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课件《狱中上母书》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886773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课件《狱中上母书》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文言课件《狱中上母书》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文言课件《狱中上母书》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文言课件《狱中上母书》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文言课件《狱中上母书》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课件《狱中上母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课件《狱中上母书》(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课 狱中上母书,南海旅次 曹 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 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 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 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 年年争发被春催。,【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连年滞留南海时的思归之作。诗歌以翻腾起伏的思绪作为结构线索,在广州的独特地理背景的衬托下,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万缕归思。首联从广州的著名古迹越王台落笔,独出心裁地写成“忆归休上”。,颔联巧妙地运用了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南海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他收不到家书的沮丧心情。颈联展示了日复一日唤起作者归思的凄清景色。尾联形象地揭示出羁旅逢春

2、的典型心境,把他对归思的抒写推向高潮。这首诗集中笔墨来倾吐自己的心声,迂曲婉转地揭示出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细微的思想感情,呈现出情深意曲的艺术特色。,课堂互动探究,知能优化演练,第 3课 狱 中上母书,基础自主学案,美文佳作欣赏,基础自主学案,一、字音,借代一年四季,徒然,白白地,拿来,六、特殊句式 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省略句) 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状语后置句) 不孝之罪,上通于天(状语后置句) 哀哀八口,何以为生(宾语前置句) 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被动句) 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被动句),七、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夏完淳(16311647),字_, 松江府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

3、)人, 聪明早慧,五岁知书史,九岁能 创作诗文辞赋。夏完淳是明末著 名的少年爱国英雄,其父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也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和爱国志士。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十四岁就跟随父亲起兵太湖,参加抗清活动。,存古,父亲牺牲后又随老师继续与清兵作战,在1647年7月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在狱中他写了三篇遗书:_、遗夫人书和土室余论,以此来表达壮志未酬,英雄遗恨的爱国情感。此文是临刑前写给生母和嫡母的信。信中回顾了两年来起兵抗清的坎坷经历,抒发了国难家仇集于一身、死不瞑目的英雄遗恨,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文章吞声泣血、悲壮淋漓,这就义前的慷慨悲歌是一篇千古不朽的爱国

4、主义杰作。,狱中上母书,八、经典语段 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 (狱中上母书),课堂互动探究,主题感悟 本文是公元1647年(清顺治四年)夏完淳在南京狱中写给其生母及嫡母的绝笔信。作者在临刑前为“不得以身报母”而深感悲痛;为家中“八口”的生计问题而深感忧虑;但他又认为:“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以身殉父”是死得其所的。文中表达了作者以身赴义、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文中所表述的“忠”、“孝”等词句,在当时的背景下,是和民族气节紧密

5、相关的。全文一唱三叹,慷慨悲壮,感人至深。,技法借鉴 1叙事、说理和抒情的融合。作者临刑作书,感慨万千,思虑万端。这其中有不堪回首的往事,有国难家仇的愤恨,有与亲人话别的痛苦,也有未报养亲人的遗憾,以上各种感情的融合,或叙事,或抒情,或说理,笔墨所至,感情充沛。,2用典言事,深婉有致。这封信虽为诀别之笔,却指称得体,用典恰切,不失婉约之旨。如说父死为“严君见背”,说母慈为“推干就湿”等,一方面表明作者平时文学素养之高,又说明他赴死前方寸不乱、镇定自若。 3语言简练,文势流畅。作者少年早慧,博学多才,文章素来典雅。本文散句骈句兼用。散则舒卷自如,骈则回环有致,但都以短句为主,简练而又自然流畅。篇

6、末先作散语,渐次过渡,以韵文收尾,更有曲终言志之意,读之令人回味无穷。,文脉探究 1狱中上母书是在什么背景下写出的? 【提示】 公元1645年,时年15岁的夏完淳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1646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灭敌人、恢复明朝的坚毅决心。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1647年夏,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

7、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坚强不屈,顽强斗争,在接受变节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的审讯时,采取反话正说、寓贬于褒的方式当面声色俱厉地痛斥这个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令洪承畴面红耳赤、颜面尽失。,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嫡母盛氏写了绝笔狱中上母书,一方面以琐琐家事,谆谆嘱托,流露出对家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一方面又将复明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后嗣为念,表示要“报仇在来世”,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节。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7岁。,2本文开头是什么写法?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提示】 本文的开头运用了开门见山的手法,再现了临刑前时间上的紧迫感;同时“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又为这封绝笔

8、书定了一个基调,确定了一个前提:面对生与义的抉择、家与国的矛盾,一个人应该怎样行动。全文就是围绕这一点来抒发烈士自己为国忘家、舍生取义的爱国之情和英雄之志的。,3在第二段中,作者叙述了怎样的坎坷经历? 【提示】 作者在文中说“一旅才兴,便成齑粉”,作者把这种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抗清经历概括为八个字“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文中特别强调“自分必死”,说明这位少年英雄的确视死如归了。在写了为国之后,接着,作者写了自己忘家,他满怀负疾之情叙述了自己家门的不幸,“一门漂泊”,死生不能相聚相依,这种情况皆由自己无暇顾家所致,因此他深深地自责:“不孝之罪,上通于天”。,作者不顾家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了国家

9、。作者在自责之后,便集中抒发了自己为国忘家、舍生取义的爱国之情,最后回忆十五年来母亲的教养之恩,再次表示对双慈的惦念和感激。作者对母亲的深情,说明了他并未忘家,从而便衬托出他一心为国之不易,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4在交代后事时,作者为什么反对立后? 【名师点拨】 对“立后”问题的安排,如生男孩子,“家门有幸”,这幸一方面是香火有续,家门有幸;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父志有人继承,值得庆幸。坚决反对立后,原因有二:一是在当时沧海横流的情况下,像作者父子那样坚持民族气节的人极少,如立后之人气节有亏,反而会辱没夏氏父子。第二,从国家与夏家利害一致性上考察,把家族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时时从民族前途考

