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知音篇讲课稿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6891261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心雕龙》知音篇讲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心雕龙》知音篇讲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心雕龙》知音篇讲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文心雕龙》知音篇讲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文心雕龙》知音篇讲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心雕龙》知音篇讲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心雕龙》知音篇讲课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心雕龙知音篇讲课稿 卢 兰说起知音,大家会联想到离我们最近的知音杂志,还有耳熟能详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关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在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览本味有记载,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当伯牙鼓琴“志在太山”时,钟子期说:“巍巍乎若太山。”而当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又说:“汤汤乎若流水。”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就在子期的墓前将琴摔断,并且发誓终身不再鼓琴,因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人足以让他为之鼓琴。(正所谓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知音一词在这里可以解释为通晓音律的人,而后来引申为知己、知心朋友。知音杂志就是取他的这个引申义。文心雕龙的知音篇是刘勰的鉴赏论和批评论,反映的是刘勰的文学鉴赏和文学批

2、评的理论思想。这里的“知音”就是要在文学鉴赏中做知音。 “知”可理解为一个动作,既是鉴赏的行为,而“音”则为鉴赏的对象。因而知音即可以是文学鉴赏的活动,即对文学作品正确评价的过程;也可以是鉴赏的主体,即努力做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 。整个知音篇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首先是知音之难;其次是知音之方;最后是知音之乐。在知音篇开篇中,刘勰就写到:“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知音多么困难啊!音确实难以理解,知音确实难以碰到,碰到知音,千年中只有一次吧。)一句感叹句引出了知音的难处。那么知音难在何处呢?作者刘勰主要从知的主体所存在的心理障碍;知的对象的客观因素;知

3、的主体本身的性格差异三方面分别来探究知音之难。首次从知的主体(鉴赏者、批评者)所存在的心理障碍(困扰),或者时常犯的毛病来看主要有:(一)贵古贱今;(二)崇己抑人;(三)信伪迷真。接下来作者就开始一一阐述自己的观点: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从古以来的知音,多数看轻同代人而怀念古代人),思古贱同也就是贵古贱今。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这两句出自于鬼谷子内楗篇)也。(所谓“每天在面前不信用,老远听见名声便想念”。) 为了说明贵古贱今的现象,作者就举了二主的例子。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从前韩非的内外储说开始传播,司马相

4、如的子虚赋方才作成,秦始皇汉武帝看到了,怨恨不能和作者同时;后来知道是同时人了,那么韩非被囚禁,司马相如遭到轻视,难道不是明显地看到对同时人的看轻吗?) 典故:“韩囚马轻”: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读了韩非的孤愤五蠹内外储说等篇曾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后来韩非子来到了秦国,李斯等陷害于他,秦王听信谗言把他打入牢中,韩非子被逼自杀了。汉书司马相如传记载说: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曾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后来召见司马相如,却把他看作像倡优一样的弄臣。这里说的是知音者常犯的第一个毛病:贵古贱今。作为君王的秦皇汉武善且如此,更不要说其他人了。从心理学上可

5、以说明:人们往往对离自己越古的东西,或者是越看不懂的作品,越发看得珍贵;而对自己近的,熟悉的东西不以为奇,不以为珍。也就是俗话说的“远了香,近了臭”。接下来作者举了班固和曹植的例子来说明知音者常犯的第二个毛病:崇己抑人(文人相轻)。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见曹丕的典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至于班固傅毅,文章不相上下,可是班固却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讥笑傅毅道:“傅毅这个人啊,一下笔就不能自己收住。” )及陈思(陈思:即曹植,他封陈王,谥号“思”)论才,亦深排孔璋(陈琳),敬礼(汉末作家丁廣,曹

