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课件_4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6869902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PT 页数:141 大小:6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课件_4_第1页
第1页 / 共141页
中医诊断学课件_4_第2页
第2页 / 共141页
中医诊断学课件_4_第3页
第3页 / 共141页
中医诊断学课件_4_第4页
第4页 / 共141页
中医诊断学课件_4_第5页
第5页 / 共1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课件_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课件_4(1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骨干课程。 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等方面,为临床疾病的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完整的诊病体系,即四诊(望、闻、问、切),辨证与辨病。中医诊断学所具有的独特诊断方法及对人体生命活动状态的认识,自古至今,一直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不断地

2、丰富和发展,并对国外医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四诊、诊病、辨证和病案四大 部分。 (一)四诊 四诊是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与病人健康有关资料的方法。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法。 1、望诊: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及局部的神、色、形、态和排出物的形、色、质、量等 2、闻诊:听觉和嗅觉:声音和气味的变化。 3、问诊:询问病人或陪诊者: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现在症状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 4、切诊:用手指触摸切按病人的脉搏及胸腹手足等部位:脉象和体表局部的变化。,(二)诊病 诊病,也称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病名的诊断。疾病的病名,是对该病全过程

3、的特点与规律所作出的概括与抽象定义。对疾病作出病名诊断,是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应学习的主要内容。 (三)辨证 辨证是中医学的精华,为了弄清辨证的含义,首先要掌握症、证、病、辨证等概念。 1、症:病人感到自身异常变化及医生通过四诊获得的异常征象,是分析与判断病证的原始依据。如症状:头痛、咳嗽、胸闷等。体征如:面色白、舌质红、脉弦滑。 2、证: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病理本质的反映,它以一组相关的症状组成,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机、病位、病情、病势。如肝胆湿热证,病位在肝胆,病性为湿热,病机为肝胆湿热。,3、病:在病因作用下,机体正邪交争,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病理演变过程,具

4、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相应的证候。如:感冒、肿胀、胁痛、胸痹、水肿、泄泻、失眠、崩漏、百日咳等。 4、辨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临床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证候,为论治提供依据的思维过程。 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经络辨证等辨证方法。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八纲辨证,阳,阴,表,里,热,寒,虚,实,辨病位为主,辨病性为主,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七情内伤),病因辨证 (六淫、疫疠等),正气失常,空间位置,邪气外侵,主要 用于 内伤 杂病,时间/层次,主要

5、用于外感时病,寒六经 辨证,温病卫气 营血辨证,湿三焦 辨证(上、 中焦),(四)病案 病案,又称病历,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病案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病案书写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要求将患者的详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原则有三: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一)整体审查 或称“审查内外”。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人体与外界环境也是统一的,诊断疾病即使局部患病,也应考虑到整个人体及外界环境对病证的影响。 外界的有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生活条件、精神环境等。 人体内部的有脏腑、经络、皮肉脉筋

6、骨等。 (二)四诊合参 望、闻、问、切四诊各具有独特的作用,又都有局限性,不能互相替代。必须四诊并用才能全面收集辨证论治所需要的各方面资料。 (三)病证结合 诊断要明确所患疾病及所属证候,把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通过辨别病证、认识疾病的本质,即所谓“辨证求因”。,第二章 望诊 第一节 全身望诊 全身望诊是医生在诊察病人时,首先对病人的神色形态等整体表现进行扼要观察,以了解整体情况的诊病方法,可对病情的轻重缓急和病性的寒热虚实获得一个总体的印象,为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诊察病情打下基础。 (一)望神 望神是观察病人生命活动的总体表现(包括脏腑组织功能活动与思维意识状态)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原理:神以先、

7、后天精气及其所化生的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 神与精气的关系:精充足则体健神旺,抗病力强;精亏气虚则体弱神衰,抗病力弱。 望神意义: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望神重点:重点观察两目、神情、气色、体态。,望神 1、得神:正气尚盛,脏腑功能未衰,即病亦轻,预后较好。 2、失神 (1)精亏神衰:正气大伤,精气亏虚,属病重,病情重笃,预后不佳 (2)邪盛神乱:邪气亢盛,热扰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风夹痰蒙蔽清窍,属病重 3、假神:精气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 4、少神:正气不足,虚证的表现 5、神乱:颠、狂、痫、脏燥等病证,对神气的判断及得神、少神、失神、假神

8、鉴别,神乱,焦虑恐惧,多属虚证,卑惵、脏躁,狂躁不安,多属 阳证,狂病、外感 热病,淡漠痴呆,多属阴证,癫病、痴呆,卒然昏倒,四肢抽搐,口吐涎沫,醒后如常,癫痫(羊痫风),(二)望色 主要观察病人面部及全身皮肤的颜色与光泽。 1、望色概念、原理与意义,望色,色,泽,皮肤的颜色(色调)变化,血色与肤色相兼的外在表现,属血,属阴,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疾病,属气,属阳,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皮肤的光泽、明度变化,凡面色荣润光泽者,为脏腑精气未衰,属无病或病轻,凡面色晦暗枯槁者,为脏腑精气已衰,属病重。,2、面部与脏腑相关部位 灵枢.五色篇的分法,把整个面部的名称分为:

