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的历史(historyofhat)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894106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2.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帽子的历史(historyofha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帽子的历史(historyofha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帽子的历史(historyofha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帽子的历史(historyofha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帽子的历史(historyofha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帽子的历史(historyofha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帽子的历史(historyofhat)(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帽子的历史,帽子的历史,帽子的起源与发展,一.帽子的起源:,帽子是由巾演变而来的,据南朝梁陈之间的顾野王所撰玉篇载:“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着之于头。”在古代,巾是用来裹头的,女性用的称之为“巾帼”,男性用的称为“帕头”,到了后周时期,出现了一种男女均可用的“幞头”,原来是人们在劳动时围在颈部用于擦汗的布,相当于现在的毛巾,人类在田地里劳作,由于大自然的风、沙、日光对人类的袭击,于是人们便将巾从颈部向上发展而裹到头上,用来防风沙、避严寒、免日晒,由此渐渐演变成各种帽子。 总体来看帽子的起源与发展都是基于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气候、环境,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等

2、自然、社会条件的影响,都在客观上推动了帽子发展的过程。,旧石器时代 “衣毛而冒(帽)皮” 中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帽饰样式,常散见于一些陶器绘画遗存中。后汉书舆服志有云:“上古衣毛而冒(帽)皮”,即用皮缝合制帽于头上以避沙暴和风雪。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出土的人面纹彩陶盆上的图案,头顶绘有鱼尾形尖帽,可提供五千年前着帽人物的具体形象。,二.帽子的发展,夏、商、周史称“三代”,是奴隶制社会从兴起、发展并走向鼎盛的相对完整阶段。夏、商用冠、冕来表现礼仪之制,到周朝日趋详尽完善。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中心地域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论语中“子曰:禹吾无间矣,恶衣服而致美冕。”冕是古代的一种礼仪首

3、服,这句话的意思是夏禹时不重视平日的衣着,而对祭祀天地、祖先和关于社稷大事的服装却设计华美而考究。 商朝是奴隶制社会巩固和发展的阶段。社会生产力和文化有了极大的发展。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批雕刻玉石人像可以看到三四种不同的帽饰样式:,夏、商、周 “恶衣服而致美冕”,冠弁,一些学者认为很可能是一种帽箍形式,待有战事时上加皮冠。据载,戴此帽者,上身缁黑色布衣,下则积裥素裳。古有不见皮冠不应招之说,解放前仍称警卫为马弁,可见除爵弁外,弁冠大多为兵将武官所戴。,周朝是奴隶社会在各方面走向鼎盛的时期,服装纺织都有较大发展。人们在生活的探索中取得较多的经验,麻布上已经出现涂漆的痕迹。涂薄漆,可制成防

4、水避雨的漆布,可制作帽、鞋、蓬盖或隔潮坐垫等用途。 华夏人十分注重冠的标识作用,许多正式服装都是以所戴的冠名来做服装的名称,并世代延续着这种理念性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戴什么款式的帽子穿什么款式的服装,且有冠与衣有同色的习尚。现代词汇中的冠军、领袖,都是古代服装款式的主题中心和重点的装饰部位。 弁服是仅次于冕服的常用礼服。天子、诸侯十二而冠,普通人满二十加冠称弁。 弁有爵弁、皮弁和冠弁之分,1.战国时武士弁帽。文官戴冠弁,一种黑红相配的帽饰,武官戴皮弁。弁帽为奶白色翻毛麂皮制。晋制改成黑衣素裳,隋唐有乌色皮弁,后改乌纱,一直沿用至明代。,1.跪坐的玉人戴卷筒式冠巾、着华丽服装。 2.在河南安阳四盘

5、磨村出土,头顶饰物很像汉代“平巾帻”式的帽箍边饰,质地很可能是提花的织物制成。 3.是美国哈佛大学佛格美术馆藏有的一个头着高巾帽的商代玉人。我们清晰可见他头上的裹巾样式,其缠裹方法还可在今日的少数民族头饰中找到它的痕迹。,春 秋 战 国,春秋战国“孚甲自御” 战国时期的中国,随着周朝历代天子们威信的下降,为早日强盛的诸侯 相继“变法”,除“奖励耕织,发展桑麻”,还大力发展尖甲利兵以维护政权。为更有效地抵御敌方武器的杀伤,人类首先学会的是“孚甲自御”,从而形成了早期葛藤编制成的背心式甲胄及藤帽。 由于战争的需要,各国纷纷改革变法。赵武灵王(前325年前299年)于公元前307年为顺应战事,实行了