6、植的好友,常请曹植修改他的文章。)请润色,叹以为美谈(恰当的说法。指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所引丁廙的话:“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文章好还是坏,全由我自己承担美名或恶声,后世谁会知道是哪位改定了我的文章曹植接着说:“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曹植认为丁廣这种文责自负的思想是很值得嘉奖的);季绪(汉末作家刘修)好诋诃,方之于田巴(齐国辩士,相传其辩于徂丘,议于稷下,一日服十人。后来却曾被鲁仲连所驳倒。曹植的意思是说现在有太多的鲁仲连,你一个类似于田巴一样的人算得了什么呢 ),意亦见矣。(到曹植评论文才,也极力贬低陈琳;丁廣请他修饰文辞,他赞赏而认为说得好;刘修喜欢批评文章,他就

7、把刘修比作田巴,他的用意可以看到了。)故魏文称:“文人相轻”(曹丕典论论文中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非虚谈也。(所以魏文帝说:“文人相轻”,不是空话。)接下来又举了楼护的例子来说明知音者常犯的第三个毛病“信伪迷真”。至如君卿(西汉末年的辩士楼护)唇舌(指有口才。论说篇曾说:“楼护唇舌。” ),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谘东方朔” (至于楼护以为有口才,却荒谬的想谈论文章,说什么“司马迁著书,请教东方朔”),于是桓谭(东汉初年著名学者,著有新论。)之徒,相顾嗤笑。彼实博徒(贱者) ,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因此桓谭等人带着讥笑的态度互相对望着。他本来没什么地位,轻率的发言被人耻笑,何

8、况是文人,难道可以乱说吗?)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所以观察得深切明白,却又看中古代看轻当代的,两位君主便是;)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文才实是博大美好,却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班固曹植便是;)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学问够不上谈文,却把谬误当成真实的,楼护便是;)酱瓿之议,岂多叹哉!(据后汉书扬雄传赞,扬雄写太玄经时,刘歆曾对他说:“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刘勰借用这个故事,深为感慨他说:“酱瓿之议,岂多叹哉!”就是说,在当时的文学批评风气之下,刘歆担心扬雄的著作可能被人用来盖坛子,这种慨叹并不是多余的。这个“

9、酱瓿之议”,说明一个重要问题,当时扬雄虽严肃认真地写他的太玄经,却无人能赏识,所以刘歆认为是“空自苦”,意思是劝他不要写下去了,写出来也不过给人盖酱坛子。可见没有正确的批评风气,没有“知音”,是会影响到文学创作的。)(担心著作给后人用来盖酱瓮,难道这是多余的感叹吗!) 刘勰接下来从音的角度,就是从知的对象来说知的困难:既客观上的“文情难鉴”。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文情如何如何难鉴”而是通过打比方来论证: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麒麟凤凰和麏鹿野鸡相差极远,珠宝同石子完全不同,在阳光照耀下,有明亮的眼睛观察他们的形态。)然鲁臣以麟为麏(公羊传哀公十四年中说:“春,西

10、狩获麟,有以告者曰:有麏而角者。”:鲁国的国王在狩猎的时候捕获了一头麒麟,鲁国的一个大臣却来报到说:鲁王捕获了一头长了角的麏) ,楚人以雉为凤(尹文子大道上中说:“楚人担山雉者,路人问: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有一个楚国人担着一担子野鸡,一个路人问他:这是什么鸟啊,这个楚国人欺骗他说这是凤凰啊,这个路人惊叹道:我早就听说世上有凤凰,今天终于见到了。 ),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尹文子大道上:“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怪石也。于是遽而弃于远野。:魏国有个在田野耕种的老农夫,拾得一块直径一尺的宝玉,但他不识宝,便把此

