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气象自动观测规范 总则》标准全文及编制说明

上传人:木92****502 文档编号:106888466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面气象自动观测规范 总则》标准全文及编制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地面气象自动观测规范 总则》标准全文及编制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地面气象自动观测规范 总则》标准全文及编制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地面气象自动观测规范 总则》标准全文及编制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地面气象自动观测规范 总则》标准全文及编制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面气象自动观测规范 总则》标准全文及编制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面气象自动观测规范 总则》标准全文及编制说明(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QX/T 2005中国气象局 发布-实施-发布地面气象自动观测规范第1部分:总则Specifications for Surfac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Part1:General(征求意见稿)QX/T 20XXQX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ICSN备案号:QX/T 20XX目 次地面气象自动观测规范1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3.1 气象要素13.2 地面气象自动观测13.3 代表性13.4 准确性13.5 比较性13.6 自动气象站13.7 区站号13.8 日界13.9 地面气象观测元数据13.10 准确度13.11 测量范围23.12

2、分辨力23.13 响应时间(滞后系数)23.14 平均时间23.15 采样频率24 总体要求24.1 观测项目24.2 时制24.3 日界24.4 对时25 地面气象观测场25.1 环境要求25.2 坐标25.3 仪器布置25.4 场地建设45.5 对比观测45.6 观测值班室46 地面气象观测系统46.1 组成46.2 基本技术性能要求46.2.1 基本要求46.2.2 技术性能要求56.3 气象值的计算56.3.1 计算要求56.3.2 算法66.4 观测仪器的维护和检验86.5 平行观测技术要求86.6 综合集成硬件控制器86.6.1 主要功能96.6.2 组成机构96.6.3 性能要求

3、96.7 采集系统96.7.1 主采集器96.7.2 分采集器96.7.3 传感器106.8 观测业务软件106.8.1 主要功能106.8.2 性能要求106.8.3 日常维护106.8.4 软件管理10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观测场仪器布置参考图11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鑫、张振鲁、汪洲、严国威、李昌兴、佘万明、冯冬霞、姬翔、张建磊、陈汝龙、丁鹤鸣、段洪岭、陈丽华、杨志彪、徐向明、李莉、宋树礼、周晓香

4、、李静锋、黄剑钊、王柏林、周林。III地面气象自动观测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面气象自动观测工作任务、地面气象观测场以及地面气象观测系统的相关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地面气象观测,也可供其他部门开展地面观测自动化业务时参考。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1221-2014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站QX/T 35221201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总则QX/T 35237201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自动观测3 术语和定义3.1 气象要素表

5、征大气状态的基本物理量和基本天气现象。3.2 地面气象自动观测借助仪器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3.3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注: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记录的代表性要求。3.4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注: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定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范规定的准确度要求。3.5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

6、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注: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3.6 自动气象站能自动观测、处理、存储和传输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的设备。3.7 区站号用五位数字或字母组成的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唯一编号。注:区站号中前两位为区号或类别号,后三位为站号。3.8 日界地面气象观测中划定一日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界线。3.9 地面气象观测元数据用于描述观测变量、观测条件、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主要内容包括观测目的、观测台站、观测环境、数据权限、联系人、观测变量、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数据质量、观测仪器和方法、数据处理等。3.10 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一

7、致程度。3.11 测量范围在保证主要技术性能情况下,仪器能测定的被测量的量值范围。3.12 分辨力仪器测量时能给出的被测量量值的最小间隔。3.13 响应时间(滞后系数)被测量值阶跃变化后,仪器测量值达到最终稳定值的不同百分比所需要的时间。其中达到63.2%所需的时间称为仪器的时间常数。3.14 平均时间求被测量平均值的固定时间段。3.15 采样频率单位时间内自动获取被测量数据的次数。4 总体要求4.1 观测项目分为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统一布局的观测项目和省级气象主管机构自定观测项目两类。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统一布局的观测项目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降水、能见度、地面温度(含草面温度)、

8、浅层地温、深层地温、大型蒸发、日照、辐射、毛毛雨、雨、雪、雨夹雪、冰雹、大风等19项已实现仪器自动观测的项目,以及总云量、云高、冻土、露、霜、雾、轻雾、霾、浮尘、扬沙、沙尘暴、结冰、雷暴等13项可通过综合判识或图像识别实现自动观测的项目。省级气象主管机构自定观测项目包括:雨凇、雾凇、积雪、电线积冰、雪深、最大冰雹的最大直径和最大平均重量等7项观测项目。4.2 时制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采用地方平均太阳时,其余自动观测项目均采用北京时。4.3 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以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其余自动观测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4.4 对时地面气象观测时钟采用北京时,业务终端通过省级、国家级授

