年度的国家有美国、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国。沙特阿拉伯、尼泊尔等国的财政年度则是实行浮动制度。沙特阿拉伯根据Hajra历编制预算,其每一年度的预算起止日期和时间周期长短是不相同的。采用跨历年制的财政年度,一般是以财政年度终止日所属的年份作为该期间的财政年度。 世界各国财政年度起止日期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本国国情、历史、传统习惯以及财政管理的需要等因素。 会计分期假设对企业会计核算有重大影响。由于设定了会计期间,在会计处理上必须对每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进行确认、配比,从而产生了制定有关费用和收入的确认、计量的会计原则(如权责发

16、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等原则)的必要性。,17,四、货币计量(Stable monetary unit)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核算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计量、反映和报告企业的经济活动,并假设货币价值保持不变。 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计量,存在着多种计量单位,如实物、货币、重量、长度、体积、容积等。各种非货币计量单位具有不同的性质,没有可比性。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能够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成为会计核算计量单位的最好选择。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 作为会计核算的计量单位,本身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作为计量单位的货币,其内在价值要稳定;二是计量单位要统一才能汇总和比较。如果企业的经济业务涉及多种货币,就要确定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在我国,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