11、事告诉邻居。邻居暗中盘算要把宝玉弄到手,欺骗农夫说:“这是块鬼怪石头,收藏起来,对家庭不吉利,不如把它再放回原处。”老农夫虽心中疑惧,还是把它搬回家里,放在房廊下。当夜宝玉通明,照亮了整间屋子。老农夫全家惊恐万分,又把发生的事告诉邻居。邻居说:“这是鬼怪的征兆,赶快丢掉,灾祸就可以消除。”老农夫感到害怕就把宝玉丢到很远的野外去了。那邻居没等多久就把它偷取回来,献给了魏王。魏王召玉工来鉴别。玉工远远一看,朝魏王行了两次礼,然后站起来说:“我冒昧地恭贺大王得到这块天下名宝,这样的稀世珍宝我还从来没有看见过。”魏王问宝玉价值多少。玉工说:“这是无价之宝,就是拿五座城池来换,也只能让它看一眼。”魏王立

12、即赏赐给献玉人千斤金子,并让他一辈子享受上大夫的俸禄。” ),宋客以燕砾为宝珠(艺文类聚卷六录阚(kn看)子:“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宝。周客闻而观焉,掩口而笑曰:此特燕石也,其与瓦甓(p僻)不殊。:宋国的一个蠢人在齐国梧台的东面得到了一块燕石,拿回家后珍藏起来,认为是了不起的宝贝。从周王朝来的客人听说了,就去看这块宝贝石头。主人穿着玄黑色的礼服来开启宝贝,只见它用华美的匣子一重重装着,又用红黄色的丝巾一层层包裹着。客人见了石头,从喉咙间发出笑声说:“这是燕石啊,与砖瓦没有什么差异。”主人大怒,藏得更加严密。)”。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 然而鲁臣把麒麟当作麏

13、鹿,楚人把野鸡当作凤凰,魏人把夜光璧当成怪石,宋人把燕国的石子当作宝珠。具体的东西容易考察,却还发生这样的谬误;文情难以鉴别,谁说容易分别?) 知音的困难,还有鉴赏主体本身的性格差异,个人性格不同,偏好也各有所异。“知多偏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篇章复杂,质朴和文华交结着,人的爱好多有所偏,不能全面的观察问题。)慷慨者逆声而击节(性情慷慨的人碰到激昂的声调击节赞赏),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有涵养的人看到细致含蓄的就高兴;)浮慧者观绮而跃心(喜欢浮华的人看到绮丽的就动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爱好新奇的人听到奇异的作品就耸动。)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合

14、乎自己爱好的便赞叹咏读,不合口味的便看不下去,加以抛弃),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个人都执着一偏的见解,要想适应多种多样变化,正像面向东望,看不见西面的墙。)可见克服知多偏好,才难够较好的、较客观的进行文学鉴赏、文学批评。虽然知音很难,但并不是没有方法。接下来作者又提出了“知音之方”:首先是“博观”(博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会演奏上千个曲子而后才懂得音乐,观察了上千把宝剑而后才会识别宝剑。),反复观看经典的作品,自己也要创作。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所以全面观察的方法,务必先要看得多)。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看

15、了高山更显出土堆的小,经过沧海更识得沟水的浅。)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没有忽轻忽重的私心,没有忽憎忽爱的偏见,然后才能够像天平般称量内容的高下,像镜子样照见文辞的美恶了。)接下来作者又具体的提出了六观论,它是整个知音之核心: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一观位体,包括体裁和体要。也就是看作者对文学(文章)体裁的选用,体裁是作品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与情有密切的关系。因而读者要先看作品的体裁,在辨析问题之后体会要意。二观置辞,即分析作品语言的含义和特点。能否通过把握语言符号来还原为感性的形象,并在头脑中重现出来。三观通变,通:继承;变:创新,看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对前人的继承和革新,是否能做到推陈继新。四观奇正,奇是相对与正统而言的,新奇,有变化。看作品的结构和风格是否多样统一。要求平中见奇,奇归于平。五观事义,即看作品题材的选择,看作品中描绘的人、事、景、物,是否生动、典型,是否符合作品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传达思想感情等的需要。六观宫商,宫商角徵羽。音乐和文学是一体的,即看语言的音乐性,即语言的节奏旋律是否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符合。知音的过程披文(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见异(见异唯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