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890742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2.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轮复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一轮复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一轮复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一轮复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一轮复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轮复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复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1 分子与细胞,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基础梳理,基础梳理,1.物质进出细胞,有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_,也有逆浓度梯度的运输,称为_。 2. _和_统称为被动运输。有些物质的分子很小,容易自由地通过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像这样,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_。 3.离子和一些小分子如葡萄糖等,不能自由地通过细胞膜。镶嵌在膜上的一些特殊的_(称为_),能够协助葡萄糖等一些物质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这种方式称为_。,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自由扩散,蛋白质,载体蛋白,协助扩散,自由扩散,协助扩散,5.一般从_一侧运输到_一侧。需要_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_

2、,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6.主动运输的意义:主动运输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_的需要,主动地_所需要的_,排出_。,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低浓度,高浓度,载体蛋白,能量ATP,生命活动,吸收,营养物质,提醒: 1. 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跨膜运输一定是主动运输,但主动运输也可以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方向运输,主要取决于生命活动是否需要该物质。 2.主动运输是唯一一个需要消耗能量的跨膜运输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高浓度低浓度 (顺浓度梯度),高浓度低浓度 (顺浓度梯度),一般低浓度高浓度 (逆浓度梯度),不需要,需要,需要,不消耗能量,不消耗能量,消耗能量,O2、CO2、H2O、甘

3、油、乙醇、苯等,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小肠细胞吸收葡萄糖、氨基酸和离子等,对应训练,人体肝细胞内CO2分压和K+浓度高于细胞外,而O2分压和Na+ 浓度低于细胞外,上述四种物质中一定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该细胞的是( ) A.CO2 B.O2 C.K+ D.Na+,解析:可通过肝细胞内外各物质的浓度的关系来迅速作出判断,K+逆浓度从细胞外进入到细胞内部,其跨膜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C,2.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如图,b为ATP),(1)填写有关跨膜运输方式及结构名称 甲: ;乙: ;丙: ;a: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载体蛋白,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1、如图为物质进出细胞的两种方式

4、,对该图的正确理解是 ( ) A和分别表示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B和分别表示胞吞和胞吐 C葡萄糖是以方式进入细胞的 D水、二氧化碳、氧气是以方式进入细胞的,D,对应训练,考点、影响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因素,1、影响自由扩散的因素:细胞内外物质的浓度差。,2、影响协助扩散的因素: 细胞内外物质的浓度差; 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3、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 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 能量:凡能影响细胞内产生能量的因素,都能影响主动运输,如氧气浓度、温度等。,载体的特点: 载体是细胞膜上的一类蛋白质。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特异性。不同物质运输所需的载体不同,不同生物细胞膜上的种类和数目也

5、不同。 (2)载体具有饱和现象,载体的数量和种类有限。达到饱和状态,细胞运输的速率不再随着物质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运输速率,物质浓度,考点、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因素,曲线分析 1、物质浓度,运输速率,物质浓度,自由扩散,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点受载体蛋白数量限制,细胞内浓度,时间,细胞外浓度,主动运输,O,P,OP段限制因素:细胞内外物质浓度差,A,2. O2浓度,O2浓度,运输速率,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O2浓度,运输速率,主动运输,受载体蛋白数量限制,无氧呼吸提供能量,a,b,ab段限制因素:氧气浓度或ATP量,1.科学家在研究细胞膜运输物质时发现有下列四种关系,分别用四种曲线表示:在研究具体的物

6、质X时,发现与曲线和相符,试问:细胞膜运输物质X的方式是( ),A.葡萄糖从血浆进入人的成熟红细胞 B.甘油进入细胞膜 C.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 D.组织细胞从组织液吸收氧气,C,2、如图是某种物质通过细胞膜的示意图,从图中能得出 ( ) A图中S代表载体蛋白,C代表离子 B膜外一定是高浓度,膜内一定是低浓度 C这种物质的跨膜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 D图中C这种移动方式是错误的,它应是固定不变的,C,3、(2011届聊城月考)如图是番茄根细胞对K+吸收速率和氧分压的关系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氧分压为15时,曲线AB段将延伸为M2 B.氧分压为0和10时,根细胞呼吸所需的酶有所不同 C

7、.AB段,ATP是限制根细胞对K+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 D.B点以后,通过中耕松土可进一步促进对K+的吸收,曲线将延伸为M1,D,4、将某活组织放入适宜的完全营养液中,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培养液中甲、乙两种离子的浓度保持相等且恒定,定期测得细胞中两种离子的含量,得到如图所示曲线。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组织的细胞吸收甲、乙两种离子的方式分别是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 B该组织细胞运输离子甲的载体数量比运输离子乙的数量多 C两种离子均只能从低浓度的一侧运输到高浓度的一侧 D曲线mn段和ab段表明两种离子浓度的升高抑制了细胞的吸收,B,5、如图示植物根细胞在一定时间内吸收K+与某些条件之间

8、的关系。纵坐标表示吸收的速率,横坐标表示某个条件,假定其他条件均为理想状态。则a、b、c、d四幅图的横坐标分别表示的条件正确的一组是( ) A载体数量、温度变化、氧气浓度、光照条件 B温度变化、光照条件、载体数量、氧气浓度 C光照条件、载体数量、氧气浓度、温度变化 D氧气浓度、温度变化、光照条件、载体数量,D,6如图是胡萝卜在不同的含氧情况下从硝酸钾溶液中吸收K+和NO3-的曲线。影响A、B两点和B、C两点吸收量不同的因素分别是 ( ) A.载体数量、 能量 B.能量、载体数量 C.载体数量、离子浓度 D.能量、离子浓度,B,考点三:胞吞胞吐,D,方法提示: (1) 判断物质运输方式的方法:,