6、一次著名的军制改革:抛弃战车,率先建立骑兵军团。骑兵所向披靡,不仅使胡人忘而生畏,而且成为与秦争霸的有力对手。这一改革被后人称之为“胡服骑射”。在帽子形制上的具体要求如下:冠,采用北方貂皮冠,也可能在原有的皮弁基础上加以貂皮暖额作为装饰。此大冠到汉代称之为武弁大冠。据载,其形制的沿革最初是在弁形上加以箕式形制的,后又加暖额,只是春秋之际已无实物可考。而后汉将貂尾插在冠上作冠饰,再加金附蝉,称之为貂禅冠。,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厌弁冠冕以幅巾为雅” 魏晋时期的冠帽很有特色。汉代的巾帻依然流行,但与汉代略有不同的 是帻后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称“平上帻”或叫“小冠”。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

7、如在这种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笼冠”。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 在东汉末年,王公名仕“以幅巾为雅”,颇有一种厌弃冠冕公服的风气。晋魏时幅巾束发盛行主要是由于它适于各层次人物,并简便易行,易与衣裳配色,在追求高雅脱俗思想的时代,也有一种对礼教制度反叛的味道。由于当朝者的提倡,此时的幅巾样式种类繁多,并加以种种不同的名目,如折角巾、纶角巾以及纶巾、葛巾等几十种。 晋南北朝各代对于后妃命妇的帽饰记载,祥略不一。,隋唐,隋唐五代主要的首服“幞头” 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巾帛。早在东汉就已流行这种装束,魏晋以后巾裹更 加普及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隋代幞头较

8、简便,初唐幞头巾子较低,顶部多呈平形,即为“平头小样”巾子。以后巾子渐渐增高,陆续出现“英王踣样”巾子、“官样”巾子、“开元内样”巾子等。幞头有软脚幞头和硬脚幞头。除幞头外,还有纱帽等。 幞头,是唐宋汉族男子的主要首服。据载,北周武帝时,将汉魏时幅巾做了修改加工,使四角皆加带。幞头和幅巾的区别,这几条带子是重要因素,系戴时前两条带子系于脑后垂下,折带令曲折附顶反系于脑后垂下,故称“折上巾”。而脑后系垂的,便看似两条飘带,到中唐时,下垂两带逐渐缩短,出现了两角向上,插如脑后结系之势,到了晚唐已形成两脚略呈圆形的硬翅。,唐朝,唐代的帷帽,新疆笠帽都是妇女出行时,为了遮蔽面容,不让路人窥视而设计的帽

9、子。这种帽子多用藤席或毡笠做成帽子骨架,糊裱缯帛,有的为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后用皂纱全幅缀于帽檐上,使之下垂以障蔽面部或全身。 帷帽的样式在当时非常流行。它的作用,仅限于遮挡风尘,与原来用以“避人窥视”已完全不同。戴帷帽的风俗始于隋,妇女出门,必用纱罩头及全身。由于浅露芳姿,初时曾受朝廷干预,被认为“过为轻率,深失礼容”,宋朝,宋朝的通天冠服,是天子的重要礼服,通天冠也叫卷云冠,有二十四梁,外用青色,里面用朱红色,冠前加金帛山及用金或玳瑁成蝉形为饰。戴此冠时穿织成云龙纹的绛色纱袍。 百官穿朝服所戴的冠有三种:一是进贤冠,涂金银花额,犀、玳瑁做的簪导横贯于冠中,在冠上簪白笔。以冠上梁数区别等级,

10、有五梁、四梁、三梁、二梁等;二是貂禅帽也叫笼巾,前有银花,上缀以黄金附蝉,南宋后改为玳瑁附蝉,左右各有三小蝉,并在左旁插貂尾,王公、亲王等戴用;三是改良的进贤冠。 幞头是宋朝人广泛应用的首服,此时已经发展成硬脚,并且有许多样式,初朝两脚平直的较短,中期以后的两脚伸展加长,仆从、公差或身份低下的乐人,多用交脚或曲脚。宋代幞头已完全脱离了巾帕的形式,纯粹成了一种帽子。隋唐时代的幞头都用黑色纱罗制成,而宋代却不仅用鲜艳的色彩,还可以在幞头上簪以金饰、罗绢之花。 宋朝妇女的头饰有两种,一种是头上戴的冠子;一种是把发髻梳成不同的形式,然后插上各种金玉、珠翠的首饰。冠,有白角冠、珠冠、花冠、高冠、团冠等。

11、,辽代冠巾 辽代冠巾的制度很严格,中小官员和平民百姓只能科头露顶,即使在冬天 也这样。男子发式多为髡发,一般是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剃光,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为装饰;有的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披散鬓发;也有将左右两头发修剪整理成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金代通常戴小帽或头裹皂罗巾 金代的服制是:一品着七梁冠加貂禅笼巾,二品七梁,三品六梁,四品五梁,五品四梁,六、七品三梁。常服则通常戴小帽或头裹皂罗巾。,元朝的帽饰混杂蒙汉文化 皇帝帽饰服分冬、夏两种:冬戴暖帽,夏戴宝顶金凤钹笠;还有一种则是珠子卷云冠。,明代男子的冠巾帽饰 明朝从蒙古贵族手中夺取政权后,对整顿和恢复礼仪非常重视。废弃