10、察。在立后问题上,作者明确表现出以气节为重、以国事为先的立场。,5这封家书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名师点拨】 这封信措辞凄哀,但情怀壮烈,写得血泪交接,动人肺腑。信中作者一哀未尽孝心,双慈受难。二哀妻子有身,是男是女,尚不得知。遂反复叮嘱,凄楚辛酸,莫可言述。三哀未能恢复明室,死难瞑目,遗恨无穷。虽然事事可哀,语语可怜,令人潸然泪下,但却并不使人垂头丧气,志夺魂销,恰恰相反,是悲歌慷慨,英气凛凛。,他以哀语诉豪情,“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生前未能施展复明的抱负,死后为鬼也要转世来驱逐清军!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此中气节,惊天地而泣鬼神,撼人心魄,激人奋起!可谓字字染泪,字字沾血,

11、而又句句喷火,句句抒恨。悲怆中流露雄壮,哀婉中藏有激昂,令人肃然动容。,知能优化演练,美文佳作欣赏,母亲和果树 曾 平 城市前进三公里,我们家的地被征了。 我们家早没种地,我们在城市做工,我们把地租给更偏更远的乡下人种菜。征就征吧,钱也不低,十多万补偿款,存进银行,卡已交给母亲。安置房正在建,临时周转房,政府也安排了。,母亲一脸忧戚。 母亲忧戚的是院子里那几株果树。果树是十年前种的,到秋天的时候,已能结出红彤彤的果子,因为品种的原因,加上疏于管理谁管理呢?花那精力,还不如去超市,超市水果味好,成色好,价钱还便宜。那些红彤彤的果实就挂在枝头,倒给我家增添了不少秋天的韵味。 果树政府赔了,价钱也不

12、低。 母亲不要钱。母亲提了一个请求,要人家把这几株果树保留下来,这里不是建生态小区吗?把果树留下来,小区生态得很。,这是母亲一厢情愿的事情,政府的人哪能同意,说,老人家,小区树肯定要种,不过,怎会种这样的树呢? 母亲不高兴了,发起怒来,说,我这样的树怎么了?不好? 政府的人怕把事情搞复杂,赔着笑脸劝母亲说,老人家,你的树很好,但新小区种什么树已经规划了!什么地方引进,什么树种,全定好了,连定金,也交了。政府的人出了一个主意,钱一定赔,树不留,要母亲找个地方,搬过去就行,并且搬树的时候,他们的挖掘机,还可以帮忙。,不过,政府的人限了时间,说,老人家,话说清楚,过了时间,只好推掉啦! 母亲知道果树

13、无法留在老地方了,接下来,母亲就为果树找地方。 母亲上气不接下气地往离城市远的地方走。母亲看见房屋就去敲门。母亲非常讨好,母亲说,我把我家的果树给你送来,不要钱,对!对!我自己带人来栽!对!对!果树全归你! 没有人要母亲的果树。谁种果树呢?种果树得成片成片地种,那叫规模经营。种你那几株果树值几个钱呢?,再说了,那么金贵的一点土地,不是入股办企业,就是种花啊草的往城市送卖好价钱,谁要母亲的果树呢?说不定还带来什么病毒影响栽种的花们草们呢! 有一家办果园的,整个山头都是果树。母亲以为她替果树找到安家的地方了。母亲满脸堆笑地找过去。 人家问母亲果树的品种。 母亲如实相告。母亲满怀希望地对人家说,到了

14、秋天,整个树上全是红彤彤的果子呢! 任母亲说破嘴,人家不要母亲的果树。人家说,老人家,到了秋天,我这里的树上,也全是红彤彤的果实!不过,我们的价钱是你的好多倍!,母亲跑上跑下,离政府规定的时间只有两天了,轰隆隆的推土机已经向母亲和果树发出最后通牒。 万般无奈的母亲想到了曾经生养她的老家。母亲给舅舅打了一个电话。舅舅在电话那端叫苦不迭,说两个表哥全上深圳打工去了,家里哪来人?再说了,多远啊,多少运费啊,不是豆腐搬成肉价嘛! 母亲在电话里向舅舅发火,母亲对舅舅可以发火。母亲说,运费我出,栽树的人我请!,第二天,母亲雇了一辆大货车,请了三个零工,浩浩荡荡地把果树往老家送。 母亲老家离公路还有两公里。

15、到了老家,母亲又请了五个零工,大家使着劲把果树往母亲指定的地方送。 母亲搬迁果树包括运输费、车辆过关费、零工工资,伙食费共计1754元,还不包括她气喘吁吁忙上忙下,远远超过政府赔偿果树的款子。 我说,妈,何必啊!花那么多钱,值吗? 母亲不高兴,说,你这人怎这样算账呢?,我不知道母亲如何算账。 我说,给舅舅50块钱,让他买些果苗栽上不就得了? 母亲说,等那些果苗长大,妈早死了! 母亲得意地告诉我,到了秋天,她一定要回老家,看看那些搬回老家的果树。那时,树上,肯定挂满红彤彤的果实!,【赏评】 这篇小说作者详细地描写母亲为果树奔波的经历,刻画了一个善良、执着、热爱生命的母亲形象,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言放弃,遇到困难应从多方面尽力去解决问题。小说运用各种描写手法来写母亲的勤劳和善良,比如,送给别人都不要的果树,而母亲却愿意花大力气去搬迁它们,可以看出母亲已同它有了感情,果树也成为了母亲的精神依赖。这篇文章语言平实朴素,运用了象征手法,透露了作者对生命的关爱与尊重的思想。,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点此进入课件目录,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谢谢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