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笔记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6881442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笔记(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笔记0 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一 知识掌握要求了解当代西方文论的发展概况及其规律。二考核知识点0.1 当代西方文论的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主潮。0.2 当代西方文论的“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三应试指南0.1记忆: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和科学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0.2理解:“非理性转向”的含义和“语言论转向”的含义。1 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一 知识掌握要求 了解象征主义和薏象派代表作家及其论著,掌握其理论的基本观点。二考核知识点1.1 象征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瓦莱里、叶芝及其主要论著。1.2 瓦莱里的诗歌“音乐化”论。1.3 瓦莱里强调抽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

2、重要作用。1.4 叶芝对隐喻与象征的区分。1.5 叶芝论感情的象征和理性的象征。1.6 庞德的“意象”定义。1.7 休姆论“幻想”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三应试指南1.1记忆:瓦莱里、叶芝及其论著。1.2理解:瓦莱里“音乐化”论的要点:(1)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2)诗情世界与梦幻世界的内在联系;(3)语言的音乐化。1.3理解:瓦莱里论抽象思维的重要性。1.4记忆:叶芝对隐喻与象征的区分。1.5理解:叶芝对象征的要求:包含着感情象征的理性象征。1.6记忆:庞德的“意象”定义:“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1.7理解;休姆论“幻想”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2 表现主义一 知识掌

3、握要求了解表现主义文论的发展概况和主要观点。二考核知识点2.1 表现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克罗齐和科林伍德及其主要论著。2.2 克罗齐“直觉表现”说的主要观点。2.3 科林伍德对表现情感和激发情感的区分。三应试指南2.1记忆:克罗齐的主要论著美学原理、美学纲要;科林伍德的主要论著艺术原理。2.2理解:克罗齐“直觉表现”说的主要观点:直觉指心灵赋形式于杂乱无章的物质世界的活动;直觉即表现,两者不可分割。2.3结合实际:科林伍德对表现情感和激发情感的区分:表现首先指向表现者自己;艺术创作不应为一般而忽略个别;表现的结果是使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界限趋于消失。3 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一 知识掌握要求了

4、解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的发展概况和主要作家;掌握该流派的主要观点。二考核知识点3.1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什克洛夫斯基、艾亨鲍姆和日尔蒙斯基。3.2 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理论主张。3.3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3.4 什克洛夫斯基对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区分。3.5 雅各布布森论文学的“文学性”。3.6 雅各布布森论隐喻与转喻。3.7 艾亨鲍姆“创新”即“发现”的观点。三应试指南3.1 记忆: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什克洛夫斯基、艾亨鲍姆和日尔蒙斯基。3.2理解: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理论主张:(1)文学作品是“意识之外的现实”;(2)文学创作的宗旨在于审美过程;(3)文学批评的

5、任务是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3.3结合实际: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3.4理解:什克洛夫斯基对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区分:在日常语言中,说话的意义(内容)是最重要的;在文学语言中,表达本身(形式)就是目的。3.5理解:雅各布布森论文学的“文学性”:诗性功能。3.6理解:雅各布布森论隐喻与转喻:(1)隐喻即依靠相似性的比喻;(2)转喻即依靠邻接性的比喻。3.7理解:艾亨鲍姆“创新”即“发现”的观点:新的艺术形式的创造,本质上是一种发现,此形式潜藏于以前阶段的形式之中。4 精神分析批评一 知识掌握要求了解精神分析批评的发展概况,掌握该派理论的主

6、要观点。二考核知识点4.1 精神分析批评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4.2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和“俄狄浦斯情结”的主要观点。4.3 弗洛伊德论文学艺术与白日梦。4.4 霍兰德论创作与阅读中人体身份、文化身份和个人身份的主导作用。4.5 拉康对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语言学阐释。4.6 拉康对弗洛伊德“自我”概念生成的新解。三应试指南4.1记忆:弗洛伊德的主要论著创造性作家与白日梦、俄狄浦斯王与哈姆雷特、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霍兰德的主要论著精神分析学与莎士比亚、文学反应动力论、本人的诗歌:文学精神分析学引论;拉康的主要论著自我的语言、精神分析学的四个基本概念。 4.2 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

7、和“俄狄浦斯情结”的主要观点:本我与“快乐原则”、自我与“现实原则”、超我与“至善原则”;恋母情欲综合感。4.3理解:弗洛伊德论文学艺术与白日梦:创造性作家本质上是白昼的梦幻者。4.4结合实际:霍兰德论创作与阅读中人体身份、文化身份和个人身份的主导作用:儿童时代使每个人发展出一种与他人不同的个人风格或身份主题;所有文学反应都由包括人体身份、文化身份和使我们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独一无二的个人历史的那种身份所控制。 4.5理解:拉康对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语言学阐释:以隐喻和转喻解释“压缩”和“移置”。4.6结合实际:拉康对弗洛伊德“自我”概念生成的新解:从“想象态”到“象征性秩序”;“镜子阶段”的重

8、要性。5 直觉主义与意识流一 知识掌握要求了解直觉主义与意识流文论的主要观点。二考核知识点5.1 博格森的直觉说和绵延说。5.2 威廉詹姆斯论意识流的不可分割性。5.3 乔伊斯对阿奎那的美的三要素说的阐释。5.4 沃尔夫论心理的真实。三应试指南5.1 理解;博格森的直觉说和绵延说。直觉:是一种不依靠理性与经验、不证自明的知识能力,它追随对象的内在生命,达到物我同一的至境。绵延:通过直觉体验到的时间,即“心理时间”。5.2 理解:威廉詹姆斯论意识流的不可分割性:意识中每一个鲜明的意象都是浸染在围绕它们流淌的活水之中。5.3 理解:乔伊斯对阿奎那的美的三要素说的阐释:“完整”、“比例”、“鲜明”。