9、 鼻名堂。眉间阙。额庭(颜)。颊侧藩。耳门蔽。 素问的分候方法: 额心;鼻脾;左颊肝;右颊肺;颏肾。,3、望色十法 望色十法由清代医家汪宏在望诊遵经中提出,即浮沉、清 浊、微甚、散搏、泽夭。,4、常色与病色 常色有主色、客色之分;病色有善色、恶色之分。,5、病色交错 正病正色病与色相应。 病色交错病与色不相应。,生克顺逆,病色交错中,相生为顺,病色交错中,相克为逆,色生病:吉中之顺,病生色:吉中小逆,病克色:凶中之顺,色克病:凶中之逆,6、五色主病的主要表现和意义 面白: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1)面色淡白无华血虚证、失血证。 (2)面色晄白虚浮阳虚水泛。 (3)面色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内

10、盛。 面黄:主脾虚、湿证。 (1)面色萎黄脾胃气虚。 (2)面黄虚浮脾虚湿蕴。 (3)面目一身俱黄黄疸病。 面赤: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 (1)满面通红实热证。 (2)午后两颧潮红阴虚证。 (3)久病重病面色苍白而两颧泛红如妆戴阳证。,面青:主寒证、痛证、气滞、血瘀、惊风。 (1)面色淡青或青黑寒盛、痛剧。 (2)面色与口唇青紫多属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 (3)面色青黄肝郁脾虚。 (4)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惊风。 面黑: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1)面黑暗淡多属肾阳虚。 (2)面黑焦干多属肾阴虚。 (3)眼眶周围发黑肾虚水饮内停,或寒湿带下。 (4)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血瘀日久。,(

11、三)望形体 望形体是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质形态和异常表现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原理:形体与脏腑密切相应,形体赖脏腑精气充养,脏腑精气盛衰和功能强弱可通过形体反映于外。不同的体形其阴阳盛衰不同,对疾病的易感性和发展转归也不同。 意义:诊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抗病能力的强弱,以及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预后。 1、望形体的内容 望形体的内容包括强、弱、胖、瘦。 确定人体胖瘦的指标临床较常用的是: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000年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提出了亚洲成年人BMI正常范围为18.522.9;18.5为体重过低;23为超重;2324.9为肥胖前期;2529.9为度肥胖

12、;30为度肥胖。,2、体质形态的特征和意义,(四)望姿态 望姿态是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和异常动作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原理:病人的动静姿态与机体的阴阳盛衰、病情的寒热虚实关系密切。阳热、实证多表现为躁动不安,阴、寒、虚证多表现为喜静懒动。肢体的异常动作常与特定的疾病有密切关系。 意义:诊察病性的阴阳寒热虚实、脏腑的病变程度和诊断某些疾病。凡动、强、仰、伸者,多属阳、热、实证;反之,凡静、弱、俯、屈者,多属阴、寒、虚证。 望姿态的内容包括:动静姿态、衰惫姿态、异常动作。 病人的动静姿态和疾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疾病产生的不同姿态。脸、面、唇、指不时颤动,在外感热病中,多是发痉的预兆;在内伤杂病中,多

13、是血虚阴亏,筋脉失养。 手足蠕动,多属虚风内动。,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于痉病,或因 于风,或因于寒,或因于湿,或因于热,或因于虚,多见于 肝风内动之热极生风、小儿惊风、温病热人营血,也可见于 气血虚弱筋脉失养。 此外,痫症、破伤风、狂犬病等,也致动风发痉。 若两手撮空,或循衣摸床,则是失神的危重证候。 若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痿症,多由阳明湿 热或脾胃气虚,或肝肾不足所致。 关节肿痛,以致肢体动作困难,为痹症。 四肢不用、麻木不仁,或拘急,或痿软,为瘫痪。 卒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涡斜,为中风入脏;若神志清 楚,仅半身不遂(偏瘫),或口眼歪斜,为风中经络,或中 风之

14、后遗症。 若卒然昏倒,而呼吸自续,多为厥证。 卒倒而口开,手撒遗尿,是中风脱证;牙关紧闭,两手握 固,是中风闭证。盛夏卒倒面赤而汗出,多为中暑。,第二节 局部望诊 局部望诊是在全身望诊的基础上,再根据诊病的需要,对病人的某些局部表现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可进一步深入、细致地了解病情,补充全身望诊的不足,有利于诊察局部和全身的病变。 (一)望头面 1、望头部 包括望头形、囟门、头部动态和头发,可重点诊察肾、脑的病变和脏腑精气的盛衰。 头为精明之府,中藏脑髓,脑为髓海,髓为精化,精藏于肾;发为肾之华,为血之余;头又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及督脉皆上行于头,足厥阴经及任脉亦上达于头。阳明经与任脉行于头前,太阳经与督脉行于头后,少阳经行于头两侧,足厥阴经系目系达巅顶。脏腑精气皆上荣于头,故望头部的情况,主要可以诊察肾、脑的病变和脏腑精气的盛衰。,头围在发育阶段的变化为:新生儿约34cm,6个月时约42cm,1周岁约45cm,2周岁约47cm,3周岁约48.5cm。410岁共增加约1.5cm。18岁可达53cm或以上,以后几乎不再变化。明显超出此范围者为头行过大,反之为头形过小,但无论头形偏大或偏小,凡智力发育正常者,一般无病理意义。 (1)头形:小儿头颅均匀增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