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一章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106889946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1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一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一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一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一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一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一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一章(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播学概论,主讲教师:卢明波 副教授 呼伦贝尔学院信息科学分院,参考书: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导论 邵培仁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概论 吴文虎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概论 美施拉姆、波特著 陈亮等译 新华出版社,传播学理论,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的概念 Communication :通信、交流、交往、沟通。 传播: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 美国社会学家库力 社会组织1909年 传播的唯一手段是像(icon)的集合。 美国学者皮尔士思想的法则1911年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

2、怎样运行的 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 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 美国传播学者丹斯(FrankDance)就在人类传播功能一书中对传播的定义作过统计,结果有126个各不相同的定义。,传播学理论,中国古代关于传播的说法,“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传播”相近的词有“传”、“播”、“布”、“流”、“宣”、“扬”等。但是,这些词在用于描述人类信息交流的现象时,其义心和义位虽然相同和相近,而义体和义象却是各种各样。通常,“传”示纵横地传播,“播”示广泛地传播,“布”示伸展地传播,“流”示连续地传播,“宣”示庄重地传播, “扬”示宏大地传播(黄金贵,1994)。 墨子所染:“此

3、王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此义象为纵向传播; 礼记祭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此义体为横向传播。 国语晋语三:“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文心雕龙檄移:“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其义象为广泛地宣传和散布。 “传”与“播”合成为“传播”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北史突厥传一书:“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含义为长久而广泛地宣布、传扬。此义已与今义相近。,传播学理论,传播与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描述。 信息分为:非人类信息与人类信息。 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 我们讨论的信息是:? 社会信息

4、指物质载体、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信息是又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信息概念引入,是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重大贡献。 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学理论,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 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

5、的变化。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动机的,,传播学理论,传播的特点,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一个系统。,传播学理论,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 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 2

6、、研究传播,要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他们所属集团、组织、和社会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 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传播过程”。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系统指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这五种传播系统,也称信息系统。,传播学理论,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 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自我传播。这是指每个人的自我信息沟通。独自思考、内心冲突、自言自语、自我发泄等都属于此类。 人际传播,即面对面进行传播。这是指在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面授机宜、促膝谈心等。 群体传播,

7、这是指在某一无组织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息传播活动。 组织传播。这是指在有组织、有指挥中心的群体中进行的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这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面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公开信息传播。 国际传播:大众传播媒介出现了很多跨越国界的传播行为,如卫星电视、短波广播、因特网等。,传播学理论,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 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成的整体。 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隔阂:由于传播制度、传播渠道、信息系统的功能

8、因素,导致传播的偏差、误解。,传播学理论,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1845年至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作了确立唯物史观的第一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书中在分析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的时候,使用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概念:Verkehr “交往”。对于“交往”的概念,传播学理论,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生产与交往密不可分,人类生产活动可以分为两类: 物质生产,与之对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活动。 精神生产,与之对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精神生产的产品: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1、 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

9、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2、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制约作用。 城乡的分离(最大一次分工)、工农业分离、信息产业的出现(第三次分工) 案例:流行歌曲与民歌、宗教艺术的诞生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3、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了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传播学理论,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独立性于能动性 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2、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既然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区别,就意味着它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 1、传播学进入中国20余年,正处于发展时期。 2、正确处理引进与吸收,批判与借鉴的关系,实现传播学本土化。 3、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这一宗旨必须明确。,传播学理论,第一章 作业,一、课后习题在学仕论坛的传播学作业版上用真实姓名发表。 二、谈谈你对传播的理解。 三、阅读传播学概论-施拉姆第一章一至三节。在回复里用真实姓名做小结。 四、传播学辅导网站:卢克资源 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