9、时服务器与国家授时中心进行实时对时,保持全网时钟一致。5 地面气象观测场5.1 环境要求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探测环境应符合GB 31221-2014的要求。为专项服务需要而设立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其环境条件可根据设站目的确定。5.2 坐标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坐标是指观测场中心的经纬度(测量精确到秒,标注精确到分)和海拔高度(精确到0.1m),并将其数据和南北方位刻在观测场中心位置的固定标志上。5.3 仪器布置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应互不影响,便于观测操作。具体要求:(1)高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北面,低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南面。(2)各仪器设施东西排列成行,南北布设成列,相互间东西间隔一般不小于4m,南北间隔一般

10、不小于3m,仪器距观测场边缘护栏一般不小于3m。(3)布设有双套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的,东西方向上,主站仪器设施应安置在备份站相应仪器的东面;南北方向上,主站仪器设施应安置在备份站相应仪器的北面。(4)仪器安置在紧靠东西向小路南面(综合集成硬件控制器、降水现象仪、蒸发传感器、风向风速传感器、前向散射能见度仪等除外)。(5)辐射观测仪器一般安置在观测场南面,观测仪器感应面不能受任何障碍物影响。(6)因环境条件限制不能安装在观测场内的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日照以及风传感器可安装在天空条件符合要求的屋顶平台上,反射辐射和净全辐射传感器安装在符合条件的有代表性下垫面的地方。(7)北回归线以南的观测场

11、内仪器设施的布置可根据太阳位置的变化灵活掌握,尽量减少观测活动对观测记录代表性和准确性的影响。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可参考附录A图A.1。仪器安装应符合表1的要求。表1 仪器安装要求仪器安装要求允许误差范围基准部位气压传感器距地高度120cm3cm感应部分中心温湿度传感器距地高度150cm5cm感应部分中部风速传感器距地高度1012m/风杯中心风向传感器距地高度1012m方位正北/5风标中心方位指北杆翻斗雨量传感器距地高度70cm3cm承水口口缘称重式降水传感器距地高度120cm或150cm3cm承水口口缘辐射传感器支架高度150cm方位正北纬度以本站纬度为准10cm0.250.1支架安装面底

12、座南北线蒸发传感器距地高度30cm1cm口缘地面温度传感器铂电阻传感器埋入土中一半/感应部分中心草面温度传感器距地高度6cm1cm感应部分中心浅层地温传感器深度5、10、15、20cm1cm感应部分中心深层地温传感器深度40、80cm深度160cm深度320cm3cm5cm10cm感应部分中心前向散射能见度仪距地高度280cm10cm采样区域中心降水现象仪距地高度200cm10cm采样区域中心自动雪深观测仪距地高度150cm或200cm3cm5cm测距探头光电式数字日照计距地高度150cm方位正北纬度以本站纬度为准5cm50.5日照计中心光学镜筒筒口闪电定位仪方位正北仪器自身高度0.25/磁场

13、天线环采集器箱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地温分采集器箱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辐射分采集器箱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综合集成硬件控制器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准/5.4 场地建设(1)观测场一般为25m25m的平整场地,方位为正南正北;确因条件限制,也可取16m(东西向)20m(南北向);设在高山、海岛或水上平台等特殊地点的不受此限;需要安装辐射仪器的台站,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其它地面气象观测站参考执行。(2)观测场四周一般应设置约1.2m高的稀疏围栏,不宜采用反光太强的材料。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不需设置围栏的,观测场四角也应设置明显的固定标志,以示边界。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

14、例外),草高不能超过20cm。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观测记录造成影响。场内不准种植作物。(3)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0.30.5m宽的小路(不得用沥青铺面)。有积雪时,除小路上的积雪可以清除外,应保护场地积雪的自然状态。(4)根据场内仪器布设位置和线缆铺设需要,在小路下修建电缆沟。电缆沟应做到防水、防鼠,便于维护。信号线和电源线应铺设在不同线槽内。(5)场内确需照明时,应使用功率25W的冷光源。(6)观测场防雷系统接地电阻应4。处在高山、海岛等岩石地面土壤的电阻率1000m的观测场,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值可适当放宽。5.5 对比观测(1)迁移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须在新址和旧址之间进行至少1年的对比观测(国家基准气候站必要时进行2年对比观测)。对比观测必须在新址和旧址观测场内进行。对比观测一般在批复迁移后进行,自1月1日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工业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