9、(2)根据运输方向: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归纳整合,物质运输的方式比较,跟踪训练,1.(2009年广东卷)某物质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运输,该过程( ) A.没有载体参与 B.为自由扩散 C.为协助扩散 D.为主动运输,解析: 据表可知,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跨膜运输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 答案 :D,2. (2009年宁夏卷)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细胞积累K+需消耗能量 B.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C.海水中的海藻细胞可通过积累溶质防止质壁分离 D.液泡中积累大量离子,故液泡膜不具有选择透过性,解析:液泡膜是一层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积累大量

10、的离子。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才可能发生质壁分离, 海水中的海藻细胞可通过积累溶质使细胞液的浓度增大从而防止质壁分离。 答案:AD,热点聚焦,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运输速率,运输速率,细胞外液浓度,细胞外液浓度,细胞内液浓度,细胞外溶液浓度,时间,0,0,0,高浓度低浓度 (顺浓度梯度),高浓度低浓度 (顺浓度梯度),低浓度高浓度 (逆浓度梯度),不需要,需要,需要,不消耗能量,不消耗能量,消耗能量,O2、CO2、H2O、甘油、乙醇、苯等,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小肠细胞吸收葡萄糖、氨基酸和无机盐等,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细胞膜的通透性,将小鼠肝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

11、养液中的氨基酸、葡萄糖和尿素含量,发现它们的含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下图)。请回答问题。,(1)由图可知,随培养时间延长,培养液中葡萄糖和氨基酸含量_,尿素含量_。由于在原培养液中没有尿素,推测其是_的产物。 (2)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进入细胞后,其主要作用是_;被吸收的葡萄糖主要通过_作用,为细胞提供_。 (3)转氨酶是肝细胞内参与氨基酸分解与合成的一类酶,正常情况下这类酶不会排出胞外,若在细胞培养液中检测到该类酶,可能的原因是_。 (4)由(1)和(3)可初步判断,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具有_的特性。,解析:本题考查物质运输、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等知识点,由图可看出培养液中氨基酸和葡萄糖下降,尿素是

12、细胞中脱氨基作用后的产物,通过细胞代谢生成,氨基酸和葡萄糖进入细胞后,主要作用分别为合成蛋白质和呼吸供能,因为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不会排到细胞外,一旦在细胞外检测到,必然是膜受损,失去了选择透过性。 答案: (1)降低增加细胞代谢(代谢) (2)作为蛋白质合成的原料呼吸(分解)能量(ATP) (3)肝细胞膜受损(或细胞裂解) (4)选择透过(选择通透),名师点睛:1.小分子物质一般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三种常见方式进出细胞膜或者其他的膜结构,而对于大分子物质,例如蛋白质等,一般不能通过。这体现了细胞膜等生物膜结构的选择透过性。 2.细胞需要摄入或者排出的特定大分

13、子,则需要经过胞吞和胞吐进出,例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巨噬细胞对细菌、异物的吞噬。胞吞和胞吐利用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特点,同样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走进实验室,基础再现,实验课题:探究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过程设计,作出假设 设计并进行实验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提出新问题:物质逆浓度时怎样才能进入细胞呢? 作出假设 设计并进行实验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易错归纳,设计实验时不仅要注意严格遵循对照原则和单因素变量原则,也要特别注意实验中观察或者记录对象的选择。选取观察对象时,要注意选取的观察或记录的对象要方便直观,易于操作、观察、记录,无关的干扰因素少等。对于实验的类型一定要注意分析清楚

14、,是探究实验还是验证实验。,课时作业,1.(2009年珠海二模)将一株呈现缺磷症状的植物,移栽到含有磷酸盐的完全营养液中,植物体对磷酸盐的相对吸收量与通气状况有关(如下图)。图中X表示磷酸盐溶液中通入气态氮时,植物对磷酸盐的相对吸收量;Y表示磷酸盐溶液中通入空气时,植物对磷酸盐的相对吸收量。对上述吸收状况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氧气供应充足有利于磷酸盐转变为可吸收状态 B.气态氮供应充足不利于磷酸盐转变为可吸收状态 C.在一定范围内,氧气供应直接影响植物对磷酸盐的主动运输 D.在一定范围内,气态氮直接阻止植物对磷酸盐的主动运输,解析:主动运输需要能量ATP,能量的来源主要是有氧呼吸。 答案

15、:C,2.(2010年广东六校联考)下图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图中A、B、C、D、E、F表示某些物质,a、b、c、d表示物质跨膜的运输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是根毛细胞的细胞膜,通过中耕松土可促进b物质的吸收 B.若是线粒体膜,b和c过程运输的气体分别是O2、CO2 C.若是肝细胞膜,进食后34小时,C代表的激素胰岛素将会增多 D.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具有选择透过性,答案:B,3.下列现象属于自由扩散的是( ) 水分子通过植物细胞的细胞膜 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蔗糖分子通过细胞壁 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液泡膜 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原生质层 A. B. C. D.,解析:物质通过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