12、了元朝的服制,并根据汉族人的习俗,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 皇帝在祭祀天地、宗庙、登基、册立、正旦、冬至等大的典礼活动中,通常穿衮冕服,戴冕冠;洪武元年规定穿通天冠服,戴通天冠;洪武二十六年规定皮弁服,戴皮弁帽(用乌纱蒙之,前后各十二缝);皇帝亲征或遣将时穿武弁服,戴绛纱做的弁(上锐,十二缝用五彩玉装饰);皇帝常服戴翼善冠。 皇帝燕居时穿用的是弁服,戴皮弁,也是用乌纱,分十二辫,各压以金线,弁后有四山。 明代官史朝服与公服不分文武,戴的是貂禅笼巾与戴梁冠。朝服按品级戴冠,以冠上梁数辨别等级。其制有一品七梁冠,二品六梁冠,三品五梁冠,四品四梁冠,五品三梁冠,六七品二梁冠,八九品一梁冠。状元戴二梁冠。

13、公、侯、伯及驸马梁冠,另加貂蝉笼巾,笼巾呈四方形,前后附金蝉或玳瑁蝉。公爵冠上还插有雉尾(野鸡毛)。凡一品以下官员,朝服只戴梁冠,不用貂禅笼巾,在梁冠的顶部,一般还插有一支弯曲的竹木笔杆,上端联有丝绒做成的笔毫,名为“立笔”,实际上是仿照汉朝的“簪笔”制度。 进士在谢恩日穿深蓝罗袍,戴巾,形制如乌纱帽,展角,阔寸余,长五寸许,系以垂带,皂纱为之。穿用常服时要配戴乌纱帽。,明代,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礼帽、便帽之别。礼帽俗称“大帽子”,其制有二式: 一为冬天所戴,名为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为凉帽。 暖帽为冬季戴用,其款式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制,也有 用呢制、缎制及布制的,视天气变化而定

14、。颜色以黑色为多。皮毛之类也有分别。最初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再次为狐,其下则无皮不用。由于海獭价格昂贵,后用黄狼皮染黑代替,名为骚鼠,时人争相效仿。康熙年间,一些地方出现一种剪绒暖帽,色黑质细,宛如骚鼠。由于价格低廉,一般学士都乐于戴用。暖帽中间还装有红色帽纬,帽子的最高处装有顶珠,材质多以红、蓝、白、金等色宝石。 凉帽的形制无檐,形如圆锥,状如斗笠,俗称喇叭式。材料多为藤竹、篾席或麦秸制作而成。外裹绫罗,颜色多用白色、湖色、黄色等。上缀红缨顶珠。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顶子级别如同暖帽。,清代,花翎 即是孔雀翎。在礼帽顶珠的下面,有一根两寸长短,用玉或珐琅或料器做 翎管,花翎就是插在这

15、翎管内,并在冠后垂拖着,其尾端有像眼睛似的极为灿烂鲜明的圈饰,称做眼,有单眼、双眼、三眼花翎之别,没有眼的叫蓝翎。清代根据眼的多少来区别官的等级,以三眼为最贵。 翎有蓝翎、花翎之别。蓝翎是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日晕”俗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为贵。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对花翎作出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以下可以戴。以后规定:贝子戴三眼花翎;国公戴双眼花翎;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护军各统领等均戴一眼花翎。 清代风帽 也叫做“风兜”,后来又称“观音兜”,大概与观

16、音大士所戴的相似而名之。 材料有夹布、皮等,多为年老者蔽风寒所用。以紫、深蓝色、深青色为多,红色是高官所用。 便帽 也称“小帽子”,以六瓣合缝,俗称瓜皮帽。创自明太祖洪武年间,取其六 合一统之意。这种小帽形式很多,有平顶、尖顶、硬胎、软胎之别。平顶大多为硬胎,内衬棉花;尖顶大多为软胎,取其便利。 小帽 即便帽。它是沿袭明代的六合一统帽,俗称“西瓜皮帽”。软胎小帽多为尖 顶,即可以叠放在衣袋中,称为“军机六折”。清末时帽顶结子用蓝色,变得像黄豆那么大小。小帽常为士大夫燕居时所戴。,历史上帽子的种类,中华民国 “文明从头开始”,1911年的辛亥革命不愧为一次伟大的革命,它不仅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而且也使中国人从头到脚面目全新。1912年民国政府规定的新礼服标准是:男子大礼服为西服,有昼夜之分,戴高而平顶的有檐帽子。常礼服可以着西服,戴较低有檐的圆顶帽,冬天用黑色毛呢,夏天用白色丝葛。此一时期在我国城镇流行的帽饰有:红缨帽、软缎圆形枣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