9、5.4 理解:沃尔夫论心理的真实:生活是一圈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的光晕。 6 语义学与新批评派一知识掌握要求了解新批评派的发展概况,掌握语义学和新批评派文论的主要观点。二考核知识点6.1 新批评派的奠基者瑞恰兹和艾略特及其主要论著。6.2 新批评派的发展概况。6.3 瑞恰兹语义学批评的基本特征。6.4 瑞恰兹的语境理论。6.5 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的要点。6.6 艾略特寻找“客观对应物”的观点。6.7 兰色姆的“构架肌质”理论。6.8 布鲁克斯论悖论与反讽。6.9 燕卜荪论复义的七种类型。6.10 维姆萨特对“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的批评。6.11 维姆萨特论隐喻。6.12 韦勒克以

10、文学的内部研究取代外部研究的主张。6.13韦勒克对作品结构的八个层面的划分。三应试指南6.1记忆:瑞恰兹的主要论著意义的意义、实用批评、和修辞哲学;艾略特的主要论著传统与个人才能、玄学派诗人和批评的功能。6.2 记忆:新批评派的发展概况:奠基阶段、“南方集团”和“耶鲁集团”。6.3 理解: 瑞恰兹语义学批评的基本特征:(1)“细读法”和语义分析;(2)对心理学问题的重视;(3)内在的批评。6.4 结合实际:瑞恰兹的语境理论:(1)就共时性而论,语境包括与所要诠释的对象有关的某个时期中的一切事情;(2)就历时性而论,语境则表示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3)在特定的语境中,会产生矛盾的解释均应排除在复

11、义之外。6.5 理解: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的要点:(1)文学传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文学家应当适应传统;(2)文学家应当消灭个性;(3)文学家应逃避个人情感。6.6 理解:艾略特寻找“客观对应物”的观点:强调感性和理性的密切结合,一种思想同时也就是一种经验。6.7 理解:兰色姆的“构架肌质”理论。“构架”指文本内容的逻辑陈述;“肌质”指文本中的个别细节。在文学作品中,“肌质”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构架”,只有它才是作品的本质和精华。6.8 结合实际:布鲁克斯论悖论与反讽:悖论: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反讽:所说的话与所要表示的意思恰恰相反。6.9 理解:燕卜荪论复义的七种类型:复义:“任何语

12、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能使同一句话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6.10 结合实际:维姆萨特对“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的批评:“意图谬见在于将诗和诗的产生过程相混淆”;“感受谬见则在于将诗和诗的结果相混淆”。 6.11 理解:维姆萨特论隐喻:(1)隐喻得以存在的基础是喻旨与喻本之间的相异性;(2)隐喻是一种具体的抽象;(3)隐喻不仅依靠异中之同,也能依靠相反之处;(4)隐喻离不开语境。6.12 理解:韦勒克以文学的内部研究取代外部研究的主张:文艺作品是“一个为某种特别的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者符号结构”,它是内部研究的唯一对象。6.13 理解:韦勒克对作品结构的八个层面的划分。7

13、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一知识掌握要求了解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文论的代表作家和主要论著,掌握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文论的主要观点。二 考核知识点7.1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7.2 胡塞尔的两种“悬置”说和“现象学还原的方法”。7.3 杜夫海纳论审美知觉的三个阶段。7.4 英伽登的文学作品结构的四层次说。7.5 英伽登论“心理行为的客观的意向性关联物”与积极阅读。 7.6 海德格尔的“此在”和“存在”的定义。7.7 海德格尔论文艺作品中“世界”与“大地”的冲突。7.8 海德格尔诗论的三大要点。7.9 萨特的文学本质论和文学接受论。7.10 尤奈斯库论“超现实

14、的真实”及悲剧性与喜剧性。三应试指南7.1记忆:杜夫海纳的主要论著审美经验现象学;英伽登的主要论著文学的艺术作品;海德格尔的主要论著艺术作品的本源、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萨特的主要论著什么是文学。7.2 记忆:胡塞尔的两种“悬置”说和“现象学还原的方法”:两种“悬置”说:“存在的悬置”和“历史的悬置”;“现象学还原的方法”:(1)现象的还原;(2)本质的还原;(3)先验的还原。7.3 理解:杜夫海纳论审美知觉的三个阶段:(!)呈现;(2)表像与想象;(3)反思与感受。7.4 理解:英伽登的文学作品结构的四层次说:(1)字音与高一级的语言组合;(20意义单元;(3)多重图式化方面及其方面连续体;(

15、4)再现客体。7.5 结合实际:英伽登论“心理行为的客观的意向性关联物”与积极阅读:将作品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意义单元是以字音所携带的意义为基础的,这种“意义”不同于作者和读者的主观意图而是一种公共意义。作品本身的意向性关联物还只是一些图式化的方面,它充满了无数的“不定点”和空白,读者应当调动自己的想象,填补作品的不定点和空白,才能使作品变成活生生的审美对象。 7.6 理解:海德格尔的“此在”和“存在”的定义:“此在”:被抛掷在时空中并不得不与他人共在的具体个人;“存在”:语言活动中发生的意义之在,人的存在本质上即意义之在的历史性发生。7.7 结合实际:海德格尔论文艺作品中“世界”与“大地”的冲突:这一对概念充满隐喻性,就其以之阐释艺术作品的本源而论,主要指“意义化”(世界)和“无意义化”(大地)的冲突;作品描述的存在者既显示(获得意义)又隐匿(失去意义)地出场,作品因此而成其所是。 7.8 理解:海德格尔诗论的三大要点:(1)诗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